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3年02月06日
“9·5”泸定地震灾区群众温暖迎新春
欢聚一堂,格外热闹。
◎张建国 本网记者 肖宵 李娅妮 文/图
1月21日,农历腊月三十,一年一度的除夕团年饭“大戏”正式启幕,郑燕家也不例外。10时许,循着歌声,记者来到“9·5”泸定地震得妥镇繁荣过渡安置点B区公共厨房,郑燕一副大厨模样,烹蒸煎炒游刃有余,嘴里哼唱着《春风十里报新年》。
一旁的母亲,刚刚将吐沙的花甲、肥美的螃蟹洗净,父亲和弟弟洒扫走廊、摆放年货,全家人在“板房家”里度过的第一个“年三十”,热闹又暖心,大家像“拧紧发条”般各司其职,为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忙得不亦乐乎。
“家虽是临时家,但年是新一年,不能凑合!”湾东村村民郑燕是名副其实的“80后”,既葆有老一辈的传统讲究,又追求年轻人的仪式感。她说,“今年团年饭准备10道菜,腊猪头、熏香肠、鱼虾蟹样样不少,年的风味一点没减!愿十全十美,讨个好彩头。”
“开饭喽!”中午时分,公共厨房传出两娘母的吆喝声。随之,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菜品鱼贯而出,9排111号的郑燕家顿时人声鼎沸、热闹四溢。“新春吉祥!大家过个好年,开春重建更有劲!”一家之主郑大爷率先以茶代酒道祝福。
“老爸说得对,安心过年,振奋精神,重建家园。”接过话茬,郑燕和弟弟信心满满地回敬父母,“国家在管,个人努力,不等不靠,你俩最重要是保重身体!”一家人围坐共餐,笑语欢声中都是对来年生活红红火火的祈盼。
即便全家人辛勤耕耘5年有余、刚刚进入丰产期的20亩佛手柑,悉数湮没于地震的山体垮塌中;经营养殖的80多头猪只抢救出不到一半,收入锐减的郑燕及家人并未灰心丧气。席间,你一言我一语,全说道着新年新希望新打算:养好猪、多挣钱、建好房。
在泸定震区一带,杀年猪和吃猪头、猪尾是家家户户沿袭至今的年俗,更是阖家归来团圆迎新的乡愁。从得妥镇出发前往磨西镇青冈坪村,车行十余公里,一路林木苍苍,鸡犬相闻;转过山梁,来到二组,但见受损较轻、维修加固完毕并通过验收的吕东才家,年味倍儿浓。
吕东才是青冈坪村支部书记,他家也是村里四世同堂的彝族大家庭。彝历新年前后,吕东才家便一口气宰了两头年猪。近五百斤新鲜猪肉抹盐上油,挂在灶台上方火燎烟熏,现下已成风味不俗的半腌制腊肉,是这个春节团年饭中不可或缺的佳肴。
融融冬阳晒进彝家小院,院落一角的茶几上搁满了开心果、米花糖、南瓜子、红苹果……7、8个小孩满院嬉戏,大人们则在厨房里杀鸡、煮肉、蒸虾、磨豆花,不多时,两张彝式彩绘的大圆桌上摆满了原汁原味的彝家年俗滋味。
儿女回了,至亲来了,两桌30多人,欢聚一堂,格外热闹。“今年我们一大家子还没凑齐,不然四世同堂得有70多人。”吕东才满眼笑意,从儿子手中接过彝家敬宾客长辈的猪头肉后,招呼着全家“开席!孜莫格尼!新春快乐!”
说说祝福话,摆摆龙门阵,拉拉家常事是每年此时的温馨标配。但今年是震后的第一个新年,大家在回顾抗震救灾的艰辛时,感慨不少,感怀甚之,感恩颇多。
“地震时我们村震感强烈,受灾严重,幸亏党委政府时刻挺在前做后盾,始终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中心任务,不仅全速推动受损房屋维修重建,还为受灾群众过冬提供保暖物资、过年提供喜庆年货。”说到激动处,吕东才竖起大拇指发至肺腑表示“共产党瓦吉瓦卡莎莎”。
如今,水电路皆抢通了,城乡住房重建维修加固也加速进程,但早日恢复发展好致富振兴产业还得再深谋一层。他表示,新的一年,青冈坪村需提前谋划,自己则要带头“尝百草”,找到适合本村发展的特色种养殖和乡村旅游产业,把土特产变成“金疙瘩”,让受灾群众变身自力群众,全村从农耕模式向农旅模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