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嘉绒枪舞

甘孜日报    2019年08月23日

     ◎杨全富 文/图

    枪舞,嘉绒语中称为“讷冲呷儿”,主要是在祭祀、集会、节日时表演的一种近似于战术的舞蹈。在舞蹈中,舞者围成一个圆圈,手持明火枪,明火枪,是最早的一种真正适于在战场上为军事目的使用的火枪。枪膛为一根圆柱形的铁筒,筒口直径为三厘米左右,在枪膛底部,有一个小圆孔伸出枪管,为导火管。如耳朵状,因此也称为枪耳,主要是用来点火的地方。圆筒固定在坚硬的木托顶端。这种轻火器或者说小型火炮使用的是形状不规则的弹丸,即不大的实心弹,它紧贴大粒火药制成的装药,借紧挨导火孔的火绳发射。

       在巴底乡木兰村,据健在的兰卡老人讲,在战争中,武士们将这种武器单手捏握,另一只手拿着火绳点燃枪耳里的枪药,由于单手操作,因此在发射时全凭自己的感觉发射,是不需要瞄准的。这种古老的明火枪枪身特别长,是用很坚固的金属制成的,一般口径不大,有些已有膛线。这种枪是冷兵器向现代武器的过渡带,它巧妙的将火药和枪械有机的结合起来,后来才有了根据击发原理加以改造,安上新的枪托,并适当地改短后,射击十分精确,甚至在较远的距离上具有不寻常的杀伤力,再后来才有了将装填好的弹药直接发射的枪支。 在历史事件“清乾隆王打金川”战役中,明火枪在战场上已普遍使用,战争一开始,在清军的强大火力攻击下,大刀长矛弓箭失去了它的威力,暴动队伍节节败退,后来他们修建起一座座高大的碉楼,凭借高碉抵御火器的进攻,由于石墙厚重,清军所用火器的弹丸只是在石墙上留下点点白痕,在攻守之间,战争完全陷入胶着的状态,后来,清政府被迫用怀柔之政策,才将这场战乱平息。在这场战争中,嘉绒先民们看到了火器的巨大威力,为此他们也逐渐丢弃了长刀、弓箭等原始的冷兵器,购买这种枪械以求自保。这样,明火枪走进了寻常人家。那时候,在每一次集会时,每户人家的青壮年们充当起护卫的角色,扛上明火枪聚拢来。在锅庄舞中,这些汉子们要不停的装填火药,不停的向空中鸣放,脚下和手上的动作绝不能有丝毫的怠慢,因此,这种舞蹈的演出要具有较强的功底。为此,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经过千百次的练习,这样,一套同时拥有高超技艺和舞蹈为一身的枪舞营运而生。

      宅龙村孙大爷告诉笔者,整段舞蹈包括出征送别、路途艰险、战场险恶、载誉归来四部分,在出征送别演绎中,几位老人手里提着锣鼓等打击乐器,在激越的鼓点声中,汉子们右手执枪,左手拿着火捻,排成一列纵队,其中领舞者将明火枪高举过顶,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妇女们也排成一列纵队,其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妇女手捧祭祀所用的罐子,一缕缕烟雾在罐子口萦绕,她一边行进,一边在口中喃喃祷告,当行至场地中央后,妇女们退到场地外,围成圈,用悠扬的歌声来表达内心的不舍之情。其唱腔与锅庄舞的唱腔极其相似,只是歌词多以描绘战争场景而作,如送别曲“阿色者,讷冲聂呀得古哦,沙苦得也么得寨,啥卡得也么得呢”(嘉绒语,意为阿哥们,紧握手中枪啊,过了垭口别害怕,走过森林不要歇),歌声如诉如泣,让人听着为之动容。接着,雄浑的歌声从男丁们的口中吼出,“安寨也,格结尼沙里得措哦,也苦一结呷热哦,墨尔多柔达已热达斯宅。”(嘉绒语,意为战友们,全部将精神打起来,家人们在后面看着我们,墨尔多山神会保佑我们的前进之路一帆风顺的)。这时候,男丁们跟随歌声踏步而行,舞步以单腿着地为主,一脚踏下,另一只脚迅疾抬升起来,在空中作钩、踢动作,一边往枪械里装填火药,当一曲歌罢,左手高举明火枪,右手用火捻将枪耳里的火药点燃,随着震耳欲聋的枪声,一串火蛇从枪口喷涌而出,在夜空中犹如几条火龙直冲云霄。接着,歌声激烈起来,舞步也激越起来,男丁们眼随枪转,时而作匍匐状,时而作跳跃状,旋转腾挪,那一条条黑色的明火枪在舞者的手里仿佛有了生命似的,健如蛟龙,枪声、歌声、脚步声错杂在一起,组成了一曲征战曲,忽然间,尖锐的哨音从舞者中传出,刚才还激越的舞步刹那间停了下来,那一根根明火枪也斜挎在舞者的背上,一幅和谐的画面跃然眼前。而舞者的领头者取下明火枪,高举过顶,边舞边唱道“唉西尼玛泽仁格撒哟、喃冲撒热打勒勒呀”(嘉绒语、意为今天太阳星星光芒四射,正是枪械在世界上扬名立万之时)。唱词重复,声调婉转悠扬,犹如行云流水、到后来,激情澎湃,犹如惊涛骇浪,其余的男舞者则以“拉索”应答,在互相呼应中,尽显出征胜利归来时的喜悦之情。这时候,女舞者们手捧洁白的哈达,挂在出征归来汉子们的脖子上,然后围成圈,与男舞者们一起跳起欢快的锅庄舞,整场演出才算结束。

      如今,这项技艺在阿坝州金川县得以重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不过,从整场枪舞演出来看,表演者全是耄耋老人,我想,如果不再加以重视和保护,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舞种将会淡出我们的视线。那么,应该怎样去保护好这门技艺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有良好的载体和传播渠道,通过网络、电影、电视、广播、报纸、展览、讲座、朋友圈、论文等形式传播到、播种到、扎根到大众的心里去。其次是应该通过各种方式重新去认识这种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去知晓我们的前辈、祖先是怎么思考的,增强民族凝聚力、认同感、自豪感,并将这门技艺传授给青年一代。三是利用好数字化技术,将这门技艺及代表性传承人资料逐一进行数字化采录、存储,以便长期保存。四是通过调查、采访,将各类非遗项目以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的形式记录下来……我想,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这些古老的技艺会得以永久的流传下去的。


  • 上一篇:饭桌上的变迁
  • 下一篇:一片白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