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一部史诗 一座王城 一次探索

甘孜日报    2019年09月27日

“格萨尔文化在甘孜”主题学术研讨会走笔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诺布旺丹向甘孜县授牌。

研讨会现场。

著名格萨尔文化研究专家降边嘉措为甘孜县授牌。

参会专家学者在格萨尔王城合影。

 ◎本网记者 李娅妮 文/图

“格萨尔王城的兴建无疑是将中华民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与国家‘百年大计’脱贫攻坚紧密结合的文旅扶贫领域又一经典案例。不仅惠及康北高原千家万户的贫困群众,而且这也是我迄今为止所见过的最具文化自觉的‘扶贫先扶智’的创新方式。”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诺布旺丹在研讨会现场的率先发言,一语激起千层浪。

一时间,各抒己见声、畅所欲言声、热切讨论声,响彻会场。

9月16日下午,记者闻讯赶到甘孜县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时,这一幕你来我往、交流激酣的情状,正为一楼会议室里汇集的百余名甘孜县干部职工代表津津乐道。

当天,正值甘孜县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格萨尔王城旅游营销暨中国·甘孜第二届“珠牡迎秋节”群众文艺系列活动开幕之际,经过一年多精心筹备的“格萨尔文化在甘孜”主题学术研讨会同步在此拉开帷幕。

现场:王城“开业” 论坛“开讲” 两相呼应 盛况空前

来自北京、西藏、青海及我省的26位藏学大咖、格学专家、非遗学者,在参加完上午隆重的开城仪式后,纷纷踏进眼前这座新思维、高规格、大手笔规划打造的格萨尔王城,一探究竟。

他们很欣喜——森珠达孜王宫、三十员大将寨子、格萨尔文化体验区、格萨尔文化博物馆······移步换景,“产、城、人相融、动静态相偕”的理念充斥其间,一幅声、光、电、影等现代文明技术元素的“格萨尔时期的清明上河图”近在咫尺,徐徐铺展。

他们很好奇——建筑与史诗、产业与文化、旅游与栖居、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开发等一系列的时代命题,能否在这处气势恢宏的圣洁甘孜“新地标”上找到蛛丝马迹,甚至是标准答案。

他们很忙碌——关注与思考、走访与调研、探索与发现、讨论与共话、立足与展望······这座山水环绕“康北之心”的“后起之秀”,现状是怎样的,前景又该何如?瓶颈到底在哪,利弊究竟几多?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意娜在研讨会尾声作学术总结时,简明扼要归纳时所说:“这次的研讨会议题设置有所不同。过去较多谈及历史遗迹和风俗轶事,此次则带有较强的新时代特征。比如‘跳出《格萨尔》史诗本身,探索格萨尔文化如何与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结合,切实做到为社会民生服务’的选题,就令大家耳目一新。”

《格萨尔》史诗和格萨尔文化,从来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研讨会现场,记者听到最多的词汇要属“活形态”了。

从“活形态特征”到“活形态还原”再到“活形态传承”······这些高频词让在场众人了解到:《格萨尔》史诗及其文化的衍生发展与范式转化即大众看待“格萨尔”的方式,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

意娜认为,正是基于上述观点,此次研讨会才得以在“今日之语境”下实现“格萨尔文化在甘孜”议题与“往日之不同”的多看点和新亮点;同时,这也构成了七位“大拿”当天演讲的重要背景和论述起点。

学术用语夹杂着通俗阐释,引经据典间或是深入浅出······专家学者在会上旁征博引地析读出——作为文化传统的“格萨尔”在现当代具有的多幅面孔和多重含义,并异口同声地直指:“‘格萨尔’研究要保持生命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不断地反思传统研究,展开新的理论探索。”

几位“格学”乃至藏学界的泰山北斗不同程度地在发言中表明,“格萨尔王城”在甘孜县惊艳亮相,或许是概念付诸行动的一次有益尝试。王城的出现,或将一改保护、传承、发展“格萨尔”文化过程中,既定的“画不完”“唱不完”“写不完”的传播方式和衍生文化。

