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8月23日
◎彭家河
春节前后,乡下的傩傩客便开始走村串户给乡亲们送财了。
傩傩客大多是五六十岁的老汉。当看到他们时,往往他们已经来到院坝中央了。只听得“当当当”一阵马锣声响,出门一看,一个头戴脸壳、身着长衫的财神已经在用苍老而悠扬的声音唱开了:“马锣响得当当当,傩傩来到院中央。这个院子亮堂堂,儿孙有福美名扬………”
傩傩在村里的说唱非常受欢迎。他们有看到什么便随口说唱什么的本领,句句都是恭贺祝福的话,听得主人家心里乐滋滋的。过年间,听到吉祥如意的话,是再高兴不过的事了。在傩傩唱完一段后,主人家便会拿出一块或两块钱交给傩傩,傩傩随手把纸币塞到在马锣下的掌心,然后又接着唱。结束后,傩傩取下脸壳,说声道谢,便顺小路去下一家了。小孩子们一路跟在后面,直喊“傩傩来了!傩傩来了!”
傩傩一般是两个人一同出来,各背一把大伞分头走在村道两旁,挨家挨户的送财,村里一家一家的都给他们拿钱,一天下来,傩傩能收入上百元。当然,要当一个傩傩客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每当傩傩来到大院子里,院里富裕的人家财大气粗,便拿出十元钱,让傩傩给大家唱会傩戏,于是两个傩傩便走到一起共同完成。他们打开带来的箱子,摆出一排脸壳,有喜笑颜开的,有双眉紧锁的,也有面目狰狞的。傩傩一边说唱比划,一边把手中的马锣敲得韵味十足。傩傩每唱一小段后,便换一个脸壳,什么人物的唱段就换什么类型的脸壳。他们时而两个人同时表演,时而一人表演一人伴奏,配合得十分默契。两个人表演的简陋傩戏,大家竟然看得津津有味,毕竟这是当时村里难得的文艺节目之一。
在村里还没有通电的时候,傩傩一来,就要在村里转上几天。只要听到锣声一响,四下的邻居便过来了,端着饭碗的、抱着娃娃的、纳着鞋底的,全过来围成一圈,嘻嘻哈哈的看傩傩表演,还不停的指点说笑,热闹得很。看到那些古怪的面具在傩傩头上一晃一晃的,仿佛一个个活生生的戏中形象出现在面前。傩傩有时也先演出,后收钱。在演上一段后,傩傩字正腔圆的唱一声“呀喝咿,送财来。”人们知道是要收钱了,于是主动掏出包里的零钱交给傩傩,收到钱后,傩傩敲锣更起劲了。
傩傩在春节期间出来走一圈,没有人会认为是出来挣钱的,一块两块也不算钱。但是,有的人家对傩傩也很反感,只要听到锣声近了,便迅速把门锁上,跑到远处玩,傩傩过来看看关门闭户的,便继续往前走。发现有人在家,傩傩一上台阶,便戴上一个笑嘻嘻的脸壳,无论主人家高不高兴,他都笑呵呵的。如果主人家使点脸色,人家也看不到傩傩是否难堪,傩傩还是不紧不慢的继续唱,有的主人家不耐烦了,便早早的掏出钱让他走,有的则粗俗的大吼几声,傩傩仍笑呵呵的慢慢转身离开,没有半点怨气。在村里还不太富裕的时候,傩傩常会遇到类似的尴尬。
后来,村里慢慢不愁温饱了,以往正月初一家家串门的习惯也改变了,村民们大都由于春节联欢晚会看久了,在睡懒觉,即使是起来得早的,也是在家看电视重播,路上基本没有行人,春节显得格外冷清。村民们有了电视,便没有人看傩傩了,傩傩出来得更少了。有不少年青一点的,连傩傩是个什么都不知道,也没有多少人能演傩戏了,傩傩已经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
虽然没有看到傩傩再走村串户,但不时还能看到陈列的脸壳。一张张丰富的表情凝固在木质的脸壳上,浸透着傩傩曾经的酸甜苦辣,记录着远逝的浓郁民风。岁月如流,傩傩般的乡村记忆也如一具具脸壳,挂在墙壁成为一道难以忘怀的永恒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