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
尽管红军在大渡河首渡告捷,但按照最快速度,全军渡河也需要一个月,可敌军的追兵距离安顺场也就三四天的路程了。于是中央决定,在此兵分两路,沿大渡河南北岸向上游的泸定方向前进,在那里夺桥渡过大渡河。
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若夺桥失败,两支红军不能会合,势必将成为分散的两支部队。
中央红军面临的局面是:从安顺场到泸定桥,必须在两天半的时间里奔袭160公里山路。
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在这一刻拉开了帷幕。
奔袭
24小时的奔跑
1935年5月27日,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出发,原定3天后抵达160公里外的泸定,结果在28日清晨接到命令,限令必须于29日夺取泸定桥,也就是说,四团必须在一天之内走完剩下的120公里。如果要完成这一任务,即使按照急行军的速度,也得24小时不间断地奔跑才行。
时任团政委的杨成武在著作《忆长征》中如此记录:“队伍在前进着,在快速前进,真是快如风,一行行排列整齐的队伍像脚下装了轮子一样,嗖嗖地从我身边超越,一阵风卷过,又一阵风卷过……”
28日傍晚7点,距离泸定桥还有60公里。暗夜中的急行军,没有照明,星月无光。闪电突然划过山谷,暴雨倾盆。湿滑崎岖山路上,一脚踏空就会跌下深渊。每个人的体力透支几乎都到了极限。一旦倒下,就有可能再也站不起来。这时候,所有党团员把绳子绑在身上,拖拽着体力不支的战士,渴了,抬头喝雨水,饿了,嚼一口湿漉漉的生大米。
夜更深了,雨势稍缓,大渡河对岸突然出现了一条火把长龙,这是川军38团周桂三营长所带的一个营,也在急行军赶往泸定增援,王开湘、杨成武二人商议:“我们何不也点火把?对面要问,就让俘虏回答,说是退下来的川军好了。”于是,暗夜中,大渡河两岸火把通明,两条火龙齐头并进。
跑出几十里之后,北岸川军的火龙突然不见了。原来川军宿营休息了。此时四团则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跑去。天色逐渐亮了,前面就是泸定桥了。
此刻,百余米的桥面上木板已被拆去约90米,敌军盘据北岸桥头,机枪正对铁索。
29日下午4点,载入史册的进攻开始了。几十个冲锋号同时吹响,枪弹像旋风般刮向敌人阵地,守军别说探头了,连枪都伸不出去。眼见着几十名红军战士从铁索上爬过来,势头不好,敌军下令:放火烧。那些被拆下来堆在桥头的桥板正好是燃料,一时间,火光熊熊,笼罩了桥头。
但这怎能挡住红军?杨成武的记述是这样的:“前进!廖大珠(二连连长)同志一跃而起,冲进火海。又一个突击队员冲进去了,这是从贵州入伍的苗族小战士。又一个,两个,三个……他们把手榴弹扔进敌群,挥舞着闪亮的马刀,杀向了敌人……”
没有任何可以选择的出路,只有迎着枪林弹雨强行冲过十三根寒光凛冽的铁索。
傍晚时分,红军勇士冲上了泸定桥桥头堡阵地,取得了夺桥胜利。
讲述
意志勇气的较量
站在今日的泸定桥上,脚下是带着雷鸣声奔腾的河水,游人们都在小心翼翼踩着桥板,不让自己的脚陷入木板之间的空隙。9条铁索平铺在3米宽的桥上,越走到中间,桥面晃得越来越厉害。
81年前,守桥的川军过于相信祖辈们敬畏的天险了——加上5月的汛期,水位比现在还要高上七八米,浩浩荡荡的河水大有“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的气势。万丈深渊之间,仅凭几根铁索就想突击到河这边来,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在泸定县城住了一辈子的杨仕强老先生与红军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祖辈曾救助过失散的红军战士,他自己也曾经访问过众多当年激战的参与者和目击者。杨老先生告诉记者,就在大渡河两岸,两支军队一起赶往泸定的同时,已经布防于泸定桥头的川军正在连长饶杰的带领下拆桥板。“从28日晚上开始拆,拆到深夜,拆了差不多90米,只有临近桥东头的10来米没拆,这时候士兵们的鸦片烟瘾犯了,又看不见红军赶到的迹象,所以就收工了。”次日一大早,本应继续开工,却没人敢再过去了:经过一夜强行军的红军战士已经占据了桥西,黑洞洞的枪口直指川军阵地。川军38团团长李全山立即命令手下士兵们开始射击,顿时枪声大作,双方隔河对射。
整整一个上午,双方都在大渡河两岸僵持,子弹横飞。杨仕强老先生说,当年战后逃得性命的保安大队副大队长柯亨华曾对他讲,手下兄弟中有一个比较愣的“二杆子”,不太相信有人能在百米开外打中什么目标,竟然从掩体里跳出来向红军挑衅:“有种的你们飞过来!”结果被一枪打翻。这一下,没人敢再探头了。这与其说是一场战斗,不如说是意志和勇气的较量。
补白
行走20公里体验“飞夺”
7月22日,记者以当年红军战士的行军速度,沿大渡河徒步行军20公里。和战士们一天一夜强行军120公里,沿途击破两处阻击、负重、夜雨、崎岖山路相比,记者的这20公里彻底轻装、同事驾车沿途补给、S211省道路况良好、天气密云不雨。要说比红军战士危险的,就是身边奔驰来去的大货车,实在令人心惊胆战。3个半小时后,大汗淋漓的记者终止了体验。
和现在比起来,81年前红军战士们面临的“路况”更加艰难。头顶巨石高悬,脚下万丈深渊,深渊下是蜿蜒奔腾的河水。夜雨中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一脚踏空就会跌下深渊。在这样的路上,红军不能缓慢移动,而是要竭力奔跑,期间还要粉碎沿途敌军的阻击。更严重的是,在此之前战士们已经整整一天没有停下来吃口饭了,每个人的体力透支几乎都到了极限。然而红军战士最终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一天一夜急行军120公里赶到了泸定桥。
在终止体验的这一刻,81年前那次写入历史的“飞夺”,更让记者由衷地钦佩和诧异: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战士们完成了这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聂荣臻曾这样评价:“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的牺牲精神,是任何敌人不能比的,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够绝处逢生,再开得胜之旗,重结必胜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