此外,“格萨尔王城”的亮相还实现了首次高度再现享誉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史诗中“三十员大将”寨子,突破了格萨尔文化只有静态重塑,没有动态还原的学术瓶颈。

在格学专家们看来,自此,《格萨尔》史诗的传承者,不再仅仅只是说唱艺人;格萨尔文化的保护方式,也不再仅仅只有唐卡、雕塑、壁画、藏戏、音乐、摄影等载体;而是通过“格萨尔王城”——康巴全域旅游的风景眼和集散地,赋予这座宏大的建筑群以文化的魂、体验的神和创意的形,让离太阳最近的藏民族所创造出世界史诗最璀璨的“遗珠”《格萨尔》,在文化旅游综合体、城乡统筹三产互动的展示窗口里,成为一座具有“新陈代谢”规律的可循的“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

探索:特色文化融铸旅游之魂 塑造文化产业的“金字招牌”

“9月5日,刚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圆满落幕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大全》藏文版(1—300卷)出版座谈会的盛况,或许还停留在很多人的心中,那是一次‘学习取经之旅’‘正名清誉之旅’‘合作共赢之旅’,卷帙浩繁的典籍让多少慕名者流连忘返,如痴如醉。”

四川省原文化厅副厅长泽波“一语道破玄机”——2019年9月,是《格萨尔王传》史诗保护及文化事业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节点。经过一年多精心筹备,于当天如期而至的“格萨尔文化在甘孜”学术交流活动,更是为这个九月增彩添色。

研讨会上,除了诺布旺丹、泽波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原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才让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总干事、人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格勒,格萨尔文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降边嘉措,四川民族学院藏语言文学教授噶玛降村等7位格萨尔文化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紧密围绕“甘孜格萨尔文化的现状与前景展望”“甘孜格萨尔王城与格萨尔文化的传承保护”“甘孜格萨尔文化与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非遗视野中格萨尔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四个方面分别作了主题发言。在主持环节中,西北民族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才让太对每一位嘉宾的分享进行了引人入胜的点评。

泽波在所作演讲中提到,此次甘孜之行,他最大的触动是“感受甘孜格萨尔文化创意的脉搏”。他表示,甘孜县创意建成的“格萨尔王城”,是一项充分发掘格萨尔的当代价值,让其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创新性文化工程,不仅在格萨尔流传地区没有先例,在国内也极为罕见,添补了格萨尔文化传承的诸多空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价值。

他同时指出,值得延伸思考和研究的是,在甘孜格萨尔文化创意带来的产业及品牌效应外,文旅融合的探索与实践还为扶贫攻坚拓展了空间,树立了样板,其中可以获得不少启示。所以,此番应邀前来为此喝彩,为此点赞。

对于甘孜县充分利用特色文化融铸旅游之魂,塑造、形成民族文化的“金字招牌”撑起本县乃至北路旅游新地标这一率先之举,格勒点头称善。他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分析格萨尔文化是藏族核心价值的一部分,原初的功能是弘扬佛教、节日和娱乐,但进入21世纪的信息时代,第一要务是把“格萨尔”从精神产品变成创造物质价值的新品牌,并借助这一成熟文化品牌,将外延吸引力强、内涵出量高的格萨尔文化作为县域文旅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的支承点和助推器。

降边嘉措认为,格萨尔文化本身就具有文化创新的基因。发言时,他高度评价了以文化旅游创意为抓手,建设有品位、具特色的“格萨尔王城”,不仅是精准扶贫国家战略与格萨尔文化结合的生动实践,还是革命传统、革命精神在当代促进甘孜县社会经济发展所该发挥的应有之意。

“甘孜县修建格萨尔王城的创新内核是将‘格萨尔’的形和神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时期建立岭·格萨尔王城,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文本《格萨尔》史诗说唱传承形式的改变。”“像王城这样新的建造会在未来成为新的地理标志物。”“王城的建造是新中国格萨尔文化事业的杰出代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未来格萨尔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

······

其他嘉宾在演讲中,也纷纷就甘孜县在‘格萨尔’传承、保护和传播方面所展现出来的创新精神,以及支撑其“大行其是”背后所体现出的县委、县政府自上而下正确理解把握格萨尔文化内涵和当代使命,并全力将其发扬光大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造福一方百姓的责任担当和勇气智慧,交口称赞。

