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9月06日
联合收割机正在作业。
村民正在分装番茄。
青稞饼干生产线。
◎本网记者 马建华 文/图
连日阴雨,影响了我州青稞秋收进度,秋雨初歇,联合收割机在一望无垠的青稞地里往来穿梭,机械声、农牧民幸福的歌声,奏响了一支动人的丰收曲。
机械化收割,颗粒归仓,产业订单,让丰收后的农牧民没有了“丰收的烦恼”。牦牛产业园、青稞产业园、理塘濯桑现代农业园区,极地果蔬直销港澳,引进企业搞加工,务工收入、土地流转收入,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农牧业,不仅让农牧民群众生产的农牧产品卖上了好价钱,更让我州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亮眼。
生态经济引领绿色发展
8月30日,炉霍县斯木镇瓦达村村民其吉正在盛煌农业“飞地”产业园的蔬菜大棚里辛勤劳作,4年前,她就到了产业园工作。从家到园区骑电动车不到十分钟,以前其吉每月的工资仅2000多元,实行计件制后,她的月收入增加到了5000元。
2015年,炉霍县培育“龙头”企业,引进盛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建“飞地”产业扶贫园区。通过整合资金1.69亿元,建成冬暖式蔬菜大棚301个,其中,“飞地”大棚就有259个。
“我们签订了15年的合同,每年每个大棚分红3万元,贫困村每年可分红6万元,非贫困村每年3万元。”盛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方丽说,我们生产的有机蔬菜,不仅卖到成都,还远销上海、广东等地。
依托“飞地”园区,炉霍县171个村已实现集体经济分红900万元,解决当地村民168人就业,涉及就业增收700万元。除务工收入外,园区还流转土地1500亩,按每亩600元的标准,村民们每年可获收益90万元。
6月初,记者走进泸定县兴隆镇化林坪村,但见田间地头,山坡上,一片片花椒树上挂满了饱满油亮的花椒,清风徐来,椒香满山。椒农一人一树,采、装筐,忙得不亦乐乎。椒农陆文龙告诉记者:“今年我种了15亩地的花椒,摘了7000斤左右,收入近7万元。”村民们刚刚采收的花椒很快就会被商家预订,接到订单,花椒收购商也会马不停蹄地将花椒进行打包、装车发往全国各地。
泸定县兴隆镇化林坪村支部书记徐国强说:“我们村从2001年开始试种花椒,现在,花椒种植面积达到了4000亩,正常情况下,可收获80至100万斤。”
九龙县乃渠镇种植大户蒋敏志说,九龙是四川花椒的主产区,花椒颗粒饱满、麻味纯正、品质上乘,素有“贡椒”之称。今年九龙县共种植花椒5.8万亩,收获450余吨。
“花椒油厂今年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两条生产线,收购干花椒50吨,生产花椒油50吨。”双富花椒油厂负责人张双全表示,“雪洼龙镇、乌拉溪镇、乃渠镇的椒农,今年每户增收了1000元以上。”九龙县双富花椒油加工专业合作社,通过深加工的方式拓宽花椒销售渠道,如今,九龙双富花椒油已远销全国各地。
金秋时节,正是丹巴县“美人脆”苹果丰收的季节,在甲居镇小聂呷村种植基地,村民杜基拉姆高兴地说:“我种了两亩多的‘美人脆’,去年挂果就卖了1万多元,今年保守估计每亩产1500斤,可收入2万元。”
“我流转给公司15亩地,还能在园区务工赚钱,一年能挣3万多元。”甲居镇村民杨金凤说,2017年以来,该县大力扶持苹果产业发展,“美人脆”苹果现代园区采用矮化密植、果园生草、水肥一体化等一系列配套的高效栽培技术,打造集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于一体的农业现代化苹果种植园区。截至目前,丹巴县“美人脆”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覆盖全县10个乡镇40个村,其中,400 余亩已进入挂果期,预计亩产达3000至3500斤,进入盛果期亩产将达到6000至8000斤,亩收入可达4万元。
“我家的核桃卖了2476斤,收入2971元。” 8月20日,“圣洁甘孜”泸定核桃集中收购活动结束后,德威镇磨子沟村村民刘婷婷高兴地说,有了电商上门收购,她在家门口就把核桃卖到了全国。仅两个小时,泸定县153户农户就卖出了10万斤鲜核桃,销售产值超过24万元。
泸定县核桃种植面积7.74万亩,全县干核桃年产量可达700余吨,平均亩产约570公斤鲜核桃,产值可达3000余万元,覆盖农户9000多户,涉及11个乡镇145个村,人均增收600元左右。而全州核桃种植面积已达47万亩,年产核桃13万吨,产值35亿元,电商渠道占比每年销售约35%,销售额11亿元。
花椒、苹果、仙桃、樱桃、核桃……,绿满青山,农牧民笑开颜,生态经济打牢乡村振兴本底,丰收的凯歌响彻甘孜高原。
现代农业夯实小康路
开着联合收割机收割,道孚县格西乡若珠村村民多吉早已习惯了机械化播种秋收。8月31日,仅用了半天时间,他家8亩地的青稞便收割完成。多吉兴奋地说:“以前秋收的时候,全靠村民之间换工,要忙1个月,虽然不给工钱,但劳神费力,成本也不少。现在半天就搞定。有了多余的时间,我们还可以打工挣钱。”
鲜水镇新江沟村村民尼玛泽绒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实现机械化播种秋收,种庄稼是一件幸福的事儿。”在沙冲乡指导秋收工作的县农机安全监理站站长李明庆说:“今年黑青稞预计亩产能达320斤,同比增长20%。”
