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铁军精神”在红色土地上熠熠生辉

甘孜日报    2021年08月12日

中铁一局建安公司甘孜职业学院项目建设纪实

甘孜职业学院图书馆。

俯瞰甘孜职业学院。

雪山映带甘孜职业学院。

崭新漂亮的学生宿舍。

雪天抓紧施工。

◎梁爽 文/图

位于泸定县燕子沟镇的甘孜职业学院,从高处看去,就像绽放在群山当中的一朵格桑花,在峡谷深壑间显得尤为瞩目。这里本是一片隐于世外的静谧之地,一条曲折的榆磨路是唯一连接外界的道路,86年前红军长征途经这里,并发生了著名的“飞夺泸定桥”战役;86年后,由中铁一局建安公司承建的甘孜职业学院项目,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建成一座现代化高校。

甘孜职业学院是我州的第二所公办高等院校,从它设立之初就受到各方关注。它的建立不仅完善了我州的教育体系,也能进一步巩固当地脱贫攻坚成果,让我州的农牧民子女在家乡就能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然而,这个意义重大的项目,从建设开始就伴随着挑战与考验。

“开工即大干,入场便决战”

2月8日,省人民政府同意设立甘孜职业学院,计划将在今年秋季实现首批招生。施工时间十分有限,而且项目建设任务量巨大。甘孜职业学院分为教育区和实训区,教育区包含宿舍楼、食堂、行政楼、教学楼、体育场看台、图书馆等10个单体工程和室外附属工程,建筑面积达66114平方米;实训区包含教师餐厅、艺术实训楼、学生活动用房等14个单体工程和室外附属工程,建筑面积达42037平方米。单看这一项项数据,便能感受到项目巨大的体量,再看这紧迫的工期,更是让人感觉到压力的沉重。时间紧、任务重,项目自始就形成了“开工即大干,入场便决战”的形势。

重担在肩,项目建设者开始了24小时两班轮倒的抢工大干,为了尽量给施工腾出时间,项目将以往早上7:30的晨会挪到前一天的晚上9点,这样在梳理当日工作的同时,也可将第二天的工作协调安排妥当,从而每天就能多出了好几个小时的施工时间。

“当前的项目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用好每一分钟,任何一环的拖沓都会让环环相扣的施工顺延滞后,为此我们必须调整项目作息时间,与劳务组时间同步,而且每一道工序都有专人盯控协调,彻底把责任矩阵细化压实。”项目经理张军介绍道。

甘孜职业学院项目从建设之初就以超前的策划、科学的管理将项目建设迅速推进,然而,再充分的准备也要随时应对突发状况。项目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材料供应。由于疫情影响,项目遇到了周转料严重不足的难题。为了不耽误工期,项目物机部部长张晓峰跑遍了泸定县,包揽了全县的周转料后还是不能满足,于是,他一人踏上了寻找购买材料的路途。他用一周时间走遍了康定市、丹巴县、雅安县、石棉县等周边县市,终于将材料源源不断地运回了翘首以盼的工地。

材料危机成功化解后,项目又进入了与自然气候作斗争的艰难处境。工程所处的川西高原,有着和它地形一样变换多端的气候。去年8月30日,项目所在的燕子沟镇突下特大暴雨,大量雨水涌入刚开挖好的行政楼基坑,基坑水位逐渐上升。项目部迅速组织抢险,架设两台抽水泵向外排水,可雨量之大势头之猛让抽水泵也显得力不从心了。眼看着水位还在不断攀升,项目经理张军率先跳进基坑,带领项目全员人工排水。大家拿来脸盆,一盆一盆地往外舀水,再用铁锹挖出排水沟。由于撑伞妨碍抢险,大家纷纷扔掉手中的雨伞,扑在泥水里用手筑起围堰。经过三个小时全力抢险,进水终于被控制了。就在所有人都为之松了口气的时候,又传来了另一个险情的消息。

此次大雨还导致位于项目五公里外的公路严重塌方,这条路是进入当地的唯一通道,如果断路,当地群众的生活将受到严重威胁。得到这个消息后,项目党支部书记吴双洋带领10多名员工,出动2台挖土机和1台装载机,第一时间赶往塌方地点。设置防护、疏导交通、清理塌方、修复道路,一连四天守在抢险一线,终于抢通公路,用最短时间让当地群众恢复了正常生活。

