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0年07月14日
丹巴县城区幼儿园实施传统文化进校园纪实
孩子们在锅庄房内参观。
孩子们正在做特色课间操。
◎县融媒体中心 杨全富 凌晓燕 文/图
作为一所建园六十余年的老校,近年来,丹巴县城区幼儿园将“幸福嘉绒,快乐童年”作为办园理念,将“挖掘嘉绒民族音乐,探索儿童艺术空间”为办园特色,让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园之路。
为了近距离了解该园具有嘉绒藏族风味的特色之路,近日,笔者到丹巴县城区幼儿园里实地观摩。
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
走进丹巴县城区幼儿园内,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站在校园里,不管是在操场边,还是在教学楼的廊道、楼梯口,该园将所有空间充分的利用起来,力争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
教学楼有两个楼梯口。右边的楼梯口两旁,以卡通画的形式描绘了嘉绒地区的衣食住行。第一幅图为丹巴嘉绒藏族服饰,在这幅画上,老师们用布料、泡沫、棉花等废旧物在墙面上粘贴出人物、服饰、绵羊等形体,再配上文字说明,将丹巴嘉绒民间服饰的制作过程简单明了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第二幅图为丹巴锅庄文化,图中一群身着嘉绒藏族服饰的姑娘小伙围着熊熊燃烧的火焰跳起欢快的锅庄舞,蓝天白云,绿草茵茵,几只牛羊正悠闲的啃食着青草,生动的农耕文明场景跃然眼前;再往前是丹巴的民间音乐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展示区,分别绘制有耕种、收割、砍柴等图案,图案旁有传承了几百年的啦啦调歌词,将农耕文明与嘉绒民间音乐有机的融和在一起;三楼楼梯口的墙壁上用回收的废旧物品粘贴了嘉绒地区的女子成人礼图案。再往前是最具有丹巴嘉绒藏族特色的藏式民居图,民居全部由废旧筷子搭建而成,画面中,姑娘小伙正手提木板捶打着泥土覆盖的楼顶,而母亲则正从独木梯上攀援而上,鲜活的生活场景扑面而来。左侧楼梯两边,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漫画、卡通画为主,有的讲诉了森林王国里的故事,有的讲诉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娃娃们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解这些故事,使得这些故事更具有生命力。”该园园长刘丽告诉笔者。
让嘉绒文化融入生活
该院廊道一旁,区角文化也以嘉绒文化为主。其中有手工制作的背篓、提篮等容器,里面盛放着辣椒、玉米等,将丹巴嘉绒藏族的主要农作物和生活器具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让孩子们通过观察、触摸后对嘉绒地区农耕生活有了一个更清晰直观的认识。通过区角游戏,真正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从而树立起节约粮食的美德。
一楼廊道的楼梯下,以一比一的比例布置的嘉绒锅庄房整洁美观,内部的布局及陈设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刘丽园长告诉笔者,这是该园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种探索。推开木制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几架做工考究的藏床,分别用阳刻和阴刻的方式将龙雕刻在木板上,体现出了嘉绒藏族的审美观和图腾崇拜。藏床前,放置着藏式火盆桌。桌面上,摆放着石榴、雪梨等水果,还摆放着馒头、香猪腿、牦牛肉、酥油茶等藏族美食。房屋的顶梁上悬挂着猪膘、腊肉、猪腿等食材。这些食品和食材都用废旧材料制作而成,展现出了城区幼儿园教师们的心灵手巧。在锅庄房的正中央有藏式火笼,火塘上面放置着一口大锅,大锅里盛有嘉绒美食。
笔者正在参观时,老师带领着一群可爱的孩童走进锅庄房内。孩子们脱下鞋袜,盘膝坐在藏床上,一边做着喝酥油茶的样子,一边唱起古老的嘉绒歌谣。稚嫩的嗓音中,远古文化焕发出新时期的独特魅力。老师则坐在火笼边,不断地“忙碌”着。孩子们“吃饱喝足”后,走到房屋主人的扮演者老师面前鞠躬致谢,文明礼仪也得到了升华。
让特色课程浸润童心
该园刘丽园长告诉笔者,该园在开设课程中,以五大领域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将嘉绒文化融入其中。
在健康领域,将古老的嘉绒医药文化融入到课程之中。副园长曾关荟老师告诉笔者,他们不定期组织教师到乡村,与乡村医生一道,采集中药材制成标本,让孩子们认识。其次是从生活、卫生、安全、身体健康等方面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培养基本生活能力,将健康生活方式、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内容编成孩童们喜闻乐见的嘉绒曲调或绘本,让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产生民族自豪感。
在语言教学中,注重嘉绒藏语的传承。为防止当地民族语言失传,学校要求居住在丹巴五条沟谷里的教师,充分利用节假日在各自的家乡进行语言传承与保护的田野调查,将自己收集到的数据及撰写的文章上报教务处。教务处根据这些资料制定详尽的嘉绒藏语传承方案。在教育教学之中,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中呈现,同时要求教师与同属一种语言的孩子结成对子,在互动中加深孩子们对本民族语言的了解。
在艺术教育领域,该园以“采集进来,适当编排,取舍有度,孩童喜欢,思想健康”作为课程设置的标准。采集原滋原味的声音、舞蹈动作以及文字等全方位内容,根据孩童的年龄特点进行编排,力争做到取其精华、舍弃糟粕,不失真、不滥用。行走在该园里,一曲优美的曲调吸引了笔者,走进一间教室里,一群身着嘉绒民族服饰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伴着音乐的节点,用手中的两根鼓棒相互击打。一时间,乐曲婉转回旋,鼓棒声声。
特色课间操也是该园将嘉绒文化融入学习之中的一次创举。课间操音乐来自于丹巴民间,曲调具有较强的律动性,主要描绘了嘉绒藏族群众的劳动场景。课间活动中,所有的教师与孩子们一起跟随着欢快的音乐且歌且舞,播种、收割、脱粒、装仓......这些生活场景随着孩子们的律动淋漓地展现出来。整段课间操动作整齐划一、欢笑声不断,孩子们既锻炼了身体,也增进了对嘉绒文化的了解。
在艺术教育领域中,唱民歌也是传统文化课之一。“拉勒舍莫啦啦哟,沃若拉勒啦啦哟……”丹巴嘉绒藏族民歌的旋律回荡在大一班教室里。“我们的老师们利用假期时间走村入户,与嘉绒文化人士开展联谊座谈,将歌词一字一句记录下来,并谱成了曲子。有了优美的旋律, 孩子们学习起来非常投入。”曾关荟老师告诉笔者,该园还开设有刺绣、跳锅庄、讲套元(在仪式活动中所说的一种吉祥颂词)等课程,这样的课堂非常有趣,能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文化的魅力。
在社会领域中,该园以“认识嘉绒,走进嘉绒”作为该园社会领域的主题,主要以制作的方式呈现。课堂中,孩子们用塑料针代替钢针,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丝不苟地学习刺绣技艺。对于这种流传于嘉绒藏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孩子们饶有趣味。不一会儿,一朵朵鲜艳的 “格桑麦朵”就呈现在黑色的布料上,栩栩如生。
“我园在教学之中,将责任落实给每一位老师,让传统文化教学走进课堂里。在今后的的办园之路中,我们将鼓励教师们撰写更多关于嘉绒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论文,以期形成课题,将这些古老文化发扬光大。”刘丽一脸郑重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