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书写印刷外,一张藏纸决定“远行”

甘孜日报    2024年07月19日

充巴正在教授藏纸制作技艺。

图为藏纸文创产品。

充巴展示藏纸文创产品灯笼。

◎本网记者 兰色拉姆 文/图

2024年5月,“德格印经院院藏雕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一时间,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朝着德格聚集。当然,作为“藏文化大百科全书”,德格印经院的宝藏不止雕版档案,比如还有与雕版密切相关的德格藏纸。

多年来,在雕版与藏纸的精密配合下,一件件德格瑰宝先后问世。这个过程中,德格藏纸在发挥书写、印刷作用之外,开始了一次次的“远行”。有人说这“远行”是筹备许久后的决定,也有人说它是霎时间的灵光一现,但无论怎样, 德格藏纸,映照出的是雪域文化的生生不息。

创新为匙,把准“远行”舵向

“这几天天气不错,把它们好好晾晒下今年争取多做点雨伞、灯笼和包包!”德格县康巴文化博览园藏纸技艺传习中心内,充巴又一次叮嘱道。

充巴提及的“它们”即瑞香狼毒根茎,是制作德格藏纸必备的原料。作为德格藏纸的非遗传承人,充巴常与它们打交道。

随着工作人员完成平铺晾晒,一根根圆柱或圆锥形、表面呈棕黄色至棕红色的根茎尽情吮吸暖阳,为下一道工序做着准备。“总共有11道工序,中间出不得任何差错。”充巴说,完成晾晒后,瑞香狼毒根茎还要经过搓揉、蒸煮、敲打等严格工序,待所有工序考量合格,一张洗不烂、腐不掉的德格藏纸才算制作完成。

正因不烂、不腐,德格藏纸深受人们喜爱,是古籍书写、经文印制、唐卡绘画等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在德格印经院内,《般若波罗蜜多经八千颂(新)》《甘都》《甘珠尔》各类坛城,唐卡印张等均使用了德格藏纸。

千年前,文成公主迁藏工匠将造纸技艺带进德格,这漫长的光阴中,书写和印刷似乎是德格藏纸固有的宿命。但当一些机缘水到渠成,德格藏纸便和雨伞、灯笼、包包等看似并不熟络的东西有了联系。

2006年,握住母亲递过的接力棒,充巴正式踏上德格藏纸的传承路。起初,她一心想着制作更多、更好的藏纸,用来书写及印刷,直到遇见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金平,这个想法有了改变。

“要把照片转印到藏纸上,我十分惊讶,也非常期待!”充巴回忆,当时金平决定通过德格藏纸和摄影作品的合力,碰撞出别样火花。刚开始,充巴并不理解这一做法,但在数字成像技术作用下,一幅幅精美的摄影作品被完美复刻在德格藏纸上,且德格藏纸的影响力和公众认知度直线飙升时,她的内心打开了一扇新“窗户”——书写印刷外,德格藏纸还有更广阔的天地。

跟着这扇“窗户”,充巴继续摸索,找到了要在广阔天地立足的关键:传承与创新并重。于是,她一边认真制作藏纸,一边加强自身学习。经过足量沉淀,雨伞、灯笼、包包等藏纸文创产品陆续问世。

当无数认可夹杂着称赞袭来,充巴备受鼓舞。“说明这个方向是对的!”充巴提醒自己,不同时代需要不同方法,才能为德格藏纸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如今,经充巴制作的系列藏纸文创产品早已“飞出大山”,成为北京、上海甚至国外受众的绝佳选择。与这些文创一起,德格藏纸、德格文化、甘孜州特色等词组也被远方的人们反复提及。

与充巴同频共振,在德格手工艺之乡麦宿镇,嘎玛朗加也在努力创新德格藏纸。嘎玛朗加所在的藏纸工坊是“麦宿手工造”代表性工坊之一,八位手工艺人均有着成熟的造纸技艺。置身时代的瞬息万变中,手工艺人们愈加感受到传统技艺创新的重要。

“需求变化和观念变化是最主要的,如果我们还固步自封,必然会被淘汰。”嘎玛朗加表示,德格藏纸技艺要发展,一定不能离开创新。

今年五月中旬,嘎玛朗加的藏纸工坊还在成都参加了“守艺”分享活动。当大家对德格藏纸充满好奇,尤其各色的藏纸圈粉无数时,嘎玛朗加及其团队进行藏纸创新的意义瞬间具象化。相较于过去只有白色,嘎玛朗加和伙伴们在传统基础上融入新技术、新原料,制作出黄、蓝、黑、粉、红等不同颜色的藏纸,及时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

传承为翼,丰厚“远行”目标

如果说创新承载着德格藏纸的独有智慧,传承则是这些智慧得以延续的根基。

“做好藏纸传承,就是要把祖辈留下的技艺完好的保存下来,让更多人看到它!”一路走来,这个信念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充巴、嘎玛朗加等人的前行路。

幸运地是,在匠人们用指尖绝技塑造匠心传承时,德格县政府也在锦上添花。这些年的步履不停中,激活内在生命力、探索保护新模式、推动多形式传播等等,德格县用系列硬举措助力藏纸发展锻出新活力。截至目前,德格县拥有不同层级藏纸制作传承人24名,而这些传承人及藏纸先后亮相各类文化交流活动频次达到了4次/年。为实现藏纸的更好发展,未来,德格县打算协调推进保护传承与合力开发,让藏纸为精神文化家园增添更靓丽的光彩。

有了政府的鼓励和引导,匠人们保护传承德格藏纸便多了底气。眼下,充巴将工作的一大重心放在了培养年轻人之上,以新人才、新思维、新技术传承守护德格藏纸是她的愿景。

在充巴的藏纸技艺传习中心内,经常能看到男女老少专心制作藏纸的画面。他们来自各地,大到耳顺有余,小到十几岁,都是充巴的学生。在这里,他们不仅能学到德格藏纸制作技艺,生活困难的,还能得到一定的帮助。

“充巴姐教我做藏纸,每个月还给我发3000元的基本工资,要是谁家有困难,她也总是解囊相助。”作为德格藏纸制作的资深学生,翁姆直言藏纸技艺让自己收获颇丰。

离翁姆做藏纸不远的会客厅内,抢眼横幅诉说着又一个受益故事。横幅上,“善良老师充巴姐,善用藏传造纸术,善导故乡青少年,步入文化之善地”的内容让人动容。究其溯源,它出自益西曲珍。

因为仰慕充巴的藏纸技艺,益西曲珍专门从西藏阿里来到德格求学。学有所成后,益西曲珍回到家乡,用藏纸技艺带头致富,年收入超20万元。

“只要他们愿意学,我会教到自己教不动。”充巴说,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传承德格藏纸制作技艺,无论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据不完全统计,自充巴从事藏纸制作以来,免费教学了200多个徒弟,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来自不同民族。

从最初的小作坊生产到藏纸技艺传习中心,从曾经的鲜为人知到“走出大山”,德格藏纸和它背后的人们都在努力进步。充巴表示,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当很多人一起努力,德格藏纸就会得到更全面的保护和传承,文化的根脉也才能扎进更深的土壤。

尽去青涩换来成长与蜕变,继往开来凝结底蕴与精神。在德格藏纸的“远行”中,这是真实的写照,更是绵延文化脉络的充分体现。“远行”的终点在何处?今天的我们不得而知,但相信迈好了“远行”的每一个步伐,终点的风景一定不会很差。彼时,德格藏纸也将被烙上专属厚度与力量的新标签!



  • 上一篇:种秧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102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