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锅庄不只是一种舞蹈

甘孜日报    2017年09月29日

   

    ■本网记者 刘小兵

    藏民族有着“会走路就会跳舞”的美誉,甘孜人最喜欢跳的舞蹈就是锅庄,甘孜锅庄也闻名全国;因如此,人们提到“锅庄”,通常就只将其当做一种舞蹈。其实,锅庄还曾是一种组织结构,也曾是一种商业机构。

    锅庄作为一种组织结构

    作为一种组织结构的锅庄主要是指“康定锅庄”,与之相对应的说法主要有四种。一是侍贡说——据《康定县图志》记载:康熙三十九年(1700)明正土司锡拉扎巴克被营官昌测集烈杀害,其子坚参德昌自木雅移驻炉城(现在康定县城),建垒营寨,置土目于此,所差侍贡,名曰锅庄。二是 “古草”说——《清史稿》“土司”条中曾记录,“明正土司辖有土百户四十八家”,藏语“古草”与“锅庄”谐音,是“代表”的意思;这一记载说明“锅庄”应是土司所派代表在康定的住所。三是“古曹”说——“古曹”是藏语“贵族”的意思,也与“锅庄”谐音,因此有学者认为“锅庄”是明正土司属下的贵族在康定的住所。第四种说法是“锅庄”相当于一种行政组织单位——《打箭炉厅志略》中记载“明正土司丹增扎克巴,率旧附十三家锅庄投诚……”由此可见 “锅庄”指的是当时明正土司属下的一种组织结构;由语境可与看出记载中所指的“锅庄”和现在部队中的连、排、班这样的组织比较相似。另外,《雅州府志》中也记载:“明正土司,所辖十三家锅庄,头人十三名,共四百六十五户”,由此而论,“锅庄”应该是一种类似于现在的村一样的组织。

    锅庄作为一种商业机构

    “锅庄”作为一种商业机构和 “锅庄”作为明正土司时期的一种组织结构这种说法有着直接的联系。

    作家朱祖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所写文章《明正土司之过去与现在》中写到 ,“明正土司为使其头人舒适计,又建造宏大之锅庄,康定初有锅庄四家,属明正土司分担差务,后因关外大小土司朝贡,差务日繁,原有锅庄不敷应用,由四家而增为十三家,各直属三家,代分差务”。从这里不难看出,从明正土司移居康定开始,原有的组织形态的“锅庄”开始向建筑形态的“锅庄”转化,而这种转化又为锅庄作为一种商务机构而存在奠定了基础。

    众所周知,康定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曾有众多客商过往于此。《西藏舞蹈概说》中记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栈,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骤宿帮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糟袍,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以适应恶劣环境。”由此不难可见,“锅庄”是一种类似商行的商务机构,大家在里面休息时,跳的舞才是舞蹈意义上的“锅庄”。

    另据康定地区的老人讲述,在茶马互市兴盛之后,康定一些有势力的家族开始和一些商贩达成协定,一对一或一对多(都是相对固定的)为其所属的商队提供休息和中转货物的的场所,这种场所通常有一个院坝,商队人员就在院坝里打地铺休息,并在中间烧起篝火,支起大锅取暖、煮茶。后来过往客渐多,当地家族便打破了这种“固定对象”的服务模式,面向所有客商开放,并由单纯地提供场所,发展为了直接提供食宿服务。1696年,康熙批准打箭炉开市贸易,并饬雅属五州县茶商“行打箭炉,蕃人市茶贸易”。由此打箭炉正式成为一个商贸中心,“锅庄”也从此兼营买卖货物、商旅接待、货物储存等业务,并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作为商业机构的“锅庄”最繁盛的时期,在康定就有48家;但是这48家锅庄的主人无不都曾经是明正土司的下属官员或贵族。

    锅庄作为一种舞蹈

    锅庄作为一种舞蹈,是大众最熟悉的形态,也就是学术界通常所说的“锅庄舞”;“锅庄舞”和踢踏、弦子一起被称为“藏区三大舞蹈”。

    据史料记载和藏学专家推论,“锅庄舞”的起源可上溯至公元前六、七百年,和西藏奴隶社会时期的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清史稿·乐志》中将其音译为“郭庄”,近代也有将其称为“歌庄”的,《卫藏通志》首次说它是围着支锅的石桩而舞的意思。

