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生命禁区”的健康守护者

甘孜日报    2021年04月28日

记色达县泥朵镇卫生院医生秦孔平

秦孔平教授群众婴幼儿护理知识。

秦孔平走村入户为幼儿接种疫苗。

   ◎本网记者 张亚贤 文/图

   秦孔平,女,九龙县嘎尔镇查尔村人,1990年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2008年进入甘孜卫校就读助产专业,2011年毕业,2012年通过全州公开招考到色达县泥朵镇(曾名泥朵乡)卫生院,自此踏上从医之路。

   2016年被评为全国“十佳最美接种医生”,2018年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即便被多个光环笼罩,秦孔平至今仍坚守在高原,用一颗火热滚烫的心为群众服务,让青春的旗帜在高原上猎猎飘扬。

   勇敢一刻

   毅然坚守“生命禁区”

   2012年9月后,在色达县泥朵镇的崎岖山路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身穿白大褂,肩挎医药箱,走在小路上的医生秦孔平疾步匆匆。“你家的孩子到了接种疫苗的时间了,我马上来给孩子接种疫苗。”“你家的孩子在感冒期间,不能接种疫苗,病情好转后,记得给我打电话。”这是秦孔平每到一户人家都要向家属交代的事情。年复一年,秦孔平的足迹早已遍布泥朵镇的家家户户。牧民们总是对这个汉族医生赞不绝口:“过去,由于医学常识欠缺,我们根本不知道要给孩子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到底有啥好处,我们一概不知。”

   从医这些年,秦孔平不仅把足迹留在了泥朵镇的村村寨寨,更把温暖留在了牧民的心田里。

   从海拔不足3000米的九龙县来到海拔4000米的色达,极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不但没有将秦孔平劝退,反而更加激起了她的斗志:“越是海拔高、条件艰苦的地方,人们的卫生健康意识更欠缺,缺医少药的现象更严重,群众更需要医务人员。”一年时间就有半年飘雪的色达,空气稀薄,高寒缺氧。头晕目眩、胸闷气紧,各种身体不适让秦孔平不得不经常服用抗高反的药物,泥朵镇的艰苦条件给了当时年轻气盛的秦孔平一记当头棒喝。但是她并没有因此放弃。

   秦孔平毕业于护理专业,最初对预防接种工作并不完全了解,在她的印象中,预防接种就是“打针”。在不断的培训和自学中,她才发现预防接种工作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无效接种,不光浪费疫苗,也会让接种儿童多挨一针,次数多了,牧民就会怀疑医生的水平。秦孔平至今仍记得当时泥朵乡卫生院院长张建康曾经告诉她的话:只要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群众就会把你当亲人。于是,秦孔平背上医药箱,带上工作笔记,走村串户摸底调查,牧民的家庭情况、儿童是否接种疫苗,她都一一记录在案。

   秦孔平告诉记者,泥朵乡有507.88平方公里,卫生院服务约1029户牧民。因牧民居住分散,户与户之间的距离平均在7公里左右。以前下村开展预防接种都要借助摩托车,到一些不通公路的村寨还需要骑马,来回就得5天时间。因此,在泥朵乡要完成一轮预防接种工作需要20多天,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秦孔平因为经常下村开展预防接种工作,饮食和生活极不规律,年轻的她患上慢性胃炎、风湿等疾病。

   比起自己的身体状况,更让秦孔平担忧的是当地农牧民群众对预防接种的认识。与内地相比,色达县的免疫规划工作起步晚、欠帐多,受医务人员少、战线长、社会发育程度低、服务半径大等因素制约,当地不少群众对接种知识不甚了解,极少数甚至藏起孩子不愿意接种,这些遭遇曾让秦孔平哭笑不得。为了向牧民讲解预防接种的好处,她开始努力学习藏语,从最简单的对话开始,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强行让自己记住,《藏语口语两千句》成为她的案头书,学习、理解、熟记、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同时,她理论指导实践,时常在医院或到帐篷前跟牧民学习藏语土话、口语,逐步用藏语和群众进行简单的沟通和交流,面对面向他们讲解预防接种常识、宣传预防接种好处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同他们一起算健康账、经济账,用牧民熟悉的身边人和身边事引导他们,逐步转变他们的观念。

   危急一刻

   紧急接生护佑平安

   当记者问及从医这些年最骄傲最难忘的事时,秦孔平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2013年1月,秦孔平到泥朵乡卫生院的第四个月,那个下着大雪的日子对秦孔平来说终身难忘。上午十点左右,一位牧民急匆匆地跑到卫生院找医生,因为她听不懂藏语,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从他说话的语气看,感觉他很着急。也许是牧民不熟悉秦孔平,看着她也年轻,对她不够信任吧,他一直用藏语问:“院长到哪里去了?我找他给我妻子接生。”同事帮翻译后,她才知道他是格则村的牧民屈吉,他的老婆生孩子已经痛了整整一天了。她急忙收拾好出诊医疗用品,要坐他的摩托车去他家接生。屈吉用不信任的眼光看着她,还想找院长。“快走吧,你能等,可你妻子等不起。今天院长不在,我去给你妻子接生!”秦孔平着急地比划着说。

