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军魂永驻续初心

甘孜日报    2021年08月06日

老兵代表们合影。

老兵们重温入党誓词。

老兵们在一起。

兰木加敬献花篮。

◎本网记者 兰色拉姆 文/图

1951年8月1日,康定军分区在机关驻地举行了隆重的藏民团成立大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又一支藏族革命武装部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之后近35载的光阴中,这支革命武装部队用生命和鲜血守护康巴高原,谱写了一曲忠于党和人民,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原赞歌。

2021年7月15日,康定市城区,两辆搭载着特殊乘客的大巴车启程了。这拨特殊的乘客年龄、籍贯、外貌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原藏民团老兵。趁着召开联谊座谈会,老兵们齐聚一堂忆往昔、话今朝,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时,生动再现了革命老战士如何厚植家国情怀……

故事一

农奴“娃子”成了解放军

一身绿军装、一顶绿军帽,外加胸前有序排列的军功章,藏民团老兵多加精神抖擞,一身正气。

83年前,青稞成熟的时节,多加出生在我州甘孜县一户农奴家庭。自有记忆起,捡青稞、放牛羊、犁耕地等,多加总是在无休止地劳作。“我们就是农奴主会说话的‘生产工具’,甚至还不如牛羊牲口自在。”多加告诉记者。

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奉命从四川进军西藏,途经甘孜县。多加的阿妈听说了“金珠玛咪”远近闻名的好名声,便发动全家前往斯俄乡十八军驻地,投工投劳挖土填方。在这里,多加第一次吃上了饱饭,还挣到了钢洋。“能让农奴‘娃子’挣到银元,‘金珠玛咪’简直是活菩萨!”从此,多加的心里埋下革命的种子。

1957年,多加应征入伍藏民团,成了二连一排三班一名小战士。辗转在新龙、白玉、理塘、甘孜、石渠多县,多加和战友们一面平息叛乱,一面民主改革。回溯峥嵘岁月,多加用“忙着生,忙着死!”形容。

多加印象最深的是理塘七天七夜剿匪。那时,多加和战友们在一高山垭口突遇筑垒强敌,久攻不下。班长一声令下,命全员自制手榴弹炸药包,轮番对碉堡发起冲击。不幸地是,班长身先士卒,不多时,另外5名战士也尽数牺牲,仅剩右腿中枪的多加和一名手臂中弹的战士。

“我命大!中弹后晕死,醒来时人已在后方甘孜县77医院。那场伤亡惨重的战斗,最终以大部队启用飞机轰炸才得以结束。”多加回忆道。

1963年,按组织安排,多加到州公安局参加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照料母亲,他请调回甘孜县人武部,仅两年时间里就击毙7名违法犯罪分子。

1965年12月,多加退伍复员。为响应国家号召,他毫不犹豫地解甲归田,当起了农民。对抗天灾、大抓生产、兴办合作社……不计个人得失、不顾亲友质疑,多加始终坚信:“战场上,藏民团的兵个顶个都是把尖刀,当农民也要当个‘尖刀农民’!”

“组织指哪儿,我就到哪儿!”这是多加一生的写照。2019年3月末,甘孜县挂牌成立了退役军人事务局,想到还能献余热,多加再三请求相关部门让自己义务帮忙。如愿后,做清洁、烧开水、当翻译、讲政策、慰家属等,多加每天都用心工作着。

今年初,甘孜县组建了一支“出彩80后”的“红色文化宣讲队”,让多加当了队长,每次站上讲台,多加的都会郑重敬礼,然后大声说道:“老兵多加,前来报到!我代表战友接受人民检阅,代表战友向祖国敬礼!”

走进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军装军帽傍身的多加吸引了观展者们的目光。“我是中华人名共和国的兵,是藏民团的一员,感谢党和国家培养了我!”当观展者们抛来问题,请求合影留念时,多加总是笔直站立,用流利的汉语解释着。而多年前,无论藏汉文,多加一字不识,直到加入藏民团,他才学会了识字。很有意思的是,他的汉语是当年藏民团里的藏族战友所教。

故事二

 参战38次的老党员

“耄耋之年,我亲眼目睹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甘孜百万群众丢掉穷帽,大踏步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作为联谊座谈会上的老兵代表发言,熊志荣十分激动。

熊志荣是康定市金汤人,出生于1938年,一个饥寒交迫的年代。因太过艰苦,熊志荣一家租住在别人破损的土屋里,辛苦忙活一年,种的粮食交完租就所剩无几。

在熊志荣8岁的时候,父亲积劳成疾离世,兄妹三人靠母亲一人拉扯,过着吃了上顿无下顿的日子。后来,母亲患病卧床,熊志荣每天要下地干活,还要给有钱人家放牛羊来维持生计。

1950年3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康定,次年,共产党派出的工作队到金汤开展减租退押、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当时,工作队领导见熊志荣机警,让他担任了儿童团长。两年后,熊志荣加入藏民团,年仅14岁,个头比当时的步枪还矮5寸。

