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忠魂血脉永赓续

甘孜日报    2021年04月21日

600余公里,60年3代人跨越时空相聚

巴塘民兵在为墓碑描红。

李银全(左)与李银富儿子李学成合影。

李银富烈士墓碑。

李银富烈士肖像。

李银富烈士的烈士证明书。

   ◎毛莉泓 本网记者 肖宵 文/图

   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烈士背后,都有一段不应被忘记的英勇故事;每一个长眠青山的英雄,都在人民心中铸起了一座丰碑;每一个征战远方的忠魂,都蕴藏着对故土的眷恋……

   “终于知道哥哥在哪了,我们全家人都感谢你们!”随着激动得颤抖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巴塘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扎西平措的眼眶湿润了。

   青山处处埋忠骨,松涛阵阵慰英魂。1960年牺牲在昌都贡觉县南格战斗中的李银富,在巴塘长眠60年后,终于等来了亲人。多年来,李银富烈士的家人从未停止过寻找。只是他们没有想到,期待了多年的“团圆梦”,会以通电话的方式突然实现。

   这一年来,巴塘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已通过各种方式,为42名烈士成功找到了“回家的路”。

   寻找思念跨越时空相接

   “之前你们请我们帮忙查找的烈士遗属信息,昨天有着落了!”3月17日上午,扎西平措接到天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发来的消息:李银富烈士的家属找到了!他立即拨通李银全的电话,通知其到巴塘县“认亲”。

   寥寥数语,却蕴含着跨越60年的寻觅与思念。“哥哥的墓在哪里,这几十年有人去祭奠他吗?”李银全的声音有些颤抖。“您放心,他并不孤单!每年我们都在为烈士扫墓。”扎西平措语气坚定,他在安慰李银全的同时,介绍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为烈士寻亲,传承和弘扬英烈精神,是我们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重要职责。”

   被称为“高原江南”的巴塘县,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红军长征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中国涉藏地区第一个共产主义组织在这里诞生,许多甘孜儿女从这里随18军进藏,巴塘大营官保卫战更是成为平叛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载入史册。

   巴塘,许多烈士的英灵在青山绿水间长眠,留下了许多由生命化成的革命种子。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受当时条件所限,一些烈士信息不够详细,导致部分烈士亲属们无法知晓烈士的安葬地。

   去年初,在巴塘县开展的“书记大接访”活动中,县委、县政府提出,将“为烈士寻亲”作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重点工作。随后,一次次以“五彩藏乡”为起点的“为烈士寻亲”行动,跨越山河,辐射全国,一个个烈士得以“魂归故里”,和亲人相聚。

   “巴塘县烈士陵园、措拉烈士陵园共有362个烈士墓,其中无名墓碑30余个。我们首先采取的是网上寻找的方式,借助微信公众号、百度贴吧等平台发布烈士信息,可效果并不理想。”扎西平措说,由于年代久远,为他们寻找亲人的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其实有用信息就是姓名,但有的是无名墓碑,而且网络上很多烈士姓名都没录入,而且有重名重姓,导致工作难以开展。”

   后来,扎西平措和同事们采取较为传统的方式,全局十个人收集墓地照片和地址进行归纳,“一对一”打电话联系各市(州)、各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对接联系,事情才总算有了些眉目。

   “但这依然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有时候发出的信息仿佛‘石沉大海’没了回音,有时候联系了几个月,与家属见面才发现找错了人。”扎西平措说,虽然工作进展异常艰难,但大家从未想过放弃,“当年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现在我们牺牲点休息时间算什么,一定要让每一位烈士都‘见到亲人’!”

