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3年08月31日
炉霍县虾拉沱镇中心卫生院谭晓琴
谭晓琴为老人检查身体。本网资料库图
◎王慧开
87年前,突破重重封锁的红军在这里举行了万里长征路上唯一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旨在激发昂扬的战斗力。
87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到达此地,在这里留下了经久不衰的佳话——“朱总赤脚耘,徐帅肩拉犁”。
这里,就是有着“山歌之乡”“唐卡之乡”和“崩科之都”(“崩科”意为“木头搭建的房屋”)美誉的炉霍县,一座历史悠久且红色基因浓厚的民族聚居地。
“红色符号”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生活在这座县城里的莘莘学子,谭晓琴便是其中翘楚。这位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五四青年奖章”“白求恩奖章”“全国最美医生”“中国好医生”等荣誉称号的“门巴”(“门巴”意为“医生”),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此地百姓近20年之久。
“布姆门巴”
“就跟你的车一样,如果发动机里加的是劣质油,那车肯定会提前坏掉。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不舍得吃点好的、有营养的东西,那身体也会垮掉哦。”面对前来就诊的一位康巴汉子,谭晓琴讲着通俗易懂的道理,还时不时用力“敲打”着他。
这是谭晓琴常年在基层养成的习惯,将抽象的医学知识二次加工为形象生动的大白话,然后讲给患者。“我就是‘废话’太多了,和患者什么都说,什么都聊,看病的同时和他们扯东扯西……”
或许,正因为“废话”很多,谭晓琴才能和老乡们谈笑风生,被大家称为“布姆门巴”(藏语“女儿医生”)。
2004年,谭晓琴从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现成都医学院)毕业,本可以在外发展,拥有大好前途。但身为乡村医生的父亲告诉她:“你是我们这里第一个军校毕业的医学生,应该回到家乡。这里缺少像你这样的医生,你学的东西能派上用场,能帮到更多的人!”
“我当时被父亲这句话深深打动了!”
和一般医院不同,基层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日常工作繁琐复杂,除了完成自己的“分内之事”,有时候还要面临各种措手不及的突发情况和家长里短,这也要求医生必须“全能”。“我们这里没有专科医生,都是全科。”谭晓琴笑称。
很多时候,谭晓琴更像是患者的亲朋挚友,言语之间虽像是茶余饭后的聊天,但几句话聊下来却能知道对方的身体状况如何,该怎么治疗、吃什么药……
某个寒冬腊月,一位健硕的康巴汉子来医院请谭晓琴去家里,给他胃癌晚期、久不进食的阿爸看病。听到癌症晚期,谭晓琴本能地紧张了起来。但到家里后,老人的萎靡不振、枯瘦羸弱还是让谭晓琴有些意外和心疼。
“我坐在床边问老人是否吃过早饭、喝过早茶?但老人家给我说‘得了这个病迟早会死,早死早解脱,还吃什么饭?’他说这个话的时候,我就知道老爷子不是不能吃,而是受病情影响不想吃。”
平日里就非常重视患者心理疏导的谭晓琴,顿时来了主意。一边笑着和老爷子聊天,一边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两个包子递到跟前:“阿爷,你得吃饭呦。这是我自己包的牛肉馅包子,味道还不错,尝尝?”说着,她的胳膊还往前伸了伸。这时,站在旁边的康巴汉子接过话茬:“阿爸,谭医生为了赶来给你看病,在路上还摔伤了呢。”
老人像是受到了触动,赶忙问道:“哪儿受伤了?严重吗?”谭晓琴笑呵呵地说:“不碍事,小伤而已。但您老为了让我少受点伤,给个面子,吃点东西吧?”
