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3年12月09日
西南民大教授根秋登子宣布唐卡展开始
冒雨看画展
唐卡艺术家与评委合影
不同风格的唐卡画及各地唐卡画师们开始尝试改变过去分散“展览”的现状,他们齐聚一堂,在成都集体亮相,一场唐卡盛宴就此拉开帷幕,并宣告历史上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唐卡画和藏文书法展就此到来。
当唐卡艺术突围的集结号嘹亮的声音穿透了雪域高原,来自四川、西藏、青海、甘肃等全国四大藏区的六十多名藏族和汉族唐卡艺术家应邀参加首届“嘎玛博秀杯”唐卡画暨藏文书法作品邀请展,这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四川省文化厅主办,四川省艺术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学承办,四川嘎玛博秀雪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展览会上参赛作品达130余幅。
一时间,西南民族大学科技馆被各种风格的唐卡和藏文书法作品装扮一新。置身科技馆内,你几乎会忘掉车水马龙的世界,唐卡画构筑的神佛天地打开一扇扇窗,透过这些窗,你能感受一颗颗虔诚的心,感受少有的宁静和恬淡,走进雪域高原千年的风霜,走进一片大地丰厚的历史,一睹它如今飞扬的青春。
毫无疑问,唐卡和藏文书法作品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如今以青春的气息讲诉着茫茫高原上世代相传的美,倾述着渴求在地狱般的生存绝境中向着纯粹的精神完成超越的心语。
不知这穿越千年的心语是否被当代的人们捕获、感知?要知道语言在被转述的过程中难免被误读、曲解甚至产生出另一种与原义无关的解释。
观者眼中的唐卡
熊军是成都人,目前从事保安工作,听说有唐卡展,早早和朋友赶来,一睹唐卡的风采。熊军说,唐卡工艺很特别,画面精美,如果价格合适,自己会购买一幅。一些前来看唐卡的人们和熊军一样,面对唐卡啧啧称奇,有几位女士甚至情不自禁地赞叹起来,她们说:“唐卡真好看!”
很多时候,人们被唐卡传递出的直观美感俘获,多样的色彩携带着冲击力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些色彩反差极大有些野性难驯却又如此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唐卡是色彩爆炸的美学,也是用色上的“革命派”。
但对参观者们而言,唐卡的美可看可赏却无法随意复制。
来自黑龙江的郑媛媛是西南民大美术系的研究生,专攻工笔人物,她感叹唐卡的工笔技法繁复细腻,画面上的每一个地方都加以利用,却没有堆叠之感,远观是一幅整体感极强的大世界,近看却也在局部形成一个自足的小世界。郑媛媛很佩服唐卡画师每天7、8个小时甚至连续数年不间断坚持作画的毅力。
“听说画唐卡之前要先观想才能作画,有一种神圣的仪式感。”谈到画唐卡的与众不同之处,郑媛媛说尽管自己对唐卡画师和他们的作品很崇敬,自己也想学习唐卡的绘画技艺,但这对自己来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需要就业,需要一个工作来养活自己,无法如此专注地投入绘画的世界。”言谈间,黑龙江女孩有些感伤。
这位黑龙江女孩的感伤不经意间触及了唐卡画在今天的独特价值:在物质化侵蚀一切的现代社会,非功利的艺术是如此难能可贵,如此让人念念不忘。对许多人而言,唐卡画的出现,让人坚信这个世界仍然有人手握画笔,描摹神性的色彩。面对唐卡画,置身于现代社会的人们不经意间看到了个体生命中内心的缺失。
西南民族大学科技馆的唐卡展不仅带来心灵深处的触动,也吸引了一些有眼光的观展者对唐卡这门古老的艺术投来关注的目光。
赵与之是一名编辑,在北京工作。他到成都来访友,却不期碰上了这次唐卡展。顺路来看看的赵与之感叹唐卡画师画画的虔诚,他说他在唐卡画上看不到任何功利的成分,这让人感动。
但赵与之也有些担心,如果一门艺术主动要求推广会不会渐渐远离根植于他的土壤,离艺术真谛比较远。在他看来,展览重在交流、学习、提高,互相取长补短,让更多人方便看到优秀的作品。
赵与之的担心让人感动。或许,面对唐卡艺术,懂得它在当代的独特价值、意义及美感的人们都会产生怜惜之情,给予一份呵护,一句善意的忠告。
一幅幅精美的唐卡让不少内地观展者击节赞叹,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唐卡的理解显然还没有进入文化层面和宗教层面,而要获取这种理解,还需要多长时间?毕竟,唐卡从其诞生之时便与藏传佛教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说藏传佛教是根,唐卡便是它盛开的花朵。
悬挂在西南民大科技馆内的唐卡受到了亲睐,却又让人感到寂寞。那镌刻在唐卡画幅上的千年心语,被某一双眼睛带走了吗?
