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09月14日
■夏加
《格萨尔》是产生于我国雪域青藏高原上的一部伟大史诗。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在藏族民间广为流传,而且在蒙、土、纳西等民间传播也十分广泛。同时还波及到俄罗斯、蒙古人民共和国、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经过国内外广大《格萨尔》研究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的不断发掘、整理,史诗的价值和地位得到突显,被誉为“东方的伊里亚特”,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长、且唯一以活形态存在的史诗。
史诗英雄格萨尔王生于公元1038年,殁于公元1119年,享年81岁。格萨尔自幼家贫,于现阿须、打滚乡放牧,由于叔父间离,母子泊外,相依为命。12岁赛马选王并登位,遂进驻岭国都城森周达泽宗并娶珠姆为妻。格萨尔一生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岭国领土始归一统。格萨尔去世后,岭葱家族将都城森周达泽宗改为家庙,其显威迭事和赫赫功绩昭示后人不断。
岭葱土司翁青曲加于公元1790年在今阿须的熊坝协苏雅给康多修建了“格萨尔王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原址处重建为“格萨尔王纪念堂”。格萨尔纪念堂64根梁柱、16根通天柱构成主体构架,四周以墙相围,堂正中塑格萨尔王骏马驰骋的巨像,背塑十三畏马战神,正墙左右方塑岭国十二大佛,其左右两边分立将士如云及烈女翩翩。整个纪念堂庄重典雅,雄奇壮观,实乃凭吊览古的盛殿。
格萨尔彩绘石刻作为格萨尔文化和精神的主要传播载体之一,一直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从目前调查研究成果初步表明,现仅存于甘孜州色达、石渠、丹巴三县境内多处格萨尔彩绘石刻出现的年限,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十七世纪。经过三个多世纪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刻绘工艺体系,以及相应的传承标准,实为我国藏族民间美术工艺中的一枝奇葩。
格萨尔彩绘石刻自产生以来,长期沉积在民间而未被人们认识。直到2002年,丹巴莫斯卡格萨尔彩绘石刻被发现并公诸于世后,才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之后,色达、石渠等县的格萨尔彩绘石刻相继得以披露。从当前在甘孜州境内所发现并披露的格萨尔彩绘石刻分析,该石刻的延续时间已达300多年。在这三个多世纪中,这些石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时段为100年以上的格萨尔彩绘石刻,称之为早期石刻。在色达、石渠、丹巴三县境内都有这个时期的石刻。第二个时段为100—50年之间,即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前的石刻。中期以色达和丹巴所存的石刻具代表性。第三个时段为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在这20多年时间里,民间石刻工艺得以复苏,在色达的泥朵、年龙、色柯等地以及丹巴的莫斯卡都刻绘了数量较多的格萨尔彩绘石刻。其中色达县泥朵乡刻制的数量最多,复原最好、最完整。
刻之踪
从目前考察证明,我国藏区格萨尔彩绘石刻仅存于甘孜州色达、石渠、丹巴三县境内。其具体分布区为:色达县:泥朵乡普吾格萨尔彩绘石刻群、色柯镇洞嘎格萨尔彩绘石刻群、年龙乡年龙寺格萨尔彩绘石刻群、翁达镇雅格格萨尔彩绘石刻群。石渠县:巴格嘛呢石经墙格萨尔彩绘石刻、松格嘛呢石经城格萨尔彩绘石刻群。丹巴县:莫斯卡格萨尔彩绘石刻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色达县泥杂乡普吾格萨尔彩绘石刻群。
格萨尔彩绘石刻以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核心内容为表现对象,融精湛的刻石技艺和传统绘画为一体,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再现了岭·格萨尔王及岭国众将士为民造福、不畏邪恶、英勇奋战的历史场面。石刻以色达县出产的天然板石为材料,制作时多保持石材的自然形状,先以线描构图,再用立刻、刮刻等手段雕刻,走线如行云流水,形象自然生动。绘刻完成后,在刻石的画面上通刷一道白色颜料为底,干后着彩。色彩多用红、黄、蓝、白、黑、绿六色,一般不用中间色。这些色彩都具有特定的意指,与《格萨尔史诗》中的各位将士相对应,当地群众一看便能明白。格萨尔彩绘石刻技艺的传承方式以师徒或家族传承为主,作者一般不在石刻上署名。据统计,包括现在格萨尔彩绘石刻的代表传承人尼秋、觉热、扎洛、切邛等人。
色达县的格萨尔彩绘石刻主要存放在泥朵乡、色柯镇、年龙乡、翁达镇,其中翁达镇翁达村雅格修行地的格萨尔彩绘石刻年代最为久远,而传承最好、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则是泥朵乡普吾村的格萨尔彩绘石刻群,其工艺不仅在色达县和甘孜州具有代表性,就是放在全国格萨尔文化流传地区中来看也非常典型。
泥朵乡位于色达县西北部的泥曲河畔,海拔4180米。这里的格萨尔彩绘石刻存放在普吾村普吾寺白塔四周刻石经墙中的一座大石台上。石台共分五层,安放着千余幅格萨尔彩绘石刻,形成一个谱系。此处石刻的近期部分由普吾村著名高僧阿亚喇嘛发起组织刻绘,它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刀法精细,取材考究,表现了岭·格萨尔王及岭国三十员大将、八十位将士的前世,石刻中还有天竺八十大成就者和百位文武尊神的形象。无论从人物谱系的完整性还是从艺人技艺的传承性来看,这一石刻都具有代表性。泥朵乡的格萨尔彩绘石刻数量繁多,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刻绘工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