有时候,医生一句温暖的问候,一张亲切的笑脸,对于患者来说都是一剂良药,而且疗效会出人意料的好。
话音刚落,老爷子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哦呀哦呀(藏语,意为‘好的’),我吃……”
在老人三个月的治疗关怀中,谭晓琴无微不至的陪护,让很多人为之动容。“我担起了一个女儿的责任,让老人安祥且平静地走完了他人生中最后的旅程。”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布姆门巴”,却包含着农牧民群众对谭晓琴所有的感谢与爱意,这也是一位基层医生无上的殊荣。
“我变‘胖’了”
“我本来挺‘瘦’的,但现在‘胖’了很多。”谭晓琴打趣道。言语之间的“胖”“瘦”,虽有一部分字面意思,但更多的是言外之意。
从2004年回乡到现在,谭晓琴已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亦是一位优秀的基层医院管理者。褪去了最初的青涩、懵懂,再看如今的她,已是成熟、稳重,多次获奖的“全国最美医生”。
“被媒体报道得多了,认识你的人也就多了,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关注。尤其是近些年,我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责任也越来越大,所以我说我越来越‘胖’了嘛。”谭晓琴嘿嘿一笑。
变“胖”的同时,她也见证着卫生院的“脱胎换骨”,以及当地居民对“健康”和“卫生”观念的转变。
“这些年,我印象最深、感触最深的应该就是老乡们就医观念和健康意识的巨大提升,这个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这项工作除了我们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外,更多的是依靠政府部门的帮助,没有他们,很多工作可能就没办法顺利开展下去。”
婴幼儿的出生证明、疫苗接种;患者伤病后及时就诊就医;就诊患者的心理诊疗,术后关注;老年人的救治……政府部门的层层帮助不仅让区域内的居民健康得到了进一步保障和管理,也让医护人员的就诊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谭晓琴说:“有了这些帮助后,对我们医生来说,很多被动的东西就变得主动了,辖区内的老乡们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会主动接受现代化治疗、健康常识等等。我们的工作效率、工作环境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谭晓琴的人生信条中,选择基层,就是选择担当、选择挑战、选择奉献、选择奋斗。就诊路上,无论遇见什么样的“拦路虎”和“绊脚石”,谭晓琴总会勇敢地挑起大梁,化解困难。“这可能和自己是军校毕业的有关吧!”
高原地区的冬天,来得早、去得晚,时常伴随着凛冽刺骨的寒风。每次出诊,行走在零下二十几度的冰天雪地里,谭晓琴无时无刻都要面临滑坡坠崖的风险。
“我当时真的害怕,有时候甚至是恐惧。但只要有病人找我,害怕恐惧的心理一下子就消失了,我会毫不犹豫的前往患者家里,因为患者的生命高于一切!”
某天凌晨两点时分,一位老人来医院请谭晓琴给他女儿接生。路上都是冰冻的羊肠小道,人走在上面,就如同一张薄纸般在风中摇晃,随时都有被吹跑的可能。“你想一下,高原的冬天,还是半夜,有多冷?我当时真的被冻得全身僵硬,几乎没了知觉。”
老人一家都住在帐篷里,待产的女儿在角落处,让谭晓琴万万没想到的是,孕妇不远处就放着两个取暖的铁皮火炉,随时随地都有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我看到后就赶紧把火炉放在了外面,这太危险了。”
忙了一阵后,随着几声清脆的“哇~哇~”啼哭声,孩子顺利出生。谭晓琴将孩子包裹好后递给家人,但四肢瘫软沉重的感觉即刻袭来,她顺势倒在了地上。帐篷的一角依放着那两个火炉。
“我一边让他们赶快出去,一边将火炉提到帐篷外,当我转身提第二个火炉时,眼前突然一黑……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醒过来的,只记得睁眼后,产妇、孩子一家人都安然无恙,我这才放心了。”
