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6月23日
十年如一日打造农牧民“幸福家园”,云端石渠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王晓健关心公益性岗位工作者家庭近况。
王晓健与群众交流。
配套齐全的安置房。
◎融媒体第三团 李娅妮 何启红 登巴尼玛 泽仁藏格 文/图
人物名片
王晓健,石渠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从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整整10年,2017年荣获石渠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荣获甘孜州劳动模范称号,2020年荣获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先进个人,2021年荣获甘孜州优秀共产党员荣誉。
“挪出穷窝”的新生活
2009年,从人民教师考调为公务员的第一天起,王晓健生命中的高频关键词再也离不开“易地扶贫搬迁”,而他由此也多了一些戏称和爱称:好朋友眼中的“疯子”,搬迁户心中的“儿子”。
事实上,这些称呼一点也不为过。从石渠县22个乡镇164个行政村3429户12099人全部完成易地搬迁、进而稳定脱贫,整整10年,在石渠县交出的这份易地扶贫搬迁“答卷”中,王晓健拼尽一颗真心,付出了十分干劲,功不可没。
“当年,刚从事业单位进入政府部门,就被安排至不到10个人的县扶贫开发办工作,接过了全县脱贫攻坚的担子。”王晓健回忆,那时自己作为“扶贫小白”,面对新部门、新人员、新任务,压力虽大却也生出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干劲。
吃透政策精神、掌握方针政策、遍访贫困人口、贯彻攻坚要求……用“一抽屉空笔芯”写满“一柜子笔记本”,三十万余字的扶贫日志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成百上千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人员结构、经济收入、致贫原因、帮扶办法。
而王晓健尽快投入扶贫工作的“笨办法”远远不止于此:白天走贫访困摸底调查,夜晚梳理总结因户施策,无休止地挤压周末和节假日休息时间全力“充电”。对此,他不无遗憾地说:“最爱打篮球的我,几乎缺席了每一场友谊赛。兄弟们一次次被我无情拒绝,都调侃我是只会工作的‘疯子’!”
当时,从某种意义上讲,集中了西部地区、高原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所有特征的石渠县,就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困、最落后的缩影。
“深度连片贫困地区、生态保护核心区域、脱贫攻坚主要战场”……种种“标签”向王晓健透露出一个讯息——石渠县要闯出脱贫攻坚“新天地”任重道远,需要完成的扶贫任务十分艰巨。
尤其是在石渠县——这样一片平均海拔4526米、年平均气温-1.6℃以下、极端最低气温-45℃、空气含氧量仅为成都平原46%的“生命禁区”之上,地方病多发、生态极端脆弱,高寒及荒漠化的乡镇、村寨、远牧区不在少数,“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状况迭出。
“挪出穷窝”迫在眉睫。王晓健深知,易地扶贫搬迁是石渠县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一招“制胜法宝”,然而贫困群众有安土重迁、故土难离和搬迁后如何谋生的顾虑,易地扶贫搬迁势必成了一块“硬骨头”。
从申报到实施、从选址到建房,“关关难过关关过”,谈及工程项目建设,曾经一窍不通的王晓健如今头头是道,“反复请教过太多有关部门相关人员,修改了不晓得好多次,最终完成了石渠县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
王晓健直言,打磨敲定方案并非最大关隘,说服农牧民群众才是“一场硬仗”。他同乡镇干部组成的小分队,无数次走村串寨召开“坝坝会”“交心会”,到远牧区、远牧场宣传政策、动员群众。
“一开始,门难进、脸难看,老百姓对我们爱搭不理。大家一腔热情撞上一座座冰山,一个二个被浇得透心凉。”王晓健说,工作组甚是纳闷,“大家都是为了老百姓‘挪出穷窝’过上新生活辛苦奔走,怎么思想工作就这么难做?”
几次三番后,王晓健详细了解老百姓实际需求和生活困难,认真听取农牧民的意见建议,将每户的基本情况摸得一清二楚。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真情定能换取真心”的沟通窍门。
“基层一线工作开展的顺利与否,很多时候取决于有没有‘同理心’。这也是我干了10年扶贫工作,一项颇为受益的心得体会。”王晓健告诉记者三大“绝招”,一是入户上门陈情利大于弊,二是组织群众实地参观安置房,三是让惠民政策家喻户晓,一段时间过后,自愿申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越来越多,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渐入正轨。
“授人以渔”的好日子
仁青翁姆一家的搬迁动员工作曾是“超难啃的一块骨头”。6月17日,记者走进洛须镇正科乡一处小规模的集中安置点,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独栋新居、硬化入户路宽而净、“五通五化”配套齐全,仁青翁姆一家的安置房就在其间。
“以前,祖祖辈辈都住在然足村的高山牧场上,不通公路水电,一辈子守着牦牛,靠卖酥油、酸奶、牛肉养家糊口。听说要我们搬下山,我们当然一百个不愿意,除了放牛,别的我们也不会,咋个生活哦!”仁青翁姆羞敛地对记者说,“王晓健和工作组7、8次到牧场、进我们家帐篷,给我们两口子做思想工作。我们才晓得搬家不花我们自己一分钱,还给我们修新房子、给我们培训技能、给我们找活路做,最好的是娃娃两个到乡中心校上学特别近。”
像仁青翁姆一家这样,通过“易地搬迁·技能培训”“易地搬迁·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脱贫,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更幸福”的例子在石渠县不在少数。
在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51岁的正科乡曲德村村民扎西郎加是园区小有名气的农机驾驶员。“几辈人住在土坯房里,出门一脚泥,生活一眼望到头。”扎西郎加念及过往的日子,总结为几个“没”——“没得钱、没得技术、没得未来,继续过那种日子的话,可能娃娃长大也和自己一样,放一辈子的牛!”
而今,2017年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扎西郎加,通过当年及后续的技能培训谋得差事,从一开始4千元一月的工资,现在已上涨为6千元一月,“我现在能使用各种农机器械,老婆也在园区当门卫,一月轻松就能挣到4500多元。”
“年纪轻轻的王局长干起扶贫工作一点不含糊。这些年,他不是单纯帮扶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哦,更多是严格按照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总体要求,坚持搬迁与发展两手抓,在推进书写高寒农牧区建房新历史的同时,助力谋划富民产业,突出‘四个一批’——公益性岗位就业解决一批、产业带动解决一批、劳务输出解决一批、自主创业解决一批。”提起王晓健,真达乡党委书记白马扎西直竖大拇指,“不少搬迁户都‘儿子、儿子’地喊他!”
王晓健点燃“生命禁区”困难群众生活的希望,又何尝不是在照亮自己的内心。积点滴促变化,用实干创实绩,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石渠县累计投入6.93亿元,完成3429户12099人易地扶贫搬迁目标任务(集中安置点56个,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1331户,分散安置2098户);同时,与贫困群众均签订拆旧复垦和生态修复协议书,完成拆旧复垦8.72亩、生态修复182.7亩;在全州范围内率先引进防火、防潮、抗震、节能、环保和施工期短、建设成本低的装配式钢结构建房方式,有效解决工程施工期短、成本高等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