   烈士的英灵如明灯长照,终为他们指明了方向。

   查书籍、翻报纸、问老人、搜事迹……只要有了一点线索,该局的工作人员便深入细致地调查了解;只要有了一丝可能性,他们便到实地一村一庄问询英雄足迹,一家一户寻找见证人。

   “近一年的时间,我们寻访到了42名烈士的家属。为了革命,为了保卫祖国、保卫‘大家’的烈士们,终于能回到自己的‘小家’了。”扎西平措说,能够为这些烈士找到亲人,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也是各地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对于李银全而言,找到哥哥不仅了却了他的一桩夙愿,还更加坚定了他把孙子送往军营的决心。

   墓碑会风化,记忆会模糊,英雄的壮举却永世流传,红色的基因代代延续。

   致敬英雄血脉不断赓续

   革命理想高于天。李银富是为了他所憧憬的太平盛世付出生命的英雄。

   1937年出生在雅安市天全县的李银富,在19岁那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4年后在平叛战斗中牺牲。撇下家中的寡母和两个幼子,李银富长眠在他曾战斗过的雪域高原。

   在家等他凯旋的家人,没有想到等来的是一纸烈士证明和生前衣物。

   “父亲过世得早,哥哥可是家中的顶梁柱啊!人说没就没了,谁承受得住。我记得母亲和嫂子哭得瘫倒,几乎站不起来。”李银全回忆起往事,几度哽咽。此后,嫂子改嫁,母亲带着李银全照顾李银富的两个孩子,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

   “哥哥的照片后来也被母亲烧了,看到照片就想起人啊……”李银全却偷偷藏起哥哥的一张照片,立志要成为哥哥那样的人。“当时就想,对哥哥最好的思念方式,就是成为他那样的人。”

   1966年,李银全收到了征兵体检合格的证明,这让他激动得睡不着觉,也让母亲彻夜难眠。

   但出乎意料的是,母亲并未反对李银全投身军营。“她对我说,若不是解放军来得早,恐怕你们兄弟两个早就饿死了,我们得报恩啊!”李银全回忆往事,深感母亲的深明大义,同时也觉得有些愧对老人,“她是含着泪送我走的,还一个劲儿喊‘银全,一定要平安回来啊!’”

   1974年,母亲生病,李银全转业回家,结束了8年的军旅生涯。虽然未参加过战斗,但他却在部队学到了一身本领和甘于奉献的精神。

   “转业回来,我成了家中的主心骨,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李银全说,从那时起,他就想把哥哥“找回来”。“但当年的证明上也没说哥哥的尸骨埋在哪里,到处打听也没什么确切消息。”更加令人惋惜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家中起火,李银富的牺牲证明被烧毁,李银全一度认为永远也找不到哥哥了。

   未曾料想,三十多年后,一次全民参与的烈士寻亲活动,让他和相隔六百余公里的哥哥团聚了。“如果哥哥现在还在世的话已经84岁了,60年了!我们根本不敢想,还能找到他的墓地。”76岁的李银全说。

   如今,李银全和李银富的孩子都早已成家立业,孙子们也上了大学。当年英雄们用生命守护的种子,已开出了幸福的鲜花。

   李银全将孙子送到部队的想法,也即将付诸实施。“这辈子当兵,我和哥哥都当得值!”李银全说,今年他一定要带上孙子去巴塘看望长眠于地下的哥哥,告诉他自己不会忘记党的恩情,“李家的男丁能当兵就一定得去。”

   后记

   这即将实现的,跨越六十年、六百多公里的相聚,是巴塘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当地干部群众努力的结果。

   巴塘是一个充盈着红色基因的地方,许多如李银富这样的先辈,在这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红色印记和英雄故事。他们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恢宏史诗中的一段段壮丽篇章,这些事迹和精神都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宝贵精神食粮,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巴塘县不遗余力为烈士寻亲,缅怀先烈,铭记英雄事迹,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的生动实践。

   帮助每一位烈士找到亲人,是全社会共同的目标。早一天让当年那些义无反顾、勇毅前行的身影,能够回到他们当时出发的地方,与家乡家属重新亲情相连、血脉相传,看到他们的热血所浇灌出的希望,既是对烈士英灵最好的告慰和烈士家属的慰藉,更是以感恩之心对英雄先烈精神的致敬与传承。

   只要我们记得这些烈士们,记得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他们就一直在我们身边,陪我们共同见证这太平盛世。



  • 上一篇:得荣县法院组建次姆“石榴籽”调解......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shms/70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