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2019年11月18日
初冬,正是吃柿子的季节。柿子圆硕丰厚,形似如意,又因“柿”与“事” 同音,寓意“事事如意”,历来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说起柿子的味道,北宋诗人张仲殊曾赋诗这样称赞道:“味过华林芳蒂,色兼阳井沈朱,轻匀绛蜡裹团酥,不比人间甘露。”翘起手指,轻轻剥开那层透明如蝉翼的表皮,露出盈润而多汁的柿肉来,就这么吮上一口,不禁唇齿留香,满腔鲜甜。
人们珍惜取之不易的每一点甜,柿子红不过一季,人们必须想办法留住它的甜美,果干的发明就是人们对抗时间的一次胜利。柿子经去皮挂晒,揉捏果肉,软化脱涩,定型捂霜等多道工序彻底糖化后成为了柿饼,拥有了金红的颜色和柔软的身体。果肉中的葡萄糖和果糖渗透到表皮上来,析出的果糖形成一层糖浆,不吸水的葡萄糖则会形成糖霜,包裹着果糖糖浆,使柿饼染上了冬天的颜色,成为寒冷中的一道甜蜜美味。
柿子柿子不仅是美味的水果,还有较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被誉为“果中圣品”。柿子性寒,味甘微涩,入肺、脾、胃、大肠经,《本草纲目》记载:“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 柿子还有三宝,柿蒂、柿霜、柿叶均可入药,三者在治病上各有奇效。
柿蒂柿子的干燥宿萼,性苦、平,归胃经,因其苦能降泄,平而不偏,专入胃经,善降上逆之胃气而止呃。
柿霜柿霜是制成柿饼时外表所生成的白色粉霜,性甘、平、涩,归心、肺、胃经,具有润肺止咳,生津利咽,止血之功效,李时珍称其“乃柿中精液,入肺病上焦药尤佳”,用于治疗肺热燥咳、咽干喉痛、口舌生疮、吐血咯血、消渴。
柿叶柿子的叶子性苦、寒,归肺经,具有止咳定喘、生津止渴、活血止血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柿叶又降压、利水、止血的作用。用柿叶代茶饮,可以降低血压,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镇咳化痰。
柿子虽好,但也要注意以下几点:柿子性寒,脾虚泄泻、产后及外感风寒者应忌食柿子;因柿子中含有大量的果糖和葡萄糖,食用后容易使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柿子中含有单宁,易与铁质结合,会阻碍人体对食物中铁质的吸收,所以贫血患者应少吃。服用铁剂时不宜吃柿子,柿子中的鞣酸与铁结合形成沉淀会引起胃肠不适,同时也影响了铁剂的吸收;空腹不能吃柿子。因柿子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和果胶,在空腹的情况下它们容易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同时柿子中的果胶遇酸也会发生凝结,并将果皮、纤维及食物残渣胶着在一起形成凝块。如果这些凝块不能通过幽门到达小肠,就会被滞留在胃中最终形成胃柿石。如若长期在胃中积累,就会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严重时甚至会引起消化道出血、胃穿孔、肠梗阻等。酒后同样不能吃柿子。酒中的乙醇能加速蛋白质的凝固,饮酒量越大,酒精度数越高,越容易形式结石,且形成速度越快;柿子皮不能吃。柿子中的鞣酸绝大多数集中在皮中,在柿子脱涩时,不可能将其中的鞣酸完全脱净,进食后易发生胃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