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文贵平和情贵真

甘孜日报    2017年11月06日

——读《箭炉夜话》有感  

      ■劳康仁

    《箭炉夜话》,就是在打箭炉的夜里聊天。而作者郭昌平所聊内容却不是只与打箭炉有关,而是围绕与打箭炉有关、与甘孜藏族自治州部分有关的社会发展、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各色人物,作者根据他自己的理解、感悟,用一种诗意语言慢慢道出,他这一道,道出的是他自己的心路历程,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一道康藏的风景。这又恰好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地方的一些“风景”,之所以可贵,就在于那些“风景”已经不能再看到,原因也简单,历史不可能再来。

    构成历史的主要成份,就是那些极其平常、平凡、乃至琐碎的过程,和发生在这些过程里的事情。一般来说,人们也关注那些惊天动地的事情,同时,所有平凡的人都对自己所经历的平常事也还记得。不同的人有不尽相同的经历,于是,一个人所见到的只能是在历史过程中、庞大事件中的一点一滴、或一鳞一爪、或一枝一叶。但是,再小的事都与当时的现实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总是那个历史时期的折射。

    一个人可能很难活上一百岁,但是当现在的人们在说到历史的时候,却会把一千多年前和一千一百年前看成是相差不多的“同时”。如果就在“当时”,相距一百年能够是可以忽略的时间吗?肯定不能忽略。而在一千多年看后,那一百年真的就不算什么了。在时间面前,一切轰轰烈烈,一切波澜壮阔,一切惊天动地,一切刻骨铭心,都不值一提,都微不足道。剩余的,就是现今人们能体会到的那种“平常”,和平凡中常人的情感。

    《箭炉夜话》所做的就是这件事,从平凡处着眼,记生活中小事,留下了一个时期的信息,表达出了普通人们曾闪现于心中的念头,换言之,就是说出了好多人想说却没有说出的那些往事,更有人们想发而没能发出的感慨。

    把看似平常的事,用平和的语气说出,至于作者想表达的想法、观点,都隐藏在了“实话实说”的一种氛围里,让读者自己去体味。绝没有把作者自己的想法观点硬要读者接受赞同的意味,《箭炉夜话》就是这么本书。在打箭炉没有了喧哗的夜色里,泡一杯清茶,说话的人平静地、慢慢地说,听讲的人安静地、细细地听。说的是平常事,说的也是构成历史主要成份内容的“琐碎”事,一旦把平和的语气变成文章,行文就有了一种平和的风格。

    有时,语气平和的文章和叱咤风云、慷慨激昂的文章相比较,语气平和的文章似乎更不好写。平和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考不会以一种直白的语句表示,更强调的是一种读者和为文者之间的默契,一种没有对白的认同,一阵一掠而过的会心的微笑。《箭炉夜话》就达到了这样一种行文的效果,让人在平和中得到了某些启发,得到了阅读的快意,得到了包括历史、地理、人文等各方面知识的收获。

    平和,不仅是指文章的“静气”,不止是一种文章的表达方式,平和其实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的智慧,一种生存、生活方式。只有心平气静的来对待、看待世间的一切世象、事物时,人的心态才可能有一种宽容和豁达。而这样的文章也才会有包容,才会显示不动声色的平和之气。在有了平和之气这个前提下,虽然是质朴、简洁的语言,但并不妨碍《箭炉夜话》的行文间闪烁智慧的幽默,字句间跳跃欢快音符。而这样的文章,这样一本书,也才可能在当下众多的出版书籍中获得了自己一席立脚的地位,获得了读者们的认可,获得了目光挑剔、为文同行者们的赞赏。

     文章的平和又绝非是随意可达的境界,除了要求作者必须具备包括处理、驾驭文字在内的各种基本功之外,其中最可贵的是作者要有一种真情。没有真实的情感,文章的平和就是没有灵魂的文字堆砌,要么不知所云,要么就真成为了人们嘲讽的“流水账”。《箭炉夜话》说到那个时代平常的日子,是有“自己”的切身感受,说到那个时代的人群,就有那个时代人们特有的行为话语,以及作者与那个时代人们所具有、所共有的特殊情感,更有作者对那些行为的真切判断。

    真情当然包括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事物、人物的关切、关注,如果对发生在作者自己身边的事情麻木不仁,毫不关心,决不可能把有的事项讲述得如此生动,如此细致。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写文章真的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要写真正感动过自己的东西,自己没有被感动,能写出的一定是没有真情实感的东西,而这样的文字,就不是文章的平和风格,而是没有多大感召力的平庸之作。

    真情也不仅是作者自己的“真实感情”,而是作者找准了把自己的情感与所有的人情感结合在一起的切入点,找到了“共鸣”的结合点。这就是人性,人之常情,人所共有的喜怒哀乐。细看《箭炉夜话》,从尘封的旧事到儿童轶趣,人间温情处处都在。从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到现今社会迅速变化的关注,文笔间都能看到对人性力量,人性关爱的赞美。这种真情是一种脱离了“小我”的真情,于是,这种真情,成为了《箭炉夜话》这本优美散文集的内在支撑所在。

 

 

 

  • 上一篇:带月荷锄归
  • 下一篇:乡愁里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