李明庆说,在秋收前,县农机安全监理站联系到河北、河南以及凉山等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主,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全力推进农机作业秋收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备有收割机50台,其中乡镇自行购买20台,跨区外租30台。目前,道孚县已完成1万亩小麦青稞收割,余下的4.02万亩小麦青稞将于9月中旬完成。
在甘孜县百里青稞长廊,成片成带的青稞田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风吹麦浪翻滚,绵延到雪山脚下。
秋收开启,甘孜县投入各类农机具3570余台(套)。据了解,甘孜县青稞产量占全州的七分之一。2018年9月,该县在呷拉乡建立了集川藏地域特产、产品加工、科技培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青稞文化园——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园。该产业园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总投资达1.5亿元。产业园每年收购青稞原料7700吨。
青稞饼干通过烤制等多项工序后,工作人员进行压膜包装,运往北京、上海、广东、东北等地区销售。目前,全县青稞产品的年收入近1400万元。
“今年9月,青稞收完后,我全部卖到产业园,收入可达2万元。过去,收割青稞全靠人工,价格低,只能堆在家里。现在,几天就能够收割完,我把青稞直接卖到产业园,价格比市场上要高一些。我还可以来这里上班。”甘孜县仁果乡八村村民扎西严扎说,“2018年,产业园刚开建,我就当内包装机器操作员,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年收入近4万元。”
“园区的青稞产品有青稞生粉、青稞熟粉和不同口味的青稞饼干,我们正在研发青稞面包、青稞蛋糕等产品。”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利说,今年青稞指导价为黑青稞2.5元/斤,白青稞2.2元/斤,每斤高于市场价6毛钱,目前,园区已收购青稞1300吨,实现群众增收近600万元。
“现在,每天都有甘孜县各乡镇的青稞进入园区,已有10多吨产品从园区销售至全国各地。”王建利说,“所有产品上市后,预计将实现年产值约1.34亿元,年纯利润3515.7万元,将惠及全县179个行政村、8490户农户。”
产业园不仅带动农户增产增收,还创造了近千个就业岗位。去年春节前夕,来自甘孜镇、呷拉乡、南多乡、生康乡的800多名农牧民共领到了1000万元劳务工资。目前,该园区生产加工线解决贫困人口就业24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
生康乡四村村民土登扎西说:“往年没地方挣钱,现在在公司上班,一年能挣3万多元。”
今年以来,甘孜州聚焦粮油、菜果、药、茶、菌、肉、酒、水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销售,发展高原生态特色农产品,推进“圣洁甘孜”农特产品提质增效。目前,全州已培育4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23个。
在理塘县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区,牛舍里实现了恒温恒湿的智能化管控。园区负责人周斌说,圈舍里安装有视频监控系统和环境监测设备,可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数据,饲养员通过终端数据进行科学喂养。禾尼乡9个村在合作社入股,每年可在园区分红。
“园区建成后,牦牛育肥出栏达1万头以上,每年可实现综合产值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00个。园区覆盖禾尼、曲登等牧业乡镇7个、5800余户和2.2万名牧民。”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翁登说,按照规划,理塘县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将重点建设牦牛养殖场35.53万平方米、育肥中心2.88万平方米、活畜交易及大数据中心6.68万平方米、饲草料基地3000亩。
目前,我州启动建设差异化、特色化现代农业园区38个,投入各类资金40亿元,吸引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8户进驻,培育农民合作社1336个、家庭农场289家;带动受益农牧民约37.26万人,综合产值达21.72亿元,园区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平均达1.5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