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快乐的“美差事”

甘孜日报    2016年09月26日

    ■莫剑蓉
    不知不觉中到内地工作已经不少年头了,还以“石渠人”自居,因为心还在那里,未曾离开。朋友圈《2016中国石渠帐篷节邀请函》相当的火爆,太阳部落国际帐篷节文艺演出、体验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习俗、观看千顶帐篷城、观赏马术比赛和竞速赛、科考石渠湿地考察、唐番古道暨石刻文化论坛……节目琳琅满目,诱惑力极强。几位前辈陆续晒出石渠点滴、旧照、新拍和石渠视频,看着那些熟悉的地方,不由让我浮想联翩,回忆起在石渠捡牛粪的那份“美差事”来……
    捡牛粪在石渠人眼里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因为当时唯一的燃料就是牛粪。
    一到周末,我和老爸、大姐就会利用下午休息的那点时间做好捡牛粪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我完成我所有的作业;大姐会在中午就发好面,然后做作业。而老爸则去准备架架车,检查检查轮胎是否漏气,装牛粪的麻袋是否是好的,如果坏了,一则丟掉并及时补充上,二则如果还能用就补补,要知道我老爸在部队生活多年可是缝补的一位好手。
    下午5点左右,我和姐作业做完了,面也发好了。老爸和姐通力合作,老爸负责揉面,姐负责加牛粪 ,而我就负责观摩学习。高原的晚饭很简单,做点白菜汤,打好酥油茶,蒸好的馍馍(内地叫馒头)蘸着白糖就美美地解决了。
    第二天一大早,照例的酥油茶和馍馍“套餐”吃饱喝足,姐把烧好的茶和昨晚做好的锅魁收拾好,装在架架车上,再装上满满一壶清茶,我和老爸、姐就向目的地出发。一般由老爸拉车,我和姐随车走(我现在特喜欢走路,就和那时的锻炼有关)。我们往烈士陵园上面走,石渠的地域面积很大,县城城区面积却特小,走不了多久就离开了县城。
    捡牛粪一般要离城大概3—4公里以外,县城附近的早被老乡捡光了。到了目的地附近,老爸和姐先把车停下,确定方位,看看目测范围内牛粪的多少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前进。一旦目标确定,我们就开始行动。
    捡牛粪的经验归结起来有下面五大要领:眼到、腿到、脚到、手到、心到。
    眼到,顾名思义就是眼要尖。要眼观六路,哪里有牛粪要有鉴别力。牛粪贴在草上,一砣。和周围的草颜色不一样,好辨别。
    一旦看到牛粪,马上迈动脚步走到目标前,这就是腿到。
    第三部就是脚到。用脚尖将牛粪从草根处踢开,看牛粪是否干透。干透的牛粪一踢就脱离草根,特别好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极品。
    然后就是手到。脚将牛粪踢开后,就用手将牛粪捡起来装在随手拿着的麻布口袋里,然后拖着麻袋寻找下一个目标。
    心到,就是要有耐心和恒心。捡牛粪是力气活,牛不听话,不可能都拉在同一地方,牛粪都是零星分布,相对集中的极少。捡每一块牛粪都得重复上面的动作,无数地起身和弯腰,动作简单而枯燥。所以要想保证冬天过得暖和就得坚持捡下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
    走累了,腰弯痛了,我们席地而坐,喝喝茶,吃点锅魁,休息一会儿,看看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唱唱歌,待体力有所恢复就继续操作。直到下午四点左右,我们将所有带去的麻布口袋全部装满,将架架车的车厢也全部装满,老爸和姐把装好牛粪的麻袋依次排好,用麻绳五花大绑地捆好,然后就可以准备打道回府了。
    回家是快乐的。归家途中,看见那些墙上贴着牛粪的一排排藏房,景观独特,在蓝天和白云交相辉映下,宛如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老爸在前面拉,我和姐在后面跟着,记得要上好几个坡,我和姐就拼命地推。上了几个坡就是下坡路,由于是重载(当然没法和现在的超载车比)所以更得小心。好在坡比较缓,没过多久就到家了,回到家,牛粪得“精选”分级安置好。完全干透了的就放在牛粪房里 ,还没干透的就堆码在院子里,得好好晒晒。
    下周又是重复的动作,这样坚持了好几年。所以一到冬天,我家总有烧不完的牛粪,整个家也总是暖融融的。
    现在回忆起来,捡牛粪有苦也有累,但还是感到很快乐,真是一件“美差事”。
  • 上一篇:祭 月
  • 下一篇:桃花开在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