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2年04月20日
躬耕三尺讲台38年,子孙接续教育事业
指导学生学习。
注重学习提高。
读报学习兴致高。
陈显双的学生携手感谢师恩。
◎陈倩/文
本文图片由陈显双翻拍自老照片
在雅江县城里,提起陈显双,大家可能会一头雾水,但要是说“陈老师”“陈格格”(格格,藏语意为老师),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在雅江县教育事业这条路上,现年92岁的陈显双躬耕了整整38年……
求学之路虽“荆棘密布”,挡不住少年壮志凌云
1946年,陈显双自雅江县城关小学毕业后,深感家乡积贫积弱,百业待兴,年少的他树立了用知识改变家乡的决心,便前往康定国立师范校求学。极度落后的交通条件和动荡的社会环境并没有让陈显双踟蹰不前,一心求学的他毫不犹豫地带上口粮、背上行囊,徒步踏上充满危险的一百五十公里“求学路”。
刺骨的寒风像是一把无缝不入的锯刀,刀刀刮在他的脸上和手上,冻疮和冻伤仿佛成了家常便饭。但对于陈显双来说,所有的煎熬和忍耐,只为践行读书可以救国救民的信念,尊师重教才能治愚治贫的教育理想。自康定师范学校毕业后,他便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教育岗位,并申请回到自己的家乡——雅江。
“走南闯北”多地任教,练就小学教育“万金油”
1956年,在雅江县河口镇城厢小学任教的陈显双不幸罹患腰椎结核。当时他正执教毕业班级,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毕业考试,他强忍病痛折磨,拄着拐杖坚守在讲台上,疼到无法站立时,就把学生叫到寝室讲课。最后他却因就医太晚,导致病情过重,而被迫截去了5节胸椎。5节胸椎被截,却并没有截去他作为一位人民教师的坚定信仰。当时雅江县教育事业处于拓荒萌芽阶段,还打着石膏的陈显双没等到身体完全康复,便主动请缨,要求组织安排工作。
在海拔约4000米的西俄洛乡杰珠村,陈显双拄拐弯腰行走在雪山草地上,将心中教育兴国的种子撒在高原的每一个角落。在八角楼乡曾经最贫困的米西沟村,在那个物质资料极为匮乏的年代,陈显双带领师生上山砍柴、下河捕鱼、拓石开荒,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为师生们解决了生计问题。一路跋山涉水,一路开办学校,拄着拐仗的“陈格格”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书育人的崇高信念打开了学生和家长的心扉,也在孩子们的内心点燃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火种。
三年后,陈显双重新调入河口镇城厢小学任教。当时学校师资匮乏,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陈显双主动担任了语文、数学、藏文、美术等教学工作,还自学了小提琴、手风琴、二胡等乐器,积极开展音乐教育,成为享誉该县小学教育领域的“万金油”。从开办“戴帽中学”,到创立寄宿制学校,陈显双用实绩证明了自己对三尺讲台的满腔热爱。
任教期间,经组织考察批准,陈显双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38年的教育生涯中,陈显双一直秉承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直到1990年退休,真情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于党的民族教育事业的热爱。
终身执教不负所期,薪火相传代代任教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离开教学岗位之后,陈显双也没有选择安逸的退休生活。他在自己生活的脚泥堡村中,为乡民答疑解惑,为新生儿取名,鼓励他们多学多看,并教育村里的学生坚持学习。
优秀家风,代代传承,六位子女在父亲陈显双的谆谆教导之下奋发读书,陈显双家成为享誉当地的书香门第;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陈显双的子辈和孙辈也相继走上了人民教师的岗位,教育事业的接力棒得以传承。
作为一名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者,几十年来,陈显双见证了我国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更迭发展,见证了教育对这片雪域高原带来的欣喜变化,他勇担时代使命,坚守教育初心,培育出来的学生,有跟他一样,选择成为躬耕教育事业的“园丁”,也有在医学、工程等领域获得显著成就的专家教授,还有在平凡岗位上踏实奉献的业务骨干。
高原之上,春阳高照,暖风吹开满地的格桑花。陈显双培育的桃李恰如那娇人的格桑花一般,缀满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绘就了一幅千姿百态的动人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