1956年3月,从道孚县出发到炉霍,熊志荣完成了首次作战。“要趟过8条刺骨的冰河,夜行军两天,第三天早上一到炉霍就投入战斗。”熊志荣说,那次叛匪有1000多人,战斗打得十分惨烈,第一仗就有8名战士壮烈牺牲,战斗总共打了7天。

1959年2月的一场战斗,让熊志荣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这一次,部队从甘孜县向石渠县巴颜喀拉山进军,期间遭遇多次叛匪阻击。在甘孜大塘坝的交战中,熊志荣被命令带班上山控制制高点,阻击山上的叛匪。击战中,熊志荣和战友们打死2名土匪、打伤3名土匪,并俘虏10名土匪。当天晚上,经组织批准,熊志荣进行了入党宣誓。

熊志荣还曾在密林深处发现一匹驮有两大袋物品的骡子。那时,部队刚完成稻城海子山阻击叛匪西逃战斗。见四处无人,熊志荣把骡子牵回了指挥部。口袋被打开时,袋内全是金银财宝,包括珍珠、玛瑙,九眼珠、蜜蜡等。后来,经证实,这些财宝是当地土司的妹妹潜逃时丢失的,熊志荣和部队将其全部交公。

1966年,熊志荣转业到道孚县从事公安工作,之后被调到道孚县人大常委会工作直至退休。退休后的熊志荣并没有闲下来,他认为在血与火的平叛斗争中历经38次战斗,多次闯过鬼门关,在部队入团入党,成长为班长、排长、副连长,先后立功受嘉奖4次。

熊志荣认为自己绝不能那么早休息,必须要为党和国家再做点事。于是2014年,熊志荣加入泸定县“五老”团队,参与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工作中,他担任网吧监督组长,每月定期查网吧,多次进校园为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还为州级机关驻泸定联络站扶贫攻坚建言献策。

截至目前,熊志荣已有63年的党龄。前些日子,接过“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熊志荣深感这辈子值得了。“感恩党、听党话、永远跟党走,这是我坚定一生的理想信念。我坚信,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繁荣富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必将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熊志荣补充说。

故事三

是山歌传承人

更是藏民团的兵

平日里,他是着装朴素、和蔼可亲的老爷爷。演出时,他是火镰子(一种生火工具)挂腰间,皮褂子(一种特色服饰)穿身上的歌者。而这一次,他是一名参会者。他就是鱼通山歌传承人,原藏民团老兵徐万忠。

“很多人知道我是唱山歌的,却不知我还是一个兵,一个藏民团的兵。只要组织需要随时都在,这是我永远不会丢掉的军魂!”徐万忠告诉记者。

2019年5月12日,康定市《鱼通故事》新书发布仪式上,作为该书封面人物原型及鱼通山歌的传承人,徐万忠成了现场人气王。当各类“长枪短炮”全部对准了他时,他认真说道:“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鱼通文化不能失传,要通过鱼通文化让鱼通更好的发展,向人们展现新时代的鱼通,我应当尽一份力量。”

然而50多年前,徐万忠从未想过某天自己会成为一名公众人物。彼时的他,只想早日参军入伍。1964年,刚年满18岁,徐万忠就实现了梦想。“我是连夜偷跑去当兵的,从我家到康定,走了近5个小时,天灰蒙蒙亮时,我刚好到康定。”徐万忠说,为了当上兵,自己下了很大决心。

到达康定后,徐万忠又赶往道孚县入伍,中途还在新都桥住了一晚。徐万忠告诉记者:“那时候条件不好,全是烂泥巴路,但一想到能当兵,我就有着使不完的力气。”

在新兵连训练3个月后,徐万忠被分派到连队剿匪。一次,他和战友们在炉霍县虾拉沱剿匪,正准备吃晚饭时,突然一个紧急集合,战士们纷纷拿上枪支出发。夜幕降临,大家又冷又饿,为了不惊扰土匪,战士们硬生生扛过了一夜。终于天快亮时,土匪出现了,经大家合力作战,土匪顺利被清剿。

除了剿匪,藏民团还要搞生产。当时的藏民团,一边进行训练和斗争,一边要参加地方生产建设。徐万忠和战友们在种植青稞之余,还帮忙道班修路。

一份史料中也记载了藏民团搞生产的情况:“藏民团分别在道孚铜佛山,炉霍虾拉沱、色达河西乡等地开垦4600余亩耕地;并在石渠、甘孜、德格三县交界处办了两个牧场,养牛6000余头、羊7000余只……”。

退伍后,徐万忠先后到石棉厂和金矿上班,后于1992年退休。从退休到成为非遗传承人的日子里,徐万忠见证了家乡的巨变。“吃饭穿衣难不倒人、公路修到了家门口、人人有书读、人人有钱挣、休闲娱乐随时有,这些全靠党的好政策。”在徐万忠看来,只要跟着共产党,就能过上幸福好日子。

“乡村振兴政策好,扶贫攻坚形势好,村村寨寨通公路,家家户户富裕了……”为再度诠释家乡的变化,联谊座谈会召开前,徐万忠演唱了自编的歌曲《乡村振兴》。同时,他还通过歌曲《解放军忠于党》表达了自己对党和国家的忠心。