组织者的心愿
5月16日,清晨,成都阴郁的天气毫不留情洒下急雨。西南民大科技馆前,精心布置的红色主席台在雨帘中盛开一份火红的心愿。前来观展的人们撑着一把把雨伞在雨中等待。各大媒体记者冒雨进行报道。
西南民大教授根秋登子,以主持人的身份宣告首届“嘎玛博秀杯”唐卡画暨藏文书法作品展开幕,台下响起掌声。去年,根秋教授曾赴德格等地参与了“格萨尔故里行”学术考察活动,藏区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如何才能在当下的时代环境中再次焕发生机和活力,一直是根秋教授关注的重点。
谈到此次“嘎玛博秀杯”唐卡画和藏文书法作品展,根秋登子满怀希望地说:“十八大后,文化发展进入快车道,民族地区都在想办法摆出自己的文化家底,唐卡是我们的家底子,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产生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反过来能有效推动唐卡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在根秋登子看来,此次唐卡画和藏文书法展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文化要提升,靠传统的作坊式的传承难以为继。在新的时代,面对文化大发展的机遇,通过艺术展的形式,搭建平台,扩大影响力势所必行。
“唐卡来自民间,在民间容易扎根并开花结果。”根秋登子相信此次借唐卡展的机会,参展的唐卡艺术专家和艺人们能聚在一起探索唐卡艺术未来发展的方向,为传统艺术的发展寻找一种发展模式。
从5月16日开始,在为期三天的唐卡画和藏文书法展的间隙,唐卡艺术专家和艺人们齐聚西南民大,以论坛的方式,各抒己见,畅谈唐卡艺术的未来。在西南民大校园内,温馨提示的指示牌早已静立在草坪中为各位专家和来宾提示着前往会议室的路径。
作为主办方代表,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泽波表示此次唐卡展意在从文化角度,由唐卡画破题,促进藏区文化发展。泽波欣喜地告诉记者,此次唐卡画和藏文书法展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有不少亮点,是唐卡画从民间走向更高层次的一次探索,他鼓励记者多去采访唐卡画师和书法创作者,他相信唐卡艺术一定能在新的时代得到新的发展,“是这个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赋予了唐卡艺术百花齐放的局面。”泽波感慨不已。
公司和社会资本的介入成为此次唐卡画和藏文书法作品展最大的亮点。作为协办方,四川“嘎玛博秀”雪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根秋扎西曾师从于著名唐卡画师唐拉泽旺,多年来,他和他的公司一直致力于通过市场推介唐卡艺术作品,推动唐卡产业发展。
根秋扎西说以前在拉萨和北京举办过几次唐卡展,唐卡艺术品如此集中的在四川展出还是第一次,他准备尝试以后每年举办一次,他相信社会资本的介入会给唐卡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一个适宜的外部环境。
根秋扎西的愿望与如今唐卡画师们的境遇有很大的关系。作为唐卡艺术最直接的传承者,唐卡画师中的一部分一度为了经济问题不得不放弃唐卡画创作,而其中另一部分画师直至近几年随着唐卡艺术市场回暖,个人收入才有所增加,但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同样,要继续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唐卡艺术传承这项宏大的事业中来,也不能缺少社会资本的介入。一位唐卡画师告诉记者:“在这个商业主导的时代,没有经济收入,多少人愿意和你学唐卡?”
