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2年05月05日
◎张莹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珍
4月26日,“行走新巴蜀”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小分队来到甘孜州德格县麦宿镇。作为藏族工艺实践最全面和最集聚的地方之一,麦宿镇拥有雕刻、铜铸、绘画、陶器等传统工艺种类,聚集了大量传统手工艺匠人。
“去年,麦宿镇手工艺品产值达4200余万元!”初听这个消息,记者有些惊叹,一个相对偏僻闭塞的高原小镇,是如何仅靠手工艺,创造出这般产值?
“麦宿镇有1093户家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代代相传的手艺。以往,1000多个家庭小作坊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集中的场地,大订单产量跟不上,小订单又不够做,缺少市场,村民空有手艺却无出路。”在麦宿镇镇长四郎降称的带领下,采访小分队来到镇里手工艺制作的核心区域绒达村。
在州级土陶制作技艺传承人降拥格乃经营的车间,只见院子里火堆正旺,火光中是正在烧制的土陶制品。
这一烧就是一个半小时。随着火势减弱,降拥格乃赶紧铺上一层层木屑,瞬间浓烟弥漫,他小心翼翼地刨出已变为黑金色的土陶制品,工人赶紧提壶浇上糌粑浓汁。唰!浓汁霎时化为蒸气。“浇汁是为了防止使用中产生龟裂。”降拥格乃解释。
“过去,因为作坊地方小、人手缺,订单多了就无法完成。现在,有了宽敞的车间,有技术的村民我聘请来打工,没技术的就招为学徒,生产规模扩大了,年收入逐年增长。”看着库房几百件大小不一的茶杯、陶罐、砂锅等土陶成品,以及已经打包准备发货的快递,降拥格乃高兴地说:“有能力带动大家一起增收,我很荣幸。”
2019年,德格县在麦宿镇筛选出多位手艺成熟的匠人,投资1400万元,将民间小作坊改建成扶贫大车间,把1000多个家庭小作坊按照土陶、木雕、铜铸、唐卡、编织等11个项目大类,规整到19个车间。麦宿镇手工艺产业“小、散、弱”的状况得以扭转。
离降拥格乃土陶制作不远的钦乐工坊,也是19个车间之一。走进工坊,手工艺人降拥卓玛正坐在台阶上仔细錾凿,50多种凿刻的长钉轮番使用,发出清脆的敲打声。花纹雕塑逐渐在硬币大小的青铜吊坠上成型。工坊另一边,师傅阿益正细心地将吊坠一颗颗排列好,晾干水分。有13年铜铸经验的阿益,在钦乐工坊工作了4年,年收入从以前的2万元增长到如今的6万元。
像阿益、降拥卓玛这样的手工艺人,钦乐工坊共聘请了48名,皆是当地村民。去年,钦乐工坊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其所在的公司也成功申报为德格县唯一的规模以上文化企业。钦乐工坊负责人达瓦卓玛对此很是自豪,“藏族传统手工艺是我们最大的卖点和优势。因为是纯手工制作,用工数量较多,工坊每年为村民创收的劳务手工费超过300万元。”
生产起来了,销售渠道也在拓展。“晚点有个直播,我还要去备货。”达瓦卓玛一边忙着整理货品,一边对记者说,“这两年,网上的生意也不错,越来越多的网友购买了我们的手工艺品。”
离开钦乐工坊的时候,一阵阵敲击声仍在传出,回荡在山村里,清脆响亮。“麦宿人,在手工艺中打开了致富大门。”四郎降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