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1月05日
◎杨全富
记忆深处,关于西河桥边的那一溜铺子,我一直不知如何描述它的样子。时光在这里交错纵横。有时,它就像一颗被大风湾的风吹没了菱角的石子,安静地躲在岁月长河的岸头,以灰色的基调掩住久远的故事和美丽的色彩。每每想到这里,我就很难准确地说出,它到底是在眷恋,在沉思,还是在期待……
这一溜店铺都不大,每一间大概在二十平米的样子,然而在货架上却摆满了岁月。靠东边的老布店里,整整齐齐的码放着五彩的布匹。它们大抵是六十年代最流行的花色,布匹的面料有棉型的、麻型的、丝型的、毛型的……组织结构有平纹的、斜纹的、缎纹的、罗纹的……美丽的色彩和各种形状的图案,就像是那个年代里人们心底的那份追求与执着;在第二个布店里,是九十年代人们所钟爱的彩色丝绸和各种西服面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捆红得耀眼的丝绸,眼前忽然间出现了一个个身着“一把火”的青年们,扭动着身子,唱着“冬天里的一把火”的情景……后面的几个小店有的经营百货,有的经营食店,名字都挺别致的,“风城小卖部”“小城食店”“曲家面馆”……颇有岁月的气息。 从早到晚,这几家店铺的主人就如他安静的店铺一样,不声不响,迎来送往地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守望着这片自己给予希望和拥有未来的天地。等待着那些匆匆的过客,突然或如约而至。
光顾东边第一家老布店的人,差不多都是中年人。满面沧桑,饱经风霜的眉宇间却深锁着对岁月流失的无限回想。当他们一走进店铺里,那些布匹仿佛有了生命似的,全部都跳跃着,争先恐后地涌进他们的眼球里,使得他们的脸上绽放出异样的光彩。不过,这里时常也会有年轻人走进店铺里,扯上几尺布料。盘算着让老阿妈作一个围裙,在上面绣上几树梅花。于是,一座小城里便多了许多穿着民族服装的姑娘。娇艳欲滴的鲜花缀满服饰,将美丽的姑娘村托得更加的美丽。
在“曲家面馆”里,由于常年烟熏火燎的缘故,柜台后面厨房的墙面上,颜色已白中透黄。几张方桌整齐的摆放在房间的两旁,桌子上有食醋、酱油,如果味道不足,自己添加。三十年前,这一家老店便已开业。由于紧邻车站,价格便宜,且具有家乡的味道,因此人来人往,生意异常的火爆。“几两面?”老板亲切的问,那声音里都透出了面条醇香悠长的味道。
“风城小卖部”外面,有一张长长的凳子,由于坐的人多了,板凳都变得光滑铮亮的。这张凳子上,坐过隔壁的老王,也坐过疯子阿三,还坐过美女妖妖。天南海北的人,经过此处时,都要看看板凳上是否还有空位。如果有,就会向两边的人点点头,两边的人就自觉地将屁股往外挪挪,刚好够一人坐下。落座后从“今天好热哦”或者“今天有点冷”开始,不一会儿,就谈得热火朝天。再过一会儿,已成为莫逆之交,争相走进小卖部里,买点饮料或者白酒等,开怀畅饮,皆大欢喜。
我来西河桥这一溜店铺里的很多人一样,并不是非要买点儿什么,只是随便转转,随便看看。有时候偶尔会坐在那张凳子上,与相识的、不相识的人天南海北的闲聊。借助这难得的清闲,找到可以与与时间对话的空间,打望一下时间深处的一些往事……
在这溜店铺前,那一段精神的游览,如同一台永不生锈的机器不停的运转。还没有尽兴的时候,暮色已悄然降临,店铺里的灯光照亮了货架上的物品、桌子上的食材,也照亮了半个街道。此时,店铺外的板凳上已空无一人,板凳前的纸箱里横七竖八的扔满了酒瓶、饮料瓶、包装盒。小店里那些行色匆匆的顾客走了一茬又一茬,留下的全是两眼游览风景、优哉游哉的人,也包括一个流连忘返的我。此时,喧闹了一天的一溜铺子,却再一次进入了喧闹的高潮。
每每这时候,我都会将板凳据为己有,静观眼前变幻莫测的一切。街上的灯影、气味、衣裳、笑脸、眼神等,汇聚到一起,成为一条时光的流,在西河桥头边恣肆汪洋,浩浩汤汤。而西河桥以外,则是更加宽阔、更加璀璨的滨河大道,沿此路一直向前,便可以走出山的围裹,直达盆地平原。
夜色中,这一溜店铺,在远处的山峰和蓝天的衬托下,温暖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