未来:打破格萨尔文化传承的种种壁垒

“众所周知,人类文化史上‘英雄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关于‘英雄的文化’孤芳自赏、自饮自酌,似乎成了司空见惯的课题。

受建设性破坏、市场培育不力、外来文化冲击等因素影响,被编码得到的集体记忆,正日渐涌现出‘年轻 人不爱,年轻人不学’——传承后继乏人、民族语言濒危、保护开发脱节、挖掘创新不够、建筑风格难保等保护、传承、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才让太的心得分享,正好印证了人类此时此刻遭遇的这一进退维谷的窘境。他说,当下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格萨尔》史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挑战,而这和孕育她千年的特定的牧业文化发生了迭代的现状息息相关。全球众多传统民族文化,都正做着“困兽之斗”,“式微”非一日之殇。

“虽然,沧海桑田,但对英雄的景仰和英雄时代留下的文化遗产,依然是我们现如今最宝贵的财富。”诺布旺丹在一开场的致辞中便表明,面对当下破碎的精神家园,人类又开始在古老的文明中寻找精神养分,以便治疗和拯救业已千疮百孔的人类道德体系、价值构架和自然生态体系。此时,人们发现在海量的早期人类文化和精神遗产中,史诗便是少数几个荟萃诸多古老文明元素和人类原始文明基因的熔炉之一。

他颇具洞察力的见地,得到了与会嘉宾的一致认可。大家都深切体会到甘孜县当天隆重揭幕的建筑群,是一座英雄之城、文化之城、史诗之城,也是一座民生之城、希望之城,支撑起这座城落成及未来发展的核心灵魂——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的英雄史诗《格萨尔》及其文化。

如何在适应新的社会历史大环境前提下,构建《格萨尔》史诗及其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体系,是甘孜县当下和未来都将常态化致力于的探索从封闭性传承向开放性传承转变,以唤醒康北高原独具魅力的“格萨尔”乡愁。

具体到实操层面上,马盛德作为中国非遗事业重要的推动者之一,为我国已经设立的两个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区提供了大量详尽的指导。他在此次研讨中,从非遗宏微观立场建议,甘孜县尽快申报国家级甘孜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区。

他指出,《格萨尔》史诗是中国87万项非遗项目中,能够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2个项目之一,这项了不起的成就,值得大力宣扬。同时,他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格萨尔史诗具有共享性,需要打破区域和人的壁垒,而“人”才是立足非遗视角,应该全力保护的核心。

“保护基础上的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不二法门,也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我国新时代发展的‘五大理念’中核心的核心,具有全体发展中的优先性。”噶玛降村的收尾振聋发聩,赢得阵阵经久不息的掌声。

除了在总结格萨尔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圣地遗迹时如数家珍,他还在会场明确提出,甘孜县在深挖《格萨尔》史诗文化资源的同时,还应当与该县其余众多特色文化优势相结合,尤以其中杰出的商贸文化、突出的红色文化以及孕育了青稞为代表的农耕文化,藏汉交融的民俗文化、走马为代表的马背文化、踢踏为代表的歌舞文化等。

泽波甚至分析了甘孜县作为文化城市和革命城市所具有与众不同的精神内涵。他倡议,应加力举办农业丰收节、迎秋节、走马节等多样的民众民俗节日,让老百姓、农牧民群众都热情参与。

“格萨尔品牌从精神到物质的转型过程是痛苦而艰难的,需要实现人的现代化过程。”研讨会最后,格勒说,“在运营王城的过程中,需要对老百姓进行培训和转化。这一转型过程前景光明,经验宝贵。”

在宏微观俱全的视野中,多层面、多角度的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七位德艺双馨的藏学大师、“格学大家”终将基于甘孜县搜罗丰富的格萨尔风物传说、缔造岭·格萨尔王城、举办珠牡迎秋节······诸如此类形式鲜活且多样的生动实践,为国际史诗理论的发展创新与开拓,提出中国总结与中国方案,走出学术与实践相互促进发展的新路径,“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





  • 上一篇:甘孜之美 美不胜收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