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大渡河上“网红桥”

甘孜日报    2019年08月06日

雅康高速大渡河特大桥。新华社发

◎周华

说这座桥是“网红桥”,是一点都不为过的。其实作为一名新闻人,在从业的20多年时间里,一直都关注着大渡河上的桥。

从2018年底开始,不管你是打开抖音还是客户端,都会刷到这座桥的身影。红红的桥塔和悬索,支撑起巨大的桥身,号称世界长度第一的隧道锚深深地嵌入大山之中,用无形的巨手牵拉着大桥。这座桥,就是有“川藏第一桥”之称的雅康高速大渡河大桥。

大渡河大桥位于泸定县大渡河上,是雅(安)康(定)高速公路全线“一桥一隧”重点控制性工程之一。这是一座建设在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带、复杂风场环境下的超大跨径钢桁梁悬索桥,全桥长1411米,主跨1100米。大桥的建设难度挑战堪称世界级,其设计建设汇聚了国内桥梁建设行业顶级专家的智慧,建设过程中攻克了诸多世界级难题。2018年10月,这座投资10亿元、耗时5年建设的超级工程顺利完成。之所以说是超级工程,是因为这座大桥浇筑混凝土总量达29万余立方米,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高塔广州电视塔混凝土浇筑量的1.9倍;位于康定岸的重力式锚碇平面面积就有5100平方米,相当于13个篮球场,隧道锚长度更是世界第一;全桥用钢量约为6.2万余吨,是国家体育场“鸟巢”用钢量的1.5倍;主线索股与缠线总重量达1万余吨,总长度超过6万公里,钢丝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半。2019年6月11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召开的第36届国际桥梁大会上,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大桥荣获IBC“古斯塔夫·林登少”金奖,该奖有着桥梁界“诺贝尔奖”之称。此外,因其工程浩大和所处的由汉入藏的独特地理位置,大桥又被誉为“川藏第一桥”。

雅康高速公路通车,结束了甘孜藏区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而大渡河大桥的建成,则让英雄的大渡河上,又增加了一处彰显“两路精神”和民族团结的“丰碑”。

大渡河上多桥,是近年来的一大特征。但如果回溯历史的话,就会发现大渡河曾经是一条难以逾越的河。古有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因后有追兵、前有天险而折翼大渡河;近有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急行军一百多公里,粉碎了蒋介石让朱(德)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写下了共和国军事史上千古绝唱。这两件事虽然一败一成,但却足可以证明,曾经的大渡河上应该有着很长一段缺少过河桥梁的历史。不然,又怎么会有石达开因无桥可过而兵败大渡河。又怎么会有红军将士昼夜急行军一百多公里,成功飞夺大渡河上唯一的铁索桥——泸定桥,用13根铁索,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如果仅从名气的角度来看,泸定桥也是大渡河上一座名副其实的“网红桥”。据史料记载,三百多年前,汉地和藏区的物资交流几乎全靠人背马驮,这些物资被运至大渡河边后,就只有靠渡船或溜索转渡。因渡河不及时,大渡河两岸的货物堆集如山,一些鲜活食品因无法过河而腐烂。此外,为了保卫边疆,频繁的军队调动在这里也成了梗阻。公元1705年(清康熙44年),康熙皇帝为了祖国统一,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经过一年的施工,大桥于公元1706年建成,康熙皇帝取“泸水”(即大渡河旧称)、“平定”(平定西藏准噶尔叛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泸定桥因此而得名。从此,泸定桥便成为连接汉藏两地、惠及两地群众的交通纽带和民族团结之桥。

泸定桥两岸桥墩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系我国国内独有,不但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铁索桥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泸定桥净跨100米、净宽2.8米,桥面距枯水位14.5米。全桥共用铁索链13根,其中9根用作承重底索,上覆木板作桥面,可通行人、牲畜;4根用作扶手,布置在桥面两侧。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以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13根铁链就成为了一个整体。当年康熙皇帝的御碑,正文为“泸定桥”,而横批为“一统河山”,可见康熙对当时疆土完整的意愿;而反过来看,“山河统一”又表现了他对疆土完整统一的一种喜悦。可想而知,当时泸定桥对祖国统一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自建成以来,泸定桥便成了汉地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然而,真正让泸定桥闻名中外的,还是84年前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伟大壮举。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往增援,妄想把红军消灭在泸定桥头。5月28日晨,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所处的位置离泸定桥还有120公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大渡河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抵达泸定桥,是红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红四团一路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敌人远远的抛在了后面。

泸定桥桥面离水面有十多米高,桥上的木板早已被敌人抽掉,只剩下一根根光溜溜的铁链,往桥下一看,湍急的河水让人心惊胆寒。红四团一营二连的22位勇士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经过激烈的战斗,成功夺取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胜利。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正是当年红军22勇士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突破大渡河天险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泸定桥扛起共和国的故事就这么流传开来。

1950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进军西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在党中央“一面进军,一面建设”的号召下,为跨越大渡河天堑,又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修建了第一座公路大桥——大渡河桥。

大渡河桥位于泸定桥上游约500米处,东西桥头塔高分别为16米,跨径132米,桥面宽4.5米,由27根直径约3厘米大小的钢绳分布于左右两侧,中间分别由45根同样大小的钢缆吊杆将桥身悬吊在大渡河上。桥身由无数钢架铆焊而成,钢架之上铺有约0.5米见方的枕木,上铺“人”字型拼木,允许载重量为15吨。大桥于1951年6月建成通车,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刘伯承同志挥笔写下了“大渡河桥”几个大字。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同志亲笔题写桥头楹联: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

到了20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一座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双曲拱桥飞跨大渡河上,从此,大渡河桥就被作为战备桥保护起来。1999年,该桥被甘孜州列入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20年来,从红军当年强渡大渡河的安顺场到泸定县境内,沿大渡河而上,仅一百多公里河段上就先后建成了近20座现代化大桥,其中较有名的包括猫子坪大桥、康巴大桥、岚安大桥、大渡河大桥等。在一座座大桥的见证下,革命老区泸定和甘孜藏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渡河上的大桥发展史,就是共和国70年发展史的缩影。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四川最大的藏区——甘孜藏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民族团结进步,以国道317、318线(川藏公路)、雅康高速及三座机场为主骨架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大渡河,一条英雄的河。如今的大渡河上,在距离大渡河大桥不远的地方,川藏铁路大渡河大桥即将开建。而在当年红军溯河而上的安顺场至泸定之间,泸(定)石(棉)高速公路建设已经铺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渡河上将会出现更多的“网红桥”。






  • 上一篇:小说连载香秘丨又见狐狸
  • 下一篇: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