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4年08月22日
◎杨燕
17年前,康定光明路尽头的门牌号还是66号,从大礼堂一直往上,从光明路1号到66号,不长的道路两旁集中了很多州级部门,走到66号,光明路就走到了尽头,再往上就没有大路了。光明路66号是一个大院子,这里是甘孜日报社的办公地,还有职工宿舍。刚刚从大学毕业的我,便在这里参加工作,从学生到记者,从记者到编辑,17年的时光就在光明路尽头的这个大院里慢慢流淌,和院墙外滔滔的折多河水一起,流向远方。
看着折多河沿岸的柳树抽枝发芽,树叶从嫩绿、翠绿到深绿,然后变黄、掉落,一年又一年,我也在报社大院里进进出出,忙着采访、交稿,学习编辑。17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细细回想,好像被时间卷起的过往,又慢慢展开在眼前。
学新闻专业,是偶然的选择,当年填高考志愿的时候,因为是文科,能选择的专业并不多,再想着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选来选去就选了新闻,还有就是表姐刚刚从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在电视台工作,还算对这个专业有一点模糊的认识。临近毕业,到底是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是考公,有点难以选择。那几年,招考公务员的考试很多,身边的同学大多在备考,对于就业,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又不想放弃学了四年的专业,能做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也是心里所期望的。
也许,注定和新闻有缘。在康定的一场春雪后,我接到了入职通知,走进报社的院门,踏上办公大楼那截长长的台阶,我正式成为了这里的一员。
当记者,我乐在其中。采访和写稿对我来说并不难,但是要把稿子写好,需要学习和打磨。完成采访任务相对容易,要自己策划和寻找新闻线索,还需要花功夫。好在二十出头正年轻,精力充沛。
当记者的每一天都是新鲜又有趣的,接触不同的人,听各种故事,把这些人和事变成文字,比起按部就班的工作,这样的日子让自己在工作中有满满的获得感。回望这些年走过的路,身后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串起的是每一次采访、每一篇稿件,那些印着文字的报纸早已经泛黄,但是这些文字背后的故事还是那么清晰的留在记忆里。
记忆深刻的一次采访,是工作第一年,第一次参加单位的记者小分队下基层,到北路甘孜、炉霍、道孚采访。带队的是时任总编辑郭昌平,同行的是一位有经验的记者张哥,和另外一个跟我同年参加工作的女生。北路这几个县,之前只是路过,所以心里对采访还是有一些期待,尽管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天,但是新鲜感和好奇心让我觉得一路上的茫茫大雪也是别样的风景。在炉霍采访农牧民生活变迁,到农户家里听起来像是一次拉家常中,张哥就完成了采访,再看看自己在采访本上提前写好的几个问题,我知道了自己和老记者的差距,缺乏采访经验,对基层情况不够了解。采访完,就要写稿子,我们的每一篇稿子郭总都要先审看了才交给编辑,我写的第一篇稿子,改了三次才在郭总那里算过了关,虽然郭总平时看起来还是很和蔼,但是在写作上,要求是很严格的,看着他认真审读我们稿子的表情,我的心里阵阵担忧,生怕过不了关,这不仅关乎一篇稿子的过关,更是对自己记者采写能力的检验。很久没有见过的学生见老师的心情又被重温,紧张、忐忑、惶恐不安。
之后每年都要像这样下基层参加记者“走转改”,也正是在一次次的采访实践中,从同行的前辈老师那里,我学习到了很多采写技巧,也慢慢累积了经验,采写能力不断提升。到不同的县,再去乡镇和村寨,记者就像一名搬运工,把故事从各个地方搬运到报纸上,通过报纸让更多人看见、知道。在这个过程中,采访经历对自己而言,是更大的收获。
记得,在得荣,顶着照得人睁不开眼的太阳,徒步爬上高山,走进村寨,看着干渴的土地和山脚下奔涌的金沙江,小口啜饮仅剩小半瓶的矿泉水,干热河谷这个词语,从字面理解到切身感受,感触很深。
记得,在稻城,三月的高原还飘着雪花,被称为山歌王子的村民在自家新修的藏房前,为我们唱起了山歌,虽然听不懂藏语的歌词,但优美的旋律和他真情演唱让我们动容,特别是在听乡干部介绍了他家的困难情况后,难以想象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却那么的无畏。那一天,天很冷,风很大,但是我们的心被他的山歌所温暖,至今,他唱歌的画面就像被拍成照片一样定格在记忆里。
记得,在泸定,去化林坪的路上,道路被泥石流冲毁,在乡政府借了一双雨鞋,踩着泥泞的山路,我们来到山顶上的化林坪村。闻名不如见面,任凭想象力再丰富,也难以想象出这里的清幽、这里的厚重,远离城市喧嚣的小山村,曾经却是茶马古道上的繁华重镇。繁华过后,古道被草木掩映,村庄故事只剩下轮廓,故事里的精彩细节随着老者的逝去,慢慢被淡忘。能用文字留下仅存的点滴,也是幸运。
记得,在新龙,一见措卡湖,便对它的美发出了一声惊叹,尽管见过其它漂亮的高山湖泊,但是措卡湖的美依然能打动我心。山坳里一汪呈碧绿色的湖水,湖畔零星几座藏房,还有一些牛和马悠闲地吃着草,湖面倒映着山、树、房屋和塔,若不是亲眼所见,谁会相信这么美的画面是真实存在。
记得的还有很多,每一段像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我都记得,在当记者的这些年里,走过的每一个地方,见到每一个人……都是我难得的珍贵记忆。现在做报纸编辑,做的就是“来料加工”的工作,远离了新闻一线,面对电脑,偶尔还是会怀念起以前的日子,很感谢记者这个职业,能让我有机会去看过,听过,感受过。
今年,是《甘孜日报》创刊70周年,在报纸走过的漫漫长路里,我和它一起走过的时光对它来说很短,对我来说却是职业生涯的全部,很幸运与它相遇。
现在漫步在光明路上,报社院子不再是路的尽头,院子连通了阿里布果步游道,一直走能走到公主桥,步游道沿路也是打造的有康定特色的美景。虽然光明路的门牌号还是到报社为止,但路却可以走得更远了。
未来的日子,希望我们都能越来越好,继续在光明路上相伴前行。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