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同心浇灌幸福花

甘孜日报    2021年07月28日

色达县杨各乡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藏族小女孩登初和一群小朋友正伴着欢快的音乐跳起民族舞蹈。

民族团结实验基地内景。

◎四郎登真 根松益西 格绒泽仁 本网记者 陈杨 文/图

七月正值高原雨季,在持续数日的阴雨中,7月18日上午,色达县杨各乡终于迎来了久违的阳光。在有着色达麦朵山谷美誉的杨各乡下甲斗村,今年60岁的村民秋吉拿着扫帚把藏房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秋吉是村里的“三无户”,丈夫早年去世后,她与侄女相依为命。“这幢小楼,是乡干部和村民们捐钱、捐建筑材料、免费投工投劳建的,如果没有他们帮助,我恐怕还住在旁边那个又矮又破又黑,连牛圈都不如的小石屋内。”秋吉乐呵呵地领着记者参观她的宽敞明亮的两层藏房,“你看,这间房屋我专门用来存放青稞和酥油,吃都吃不完。”

楼外就是秋吉的青稞地,金黄的青稞正享受着阳光的照耀,微风吹拂,轻轻晃动,注定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由于秋吉的身体不太好,因此她家的青稞也是村民们帮着播种、施肥、收割。“村里的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大家都会积极帮忙。卡卓!卡卓!(藏语意为感谢)”秋吉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称赞乡上的干部和其他村民的善心善举。

秋吉只是杨各乡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深入推进全乡各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共奏“团结曲”、开出“团结花”、共奔“小康路”的一个缩影。

在下甲斗村,一幢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建筑,如今已被改造成民族团结实验基地。

走进基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标语十分醒目。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块块展板,展示出了下甲斗村从古至今的历史,尤其在脱贫攻坚篇目中,展现出上级党委政府关心,帮扶单位倾力倾情支持,群众奋发图强过上了如今的幸福生活的生动场景。拥有博士学位的该村驻村队员韩正康告诉记者,“爱国教育和民族团结是密不可分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下甲斗村村民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战胜贫困、圆梦小康的这段历史应被大家铭记。”

如今,民族团结实验基地已成为杨各乡各族群众的好去处,大家在追忆历史故事的同时,进一步感悟前行力量。

在距离民族团结实验基地不远处的民族团结文化广场,藏族小女孩登初和一群小朋友正伴着欢快的音乐跳起民族舞蹈,犹如一只美丽蝴蝶翩翩起舞。谁知道,几年前登初因患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由于家境贫穷,病情被一拖再拖,导致登初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更别说跳舞了。对口帮扶单位省委政法委积极与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对接,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对登初进行了手术治疗,并为其减免了医疗费用。身体康复后,登初现在已经可以像其他小女孩一样,穿上漂亮的裙子跳舞了。

登初跳舞的民族团结文化广场,是下甲斗村村民投工投劳所建,环顾四周,文化广场无不彰显着民族团结元素。“学有所教,报效祖国”“饮水思源,不忘初心”“同心合力,文化兴盛”……在广场正中的一幅画中,数位汉族模样的干部盘坐在地上,与周围当地藏族群众畅谈甚欢。村支部书记那多说,这几位都是精准扶贫期间,在村里担任第一书记的画像,“他们千里迢迢从省城来到下甲斗村对口支援,他们的情谊村民们感念不已,在建设广场时,村民们一致要求画上他们,让大家永远记住帮助过我们的人。”

同心浇灌幸福花。2015年德金翁姆考上四川文轩职业学院,她成为杨各乡支巴村建村以来考出的第一位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德金翁姆回到色达县,在甲学镇当幼儿园老师,同时她被乡党委和支巴村村支部培养成村委会副主任,希望借助她的知识,把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引进家乡,带动全村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短短几年时间,杨各乡的人均收入就从2184元增加到去年的11683元。今年2月25日,杨各乡党委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全乡聚居着藏、汉、羌等多个民族,正是因为各族群众和睦友爱、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能团结一心如期实现小康。”杨各乡党委书记更登泽郎对此感触颇深。



  • 上一篇:红四方面军政治部驻地及徐向前同志居住地遗址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shms/73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