诸如此类的事情,对于谭晓琴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而她早习以为常:“基层就是这样,面临的都是这样的事情,这是不可避免的。”
扎根虾拉沱镇已然近20年,谭晓琴也成了院里年轻医护工作者爱戴的“晓琴姐”。和他们工作、和他们生活、和他们打闹开玩笑……
“虾拉沱镇中心卫生院能有今天,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不是某一个人单打独斗出来的。”谭晓琴如是说。
“涅槃重生”
2010年12月,在成都全面检查后,谭晓琴被确诊为肺癌。这个噩耗对于谭晓琴及其家人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但她并未就此消极颓靡,反倒是以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
“刚开始听到自己得了肺癌,真的没有一点害怕,只是觉得遗憾和难过。因为之前一直忙于工作,疏于对家人的陪伴,对父母没有尽到应尽的孝心,这才是让我感到难过的。”
也许正因为自己是医生,见惯了生死无常,所以真正面对疾病时,谭晓琴倒是格外地坦然与豁达。也正是因为这次疾病,让她如凤凰般“涅磐重生”,不仅重新认识了生命的意义,也对医患、疾病、就诊等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以前是医生,考虑问题也都是从医生的角度出发。面对患者描述的疼痛、病症,我会很抽象地去理解,会去想书本上是怎么描述的。但当我得了病,自己变成了患者,看待问题的方式就完全不一样了。首先我对病情、对身体器官、对各项系统都有了新的认知;因为我自己全身疼了一遍,所以后面遇到患者描述自己的症状时,我就能‘感同身受’。比如他说哪里疼,我以前会直接开药;现在我会更细致地问他是怎么个疼法,肿着疼还是胀着疼,我知道是什么滋味,这样也更方便治疗,能够对症下药。”
一场大病一场灾,本以为是噩梦,却不曾想谭晓琴“升级打怪”,在抗癌道路上愈行愈远。
接受系统治疗后,谭晓琴的病情稍微稳定了些许,而县卫健局亦批准她安心养病,但她却再次身披白袍,坐在了门诊室里。
没人知道,此时的谭晓琴由于病情发展及长期服药,肺部氧饱和度只有86%,心率也常年处于110-120次/分,长达13年的抗癌让她的身体不堪重负。而谭晓琴之所以带病坐诊,只因对乡亲们的不舍和对医生这份职业的热爱。
“他们需要我,我也需要他们,这是双向奔赴!”
回想自己在卫生院和乡亲们相处的点点滴滴,谭晓琴感慨万千:“刚来卫生院的时候,火气旺、莽撞。我还记得那时有个年轻患者,属于油脂性皮肤,染了头发之后过敏,头上都是脓包。我按理论操作,把他的头发剃光之后,进行V形切口引流。结果我们老院长知道后,把我狠狠地训了一顿。他说‘理论是理论,实际是实际,理论要在无菌间进行手术,病人后续的营养也要跟得上……你光看具体操作,却没有联系实际情况,这是行不通的!”
给谭晓琴传授很多“干货”的同时,老院长也让她从根本上转换了在基层工作的态度和想法。
“我当时很有干劲,老院长说有干劲非常好,但他不希望这种干劲只存在三个月或者一年半载,一定要长期保持住。他还做了个比喻,说我就像一个横冲直撞的小山羊,如果没有耐力,小山羊的犄角就会被早早磨平,而有足够的耐力,就会蹦得更高更远!”
时至今日,再谈起老院长,谭晓琴还是铭感五内、镂骨铭肌。
作为医院的管理者,秉承前辈宏志,将医院建设得更大更强是包括谭晓琴在内的每一位卫生院工作者共同的目标。
对于医院的未来,她思索片刻后答道:“现在大家的腰包都鼓起来了,就医观念、健康意识也强了起来,而这也导致了区域内的患者对本地医生的信任度下降,他们跑了很多冤枉路,花了很多冤枉钱。很多时候,我们这也会遇到人才缺失、患者外流、医技落后、编制不足等问题,这是基层医院普遍面临的问题。但我还是希望我们的环境、条件能再完善一些,人才、专业设备能再多引进一些。这样不但能为老乡们减轻一些负担,对我们自己也是一种提升和帮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斗转星移,日月交替。当太阳从地平线上再次升起,将第一缕晨曦洒向虾拉沱镇的角落时,几个身着白大褂的医务人员再次背起医药箱,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