   一路都是冰雪,也许是连续骑车没有休息好、精力不集中,她和屈吉路上摔倒了好几次。冬天天黑得早,到了屈吉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顾不上喝一口水,也顾不了摔倒的伤钻心地痛,秦孔平就着微弱的灯光进行接生。屈吉让她先休息一下或吃点东西,她婉言谢绝了。3个多小时后,母子平安,屈吉一家人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竖起拇指说着感激的话。

   当秦孔平抱着婴儿告诉他们要打针时,他们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了,执意不给孩子接种。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比划,秦孔平告诉他如果不打疫苗,孩子抵抗力降低,有可能感染传染病,屈吉和妻子这才勉强同意接种。这是她第一次接生和预防接种,以前只是在课堂上学过,从没有实践,好在接生顺利,她感到十分庆幸。

   自己的付出得到了牧民的信任,她心里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也成为她开始基层医疗预防接种工作的原动力。

在泥朵镇,秦孔平以精湛的医术和亲人般的温暖赢得了牧民的敬重。泥朵镇东然村牧民扎西拉姆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几年前,秦孔平给她刚出生的孩子接种疫苗,被她知道了,气得大吵大闹,认为给新生儿打针不吉利。而后,她的孩子健康长大,秦孔平不记怀,还经常教她科学的育儿知识,她们成了最好的朋友。扎西拉姆说:“哪怕半夜一两点,只要我们有啥病痛,她都是随叫随到;我们村由于交通不便,秦医生需要骑摩托车跑很远才能到,到了以后,她晚上都会守在那里,直到我们都平安才离开。她是位非常好的医生。”

   融入脚下的土地,走进淳朴的牧民心中,秦孔平从一个外乡人逐渐成为“本地人”。

   温情一刻

   割舍“小我”常念“大我”

   秦孔平家庭条件并不优越,哥哥在外打工,收入不高,平时无法照顾父母。年近6旬的父亲因手脚曾被工地上掉下来的水泥砖砸伤过,从此干活就没有那么方便了。身患心脏病的母亲由于心律不齐,经常晕倒,加之患有甲减,身体也不好。看到自己的女儿考上了正式工作,有了出息,老两口不知有多高兴。但是当老两口得知泥朵乡条件如此艰苦时,他们多次劝说秦孔平回家乡工作,回乡工作既可以照顾家庭,环境条件也好得多。秦孔平深知年事已高的父母需要她照顾,可她是一名医生,家人需要她,色达的农牧民群众更需要她。“以前的条件更差,那么多人都能在泥朵乡坚持下来,现在条件好得多了,自己为什么不能呆下来呢?”这是她经常宽慰父母的话。

   高原的天气就像小孩的脾气,说变就变,早晨出门时还是艳阳高照,说不定没到中午就是暴风雨雪。一次,秦孔平在下村开展预防接种时突遇暴风雪,一望无际的雪地里连个遮挡的地方也没有,只得任由风雪吹打,冻得瑟瑟发抖。下村回来,秦孔平就病倒了,感冒伴发急性肺水肿,在县城输液一周也不见好转,后来转院进一步治疗才得以康复,一场大病让本来身体就不太好的她更加瘦弱了。局领导很是担忧她的身体,提出把她调离泥朵乡,到气候好点的乡镇工作,但她拒绝得很干脆。对此,不少同事、朋友觉得她不可理喻,有那么多次离开泥朵到条件好一点地方工作的机会,别人求之不得,她却放弃,经常开玩笑问她是否脑中少根弦。对此,她一笑了之。

   秦孔平说,在泥朵乡卫生院工作的这些年,唯一愧对的就是自己的孩子。2017年8月,秦孔平已怀孕8个多月,大家都劝说她早日回家待产,她想着本来单位人手就不够,自己走了同事的工作量势必增加,抱着能坚持一天就多上一天班的心态,秦孔平坚持到8月中旬才回家待产。也是这一次“任性”让她悔恨不已。

   原来,由于长期处于高寒缺氧地区,孕晚期时,秦孔平的孩子在母体内出现了缺氧缺血现象,紧急剖腹产后,孩子被送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天内医生下了4次病危通知。孩子也因此落下后遗症,智力发育迟缓。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考虑,秦孔平只能将孩子托付给年迈的父母。

在泥朵镇农牧民群众的眼中,秦孔平是一名“好门巴”,但是她却并不是一个好女儿、好母亲,她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病人身上,便注定只能将背影留给家人。如今,担任色达县妇幼保健院护理部主任兼住院部护士长的她更觉肩上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牧民们一声声真诚的问候温暖着秦孔平的心,她用心用情守望着当地农牧民群众的健康。

  



  • 上一篇:贺龙在白玉县住地遗址
  • 下一篇:话剧《其美多吉》上演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shms/70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