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虽至,可直至四月,和风悄至,天气才开始回暖。
四月的春风,吹过小城,舞烟眠雨过清明。半烟半雨溪桥上,柔柳婀娜轻飘摇,让烟雨蒙蒙的小城平添了几分生机。清明宜插柳。在古代,人们摘取柳枝一二,插于檐下,作预报天气之用。“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智慧。在这清明追念的时刻,折取柳条,或是赠送,或是凭吊,是古来传统。唐人施肩吾《折杨柳》写:“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哀婉绵绵,情思款款。现代人,大多不沿袭此传统,但于我,却仍是痴迷于古典诗词里,痴迷于传统文化意味中。每每上坟,路过垂柳,总会折取一小截。到了坟前,虔诚而插,寄托我的哀思。
春风春雨,于清明这一祭祀之节而言,实在太适宜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江南多雨,烟雨轻至,笼于江上,笼于山岭,更笼于心间。仿佛天随人意,与人们共同寄托哀思。点点滴滴,不是雨水,是祭者泪。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先祖,也是祈福。古代帝王将相有“墓祭”之礼,民间相继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于是,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习俗。对于过往的人,凭吊追思;对于活着的人,更相亲相爱。我想,这就是清明祭扫的含义吧。
其实,这个节日并不十分沉重,相反,还颇为“清明”。此节气位于冬至后第一百零八日,代表着古人“完美”“吉祥”之义。此时气象万新,万物生长清洁明净,天地阴阳之气流转,故名“清明”。这个时候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此外,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放纸鸢、射柳、斗鸡、蚕花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也让这个节日显得轻松活泼了起来。
听风听雨,同过清明。这个日子,让我们炎黄子孙有了共同的牵挂与文化认同。 ( 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