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闪耀在扶贫路上的电光

甘孜日报    2020年06月03日

  ◎胡庆和

  (上接5月26日)

  通电前,学校教学楼因煮饭、取暖熏得一片漆黑。没有电,70多名小学生无法上晚自习,无法看电视接触外面的世界,无法用热水洗脸洗澡……现在教学楼焕然一新,每间教室里都装上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年级的小朋友看着投影仪上生动的画面,跟着老师用稚嫩的童声念着“小蝌蚪找妈妈”。

  丹东乡党委书记各太对丹东乡的无电史有着深刻的感触。他说,以前有事只能写信,报送材料文件只能开车送到县城,要是有个急事非要打电话,那得到二三十公里以外有信号的地方才能打。手机、电脑等大家都是买得起,用不了;现在可好了,有了电,大家既买得起,又用得了,随时都能打电话,报材料用互联网分分钟就能完成,彻底告了别人力送信的时代。

  如今的丹东乡,不再是那个贫穷落后的无电乡,电让人们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

  通了电,理塘县呷洼乡9岁的藏族女孩丁真曲措不再怕冬天了:家里用上了电暖器,纵然夜里温度低达零下十几摄氏度,睡觉也不会像躺在冰上一样难受了。

  “天上的星星暗了,那是因为地上的灯火亮了;格桑花儿绽放了,那是因为光明的使者来了;洁白的哈达展开了,那是为了献给我最爱的人……”牧民们一边唱着自编的藏歌,一边给供电员工献上代表着敬意和感谢之情的洁白哈达。

  高原上的格桑花,虽然没有天天浇灌,它依旧飘香万里。

  银色的铁塔,虽然没有刻上电力人的名字,但它依旧放出光彩。

  在点亮一个个贫困乡村后,电力温暖已经流遍康巴高原。

  每一条银线,每一盏电灯,似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和传奇,都系着电力人的深情厚谊。正是这些关于电的故事以及它背后凝聚着的电力情,描绘了康巴高原脱贫攻坚、社会进步的一片蓝天。

  为记述和赞扬电力人在扶贫工作的付出的大爱,康巴藏区不少文学作者赋诗颂之,称赞“电力天路是条哈达”,称藏区通电是“第二次解放”,称电力人是“光明使者”:

  评判与奖赏,是电力人的价值在高原大地得到升华和延伸的明证!

  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黄帝,他居于昆仑山上的一座庄严的宫殿,以太阳为冠冕,让太阳般的思想和智慧照耀着一个民族对于光明的渴望。至于“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故事,不仅仅是留给后人的传说,而是为后人立下的一种路标。一项项电力建设和电力扶贫如太阳照亮了高原人的心房。

  不用一一赘述,电力人为高原大地的变迁书写的一项项业绩,已经标注在历史的坐标上。而从另一个角度说,电流温暖了高原,这是高原藏区人民追求太阳的必然。

  康巴高原,需要知识传播,需要文明的渗透,需要借助文明之力打开还没有敞开的精神之门,而电力就是一种助推器,是推动脱贫奔康的加速器。

  电力人承担起电力扶贫任务。历史将电力人推上了历史的舞台,火热的高原电力天路滚滚浪潮中流动着他们青春的色彩,也赋予了特定的时代内涵,这是一种使命的延续,一种精神的弘扬,一种荣光的秉承。

  把上述这些看似平凡,实则有着深刻内涵的电力扶贫工作的琐事记录在此,目的不是唠叨,而是在于电力人在扶贫之路上的探索与追求的确有它的重大意义,而这些故事背后的意义又深深烙上了时代的印迹。一个个电力扶贫故事,经历电力人的传递,依旧在未来岁月中行走,依旧在康巴高原行走,依旧写在每一寸土地。

  希腊神话中有个迷人的故事:皮克马利翁雕刻了一位美女塑像,并爱上了她,爱神阿佛洛狄见他们真心相爱,便赋予美女雕像以生命,使他们结为夫妻。心理学家逻逊塔尔从这个神话中得到启示,认为强烈的追求和期待能赢得理想的现实,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逻逊塔尔效应。

  扶贫是美好的事业。电力人就是那个雕塑家,正把扶贫事业当作美女来雕塑。

  电力扶贫的理想与追求,是电力人的渴望。电力扶贫之路还长。行走在电力扶贫路上的电力人,与高原大地的座座大山一样,沉默不语,正迈出豪迈的脚步,把一双双有力的手高高举起!(全文完)


  • 上一篇:“太阳书记”真暖心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