在西南民大科技馆内,组织者们的热情随着一幅幅精美的唐卡画展示了出来,这种热情能打破现实中的枷锁吗?无论如何,此次唐卡展的举行既是热爱唐卡艺术的人们向现实发出挑战的宣言,也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尝试告别昨天,走向明天,把古老艺术的真谛,那向着精神绝域进发的心语,播撒到更多的心田。
丰富多彩的唐卡展
这种尝试正在被唐卡画和藏文书法作品日益丰富多彩的新发展所印证,各种创新,各种探索正在证明这次唐卡画和藏文书法艺术展是唐卡艺术一次成功的突围。
在“嘎玛博秀”杯唐卡画暨藏文书法艺术展上,各种风格的唐卡画和藏文书法作品被“打乱”,融合在一起展览。漫步于上百幅唐卡画和藏文书法作品构筑的艺术之林,你在观赏噶玛噶孜画派的作品时,也会留意到悬挂在一旁的勉唐画派的作品,意趣和审美取向各有千秋的唐卡,同时呈现在你的眼前,在对比的瞬间,唐卡艺术的丰富不言而喻。
这份“创意”与当下风格各异的唐卡作品逐渐走向融合息息相关。
唐卡艺术家拉孟告诉记者,现在很难明显判断出每一幅唐卡所属的流派。各种性格鲜明的唐卡,尽管在大的风格上仍维持着各自传统的审美取向,但在技法、着色、造型等方面开始取长补短,每一幅唐卡在细节的表现力上相互交织融汇。
除了技法、着色、造型上的融合外,汉文化中的人物、历史故事也被唐卡艺术家们以唐卡画的技法、着色和审美风格加以表现。
在展览现场,一二十幅以三国演义诸多英雄人物为主题的唐卡画吸引了不少观展者的目光。记者特意走到绘着诸葛亮的一幅唐卡前,仔细观看。画面正中的主体部分,诸葛亮手握羽扇,目光坚定,其整个造型比例占到画面的三分之二,与许多唐卡画相同,在主体画像的周围也绘着与诸葛亮相关的故事如:空城计、计收姜维、火烧博望坡等,整个画面没有留白。主创者根秋扎西表示以后还准备用唐卡画来表现西方历史故事中的英雄人物。
在唐卡展上,在神佛的极乐世界之外,对现实或历史中的人加以描绘的唐卡不在少数。另一幅唐卡以古画拓印的风格表现两个年轻僧人手持法号的神态,画面古朴自然,人物造型简练自如。
此外,根据《格萨尔王传》创作的格萨尔三十员大将的唐卡画则借鉴了西方人物素描的笔法,个个人物线条丰满,造型各异,看人物如阅其个性,栩栩如生。据主创者拉孟介绍,这一系列的人物画严格按照王传上的文字记载而创作,画中人物的衣饰、靴子等严格按照专家的描述进行绘制,力争做到和王传上文字描述的人物形象一致。
当执着于传达神佛极乐世界的唐卡画,转而关注并表达人的世界与生活时,唐卡艺术无疑发生了一次革命,这种变革与绘画技法上的借鉴交相辉映,衬托着唐卡艺术的新发展。
此次“嘎玛博秀”杯唐卡画展的“丰富”不仅反映在题材内容的多样性上,到场专家们的见解也可谓多种多样。
有专家提倡唐卡画仍要走传统的路子,注重度量造像。另一些专家则认为传统固然要传承,但创新却也势所必然;更有专家提出了“学院派”的观点,认为现在的唐卡画已形成了一种可以称之为“学院派”的唐卡绘画风格,但尚未引起注意,并提倡今后在藏区各大学开设藏族美术专业课,让今后的唐卡画创作人才用理论来指导创作。
还有一些专家则忧心忡忡,他们担心如果过度注重唐卡的商业价值会削弱唐卡画固有的宗教品性,导致粗制滥造。这些专家主张唐卡艺术仍然要坚持出精品的原则,唐卡创作者仍然要耐得住寂寞,心境保持平静,通过长时间的打磨心境、修炼最终完成创作,专家们认为这是唐卡艺术的精神传统。
各种观点在唐卡展举办期间互相交流碰撞,而最终评选出的一等奖将为这些争论暂时画上一个句号。最终一等奖授予了来自西藏大学的32岁一级唐卡画师赤增绕旦。这也是赤增绕旦的毕业作品,创作了足足3年。
一等奖的归属无疑起着导向的作用,将一等奖授予一位用3年时间创作唐卡画的创作者,无疑在宣告此次唐卡展在鼓励创新发展的同时,仍坚持认为唐卡在本质上是供奉之物,唯有一颗虔诚的赤子之心,无功利地进行创作,方能最终走进唐卡艺术的神圣殿堂。
围绕“嘎玛博秀”唐卡画展的热闹和喧嚣渐渐远去,参加展览的唐卡画师和唐卡艺术专家们也再次启程,去继续他们的唐卡人生。面对未来,唐卡艺术将走向何方?答案属于每一个关心唐卡艺术的人们,但无论唐卡艺术怎样发展,我们仍然希望唐卡艺术的精神传统像一条绵绵不断的河流滋润这株千年的艺术之花。
唐卡艺术突围的集结号已经吹响,热爱它的人们你们听到了吗?
(见习记者 唐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