    关于“锅庄舞”的起源有两种说法比较普遍。一是:拉萨修建大昭寺竣工时,格萨尔王命令所有的观众围着寺庙欢歌,从而延续下来成为一种圆圈舞。二是:藏族人家的房子中间设灶房和三脚架,大家无事或遇到高兴的事就围着它手舞足蹈,进而演变成一种舞。

    关于“锅庄舞”的起源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远古的时候,人们没有什么娱乐方式,整天就知道劳动。在一个叫达折多的地方,有一个富裕的土司,他有两个聪明的奴隶,一个叫弦子,一个叫锅庄。有一天,弦子和锅庄结伴外出,也不知走了多少路,忽然发现一片美丽的湖泊,弦子十分高兴,随着水波的荡漾跳起舞来。忽然,雷声大作,山雨欲来,锅庄随着翻滚的乌云也手舞足蹈,仿佛要把心中的愤怒一起倾泻出来。从此以后,每当疲劳难耐、心中烦闷时,他们俩就会用舞蹈来摆脱烦恼。不久,这事被土司知道了,他命令弦子和锅庄把摆脱烦恼的方法画下来,之后把他们杀了。但是,用舞蹈摆脱烦恼的方法已经在各地传开,人们为了纪念弦子和锅庄,就把弦子跳的舞叫做“弦子舞”,把锅庄跳的舞叫做“锅庄舞”。这个传说现在虽已经无从考证,但可从侧面证明“锅庄舞”在藏区源远流长,而且与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为“锅庄舞”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还有一种比较小众化的说法是:在茶马互市时期,陕商到达康定后,支起锅做饭,藏族商人、外地商人都来批发茶叶,一是可以买到鲜茶,二是刚来的人不知行情,可以有个好价钱。后来在有锅的地方成了市场,陕商修建了避风的围墙,在四周建了房屋,中间空地成了茶马等交换的地方,有人居住的地方叫村庄,陕商思念家乡,就称之为锅庄。后来藏族同胞为了交易方便,自己建起了锅庄,男人在外进货、招商,由女人在锅庄打理,闲来无事便跳舞消磨时间,并表达对男人的祝福和思念,久而久之就兴起了“锅庄舞”。

    “锅庄”作为一种唱跳结合的舞蹈,形式多样;有俗语说:“天上有多少颗星,锅庄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锅庄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锅庄就有多少舞姿”。其中,反映劳动生活的叫“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叫“兔子锅庄,模仿醉汉神态,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的则被叫做“醉酒锅庄”。同时同一类“锅庄舞”在不同地区的艺术特征也有所不同;但是,几乎所有“锅庄舞”都具有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示舞姿又重情绪表现,生动展现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骠悍的民族性格特点。

    跳“锅庄舞时,男性通常穿肥大筒裤,有如雄鹰粗壮的毛腿;女子通常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显得飘逸洒脱。大家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启唱,歌声嘹亮穿透力强,舞群和着歌曲作“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的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踏步跳动,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尤以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奋飞。

    大浪淘沙,时光如梭。现如今,作为组织结构和商务机构的 “锅庄”已经不复存在,“锅庄舞”却在广大藏区蓬勃发展,成了节日庆祝和文体活动的必备节目。但是吹开历史的尘埃,我们仍能想象三种“锅庄”之间其实本身存在着联系。那就是“锅庄”最早作为明正土司为了维护统治,设立的一种机构、组织;后来,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一些明正土司下属的官员就利用手里的资源,建起“阵地”,办起了商务业务;在这个“阵地”里从事贸易的人们为了驱寒或庆祝便围在一起跳舞,就产生了“锅庄舞”。

    所以,看一场“锅庄舞”,你就可能了解一段藏文化发展史。今年国庆期间,2017康定情歌国际音乐节将在康定木雅景区举行。届时,康定地区的锅庄舞和石渠地区的真达锅庄都将精彩亮相。这绝对是一个探索藏区文化的绝好机会。

 

  • 上一篇:大地上的行走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