此次抢险中项目迅速“出兵”的做事风格,实干奉献的精神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和感谢。事后吴双洋说:“我们做建设的本意就是要造福一方人民,当地有了困难、危险,我们必须挺身而出。”

不搞特殊,把工作放在首位

像这样的奉献精神,甘孜职业学院项目的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的故事。郑涛,项目安质部部长,他负责的安全和质量是项目的根本所在。刚做完膝盖手术的郑涛听说了工期紧迫的情况,出院后第一时间便又回到了工地。连续大干、昼夜施工让郑涛一刻也不敢松懈,他绷紧每一根弦全身心扑在工作上。5月15日,平时不会在上班时间给他打电话的媳妇忽然拨来电话告诉他,88岁的奶奶因急性心梗住院了。郑涛一下子慌了,他赶紧忙完手头的工作回到项目部,说明情况后,他写好了假条。可是由于路途遥远,当天已无法外出,郑涛只能等到第二天再走。一夜未眠的郑涛天亮后准备回家时,妻子打来电话告诉他,奶奶的情况暂时稳定了。挂断这个电话,郑涛回家的脚步也停下了,他撕了假条,放下行李,再次回到了工地上。他说:“要说家里有事,项目每个人家中都有事,可是大家都克服了各种困难,全力以赴保生产,这个时候我也要尽力克服个人原因,不能搞特殊。”

像这样不搞特殊,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还有张晓峰。从项目开工到结束,工期不断压缩,各项工序进度都在“跑步前进”,伴随着的就是材料供应问题。张晓峰负责材料招标工作,他须要时常往返于项目和西安。施工期间,张晓峰16次回到西安招标,每次都是近家门而不入,为的就是将时间压缩到最短。他说:“对项目来说,最宝贵的就是时间,我们每天的进度计划都是以小时来铺排的,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是从指头缝里挤时间,我就更不能因私事去占用这宝贵的时间。”

时间如此紧迫,让测量员王冲在工地总是一路小跑。他一人负责了40万平方的测量任务,而且工地从南到北一路上坡,高差达60多米,每天他扛着30斤的测量仪器最少要来回跑8趟。他开玩笑地说:“以前制定的减肥10斤的计划,没想到边工作就完成了。”

测量工作是一个精细活,对于结构复杂状如花瓣的图书馆来说,测量任务更是巨大。图书馆有100个多个独立基础,王冲每个都要测量放线5次,一趟下来,就被高原毒辣的太阳晒得脱了皮。他拿出照片,以前白净还带着婴儿肥的他,现在已变得黝黑健硕。

在项目部全体员工的齐心协力全力奋战下,甘孜职业学院项目以朝不同夕的变化速度拔地而起,它的建设不仅给当地教育带去了希望,也让当地群众收获了实惠。

杨德均是当地的一名砖匠工,以前经常离家外出打工,去年7月中旬他来到项目工作后,从家里出发骑摩托车只需要十分钟就能到工地。杨德均说:“以往做砖匠工,最多时候一天能挣280元,而现在我每天能挣300多元。”大半年的时间里,他已经挣了近7万元,这超过了他过去的年收入。杨德均表示,工地上邻里亲戚很多,大家都是看中了工资高、离家近两大好处。

像杨德均这样的当地建设者,项目上有200多人,因甘孜职业学院的建设,大家都获得了就近挣高工资的机会。除了参与建设的人员外,每到下班时间,当地村民便带着自家种植的蔬菜瓜果到项目周边售卖。一位村民喜滋滋地说:“以前这些东西运出去卖成本太高,只能留着自己吃,自己吃不完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烂掉。自从项目部来到这里,我隔三差五就把吃不完的菜和水果拿去卖,不仅解决了浪费问题,还补贴了家用。”

甘孜职业学院项目部办公区的墙上写着“建好甘孜学院项目,展现一局房建品牌”的鲜红标语,这是每个来到这里的建设者心里的铿锵誓言。面对巨大的施工压力,中铁一局建安公司的建设者们克服困难、科学应对,用自己的拼搏与奋斗,让这片传承着红色基因的土地再次发光。





  • 上一篇:红军与白利寺、甘孜寺签订的《互助条约》
  • 下一篇:越温扶贫工作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shms/73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