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8年07月23日
◎黎大杰
翻书柜,一小张花花绿绿的旧粮票从一本泛黄书籍中滑出来,这张静躺于书页夹缝、记录不堪回首艰难岁月的旧粮票,一下把我拉到回忆之中。
当初报考师范,我就冲着这张粮票去的。
母亲说,考上师范等于跃了“龙门”。我知道母亲意思,她所说“龙门”其实就是“农门”,就是变成脱离脸朝黄土背朝天、打钟吃饭、盖章拿钱的吃“国家粮”的人。吃国家粮是当时流行说法,母亲含辛茹苦想让我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条读书之路,就是想让我吃上皇粮。考上师范,读书期间每月还有23斤粮票25元钱补贴,毕业后还包分配,参工当教师。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国家是不会给农民分配口粮的,他们种的庄稼就是口粮,只有没土地的城镇户口才有粮票,粮票是撕开农村户口与城镇户口的一道分水岭。所以粮票也是商品粮或供应粮的代称。
黎家大湾是一个呈V字型的自然村落,几乎每家屋前房后都长满青青翠竹。我家坐东向西,竹子长得茂盛,父亲是村里唯一不学手艺的人,家里靠卖竹来换取油盐柴米,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打我出生就没见父亲有好脸色。他不是不想学篾匠,而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必须要靠参加劳动来挣工分。到现在我终于领悟到父亲一直不开心的原因,他是恨自己无力分身来支撑这个大家。虽如此,我家还是挣不够工分,分到的粮食自然少于别家。我两个姐过早辍学回家种庄稼。所以我从小就下决心要奔着那份皇粮去读书。
1985年初中毕业,一考不中,1986年,复读再考,中师录取了,这在我家是件大喜事,在黎家大湾也是了不起的事。我听说不少村有人在考上中师或中专时村上要放电影庆祝,但我考上后,竟然就没了这规矩,这让我多少有些失落。考上中师第一件事就是去办理户口迁移和粮油关系,能够从农村户口变为城镇户口,那是多少人向往和梦寐以求的,能够吃上国家粮也是多少人羡慕的,这两张小小证件一到手,我如释重负。
80年代,中等师范校每县都有,报志愿时,我阴差阳错报外县,就这随意一报,让我吃了三年哑巴亏,师范校在发粮油票时,外县学生发10个月,只读书期间才有,本县学生才发12个月。为此外县学生也组织起找学校补发,但没成功,寒暑假我们仍没粮票和伙食补贴。
每月23斤粮对于十几岁小伙子来说,远远不够,更不消说还想余点回去让父母享受一下吃供应粮的快乐。母亲说,把粮票拿给她瞧一下就行,家里有吃的。是的,那时已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家有余粮,不缺吃的了。那年,我还真将几两小额粮票带回家让母亲看,母亲很高兴,用那双粗糙得如老树皮的手反复摩挲,满眼是包不住的泪花。
1989年当老师了,供应粮提高到30斤,当我第一次用副食品供应本换到粮票时,有欣喜也有失落,欣喜的是我真正吃上国家粮了,失落的是我现在已失去土地,这本本我得好好保存,就如农民保护土地一样。以前师范校都将粮票折合成饭票发,我还没体会到吃供应粮的快感,现在可自由支配粮油票了。第一次去粮站购买粮油时,心里怯怯的,害怕人家怀疑我身份而不卖粮给我。那时粮站是一个让人高不可及的单位,农民只有向粮站交公粮的份,而绝没有从粮站买回粮食的权利。我们手中的供应证只能兑换地方粮票,在本地购买,全国通用粮票很金贵,很稀少,只有领导干部才配有。
我们曾经将副食品供应本戏称为伙食证。如果一个人去世了,本本就作废了,这人也就向国家上缴伙食证了。本本上有户主姓名、口粮数字、粗粮、细粮等,领了粮票的在上面注明并盖章。听说票证种类很多,有肉票、糖票、自行车票,还有香烟票和 布票等,但我只见过粮票和油票。
民以食为天,在物质无比匮乏的年代,计划着吃喝是必须的。大概1993年左右,具体时间记不清了,粮油市场逐渐繁荣,市场再也不控制粮食自由交易,这个本本也就失去现实作用,退居到书桌抽屉的最里层,有如黑夜在晨光中慢慢淡了开去,迎接我们的是漫天朝霞。
如今,无论城市、乡村,各种粮油及制品琳琅满目,供大于求,愁的反而是销售问题,缺吃少穿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
窗外微风吹来,吹翻手中这张粮票,我急忙追逐捡拾,夹回书中。作为沧桑历史的一份见证,继续保存这张粮票很有必要。以后,我还会为子孙后代们继续讲述这一小张粮票背面隐藏的故事,让他们记住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好好珍惜眼前的富足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