    故事四 

    老班长再遇卫生员

“好久不见了,当年我们可是无数次并肩作战,甚至还相互托付了生命!”战友相见,深情难掩,蒋海泉和周文富的一席对话质朴而感人。

蒋海泉和周文富都是康定人,二人相隔一年加入藏民团。后来,二人都是侦察排7连9班的战士。期间,蒋海泉是副班长,周文富是卫生员。

加入藏民团不久,蒋海泉就代表甘孜州参加全省大比武,并获了奖,奖章到现在依旧保存完好。1965年,蒋海泉担任了侦察排的副班长,并遇上了学成归来的周文富。那时候,侦察排共有12人,配置的装备很齐全,包括马、马刀、冲锋枪、医用物资等。

“酒精、纱布、止痛药是最基本的,要是这些都用完了,还有急救包备用。” 周文富告诉记者,当时部队总是第一时间考虑侦察班的医用物资。如今,周文富家中还保存有一个当年的急救包。对他来说,这个急救包是自己精忠报国的见证,更是承载藏民团热血印记的一份珍贵史料。

那时候,蒋海泉和周文富的作战地集中在道孚县,其中该县各卡乡的土匪一度令大家头疼。为剿灭土匪,战士们终日忙侦察,白天不敢生火做饭、感冒不敢咳嗽、受伤不敢呻吟,作战要求十分严格。正如蒋海泉所说:“为了不让土匪听到咳嗽声,战士们挖了很多小洞,实在忍不住时,就对着小洞轻声咳嗽。有时候为避免耽误工作,很多战士受了伤也硬撑着。”

说起共同的剿匪记忆,蒋海泉和周文富不约而同说起了两件事。

有次连队在侦察时,一名新兵看到一片浅林里有人,为兼顾剿匪和避免误伤老百姓,这名新兵拿着手枪近距离查探情况,不曾想,刚好着了土匪的道。这些人边跑边开枪,打伤了这名新兵,彼时,蒋海泉和其余战友正在营地校枪。虽在枪响后第一时间赶来,将土匪堵在一垭口处,可因土匪熟悉地形,还是逃掉了。好在后来蒋海泉和战友们一鼓作气,才将这帮土匪消灭掉。

另一件事则是冬日玉科剿匪。玉科位于道孚县东北部,最高点海拔达4500米。因正值寒冬,蒋海泉和战友们带上一周的干粮,4个手榴弹,200发子弹和5个弹夹,集体蹲守在玉科雪山剿匪。为了不被土匪发现踪迹,战士们半匍匐前进,到达山顶时,双腿全被冻伤。

“熬到天黑时,大家用柏枝生火取暖,因为太冷,双腿直接放进火堆烤都没知觉,现在想来都很心酸。”周文富介绍说,为了帮战士们缓解伤痛,他直接用剪刀剪开了一条条裤腿,如今每每看到或说起剪刀,他脑海中总会浮现当年的景象。

老兵的故事还有很多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我要永远跟党走,永远做一名退役不退志,退休不褪色的党员。”作为有着56年党龄的原藏民团老兵兰木加对党恩国情有着自己的理解。

兰木加表示,很庆幸人生中尽了公民服兵役的义务。在20多年的部队生涯中,每一次和战友们同生死共患难,都给自己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经历。

值得一提的是,兰木加还曾有幸接受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那是在1966年10月,他作为康定军分区唯一的代表,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并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给予的,我是沧海的一滴水,要是没有党和国家的支持,我将一事无成。”兰木加郑重说道。

相较于老兵,1978年入伍的伍金多吉算是“年轻人”。伍金多吉是乡城人,退休后多数时间都在外地,为再度见到前辈和战友,他专门从外地赶了回来。“我稍微年轻点,应该时刻关照老同志。” 伍金多吉说,自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助人为乐和勇于奉献就在内心深处扎根。

虽没参加过剿匪,伍金多吉却是“康定95洪灾”中的逆行者。“那年我35岁,每天抗洪救灾,眼睁睁看着房子被冲垮、家电被冲走,心里很是难过。”伍金多吉说,当时洪水齐腰,战士们连续一个多星期抗洪,手脚都被泡烂了。因为这次救灾,伍金多吉被评为抗洪救灾优秀个人。

“现在康定变化很大,住房、通讯、交通等设施都很好,大家精神世界也变得丰富多彩,作为共产党员,能在有生之年见证并享受这些变化,我感到非常满足。”伍金多吉告诉记者。

受哥哥影响,青年时,格桑多吉将当兵作为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后来成了藏民团的一员后,格桑多吉又将人生目标定为“让子女当兵”,如今,他不仅实现了目标,还总结出了属于自家的独有的军人精神。格桑多吉表示,每次召开家庭会议时,自己都会教育后辈忆苦思甜。

格桑多吉认为,有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必须要加倍珍惜。回忆13年前去法国、德国、意大利参观学习,格桑多吉坚信当一名中国人是最大的福气,有生之年,必当尽职尽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献一份力。

聆听着老兵们的故事,感动、震撼和敬佩一并袭来。重溯藏民团的历史,我们相信,还有独一无二的故事等待着被挖掘。



  • 上一篇:“德尔塔”病毒特点及防范措施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shms/73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