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天堂大美

甘孜日报    2020年12月01日

◎张建国

河山极处原更高。缘于离太阳最近的渊源,石渠享有“太阳部落”的美誉。它离天是如此之近,伸手疑可扯片白云。绚丽、迷人的自然风貌,厚重、久远的人文景观,使石渠这方净土不是天堂,胜似天堂。县境内,各种自然人文景观数不胜数。

金沙江第一滩。通天河由“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蜿蜒数十里,流入石渠县境内,始称金沙江,咆哮飞泻,交汇之处,因大自然神秘作用,两山环抱,使江水在此回旋,不断冲击两岸形成景色壮观的大沙滩,这就是金沙江第一滩。

神奇之石——利山巨石位于长须贡马乡境内,这里你能看到一道神奇的景观:光秃秃的巨石,大似一栋楼房,小像一间小屋;奇形怪状,似动物,似人像,仔细一看,有的独立成峰,更多的却是一些大小不等的石头像搭积木一样垒叠而成,其间类似于风动石、飞来石的景观比比皆是。

色须寺位于县城西北方,距县城45公里,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距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藏语“色须”的意思是“戴黄帽子的部落后裔”,据说色须寺为7户从蒙古流浪来的人家中一位名叫所巴下色登的人修建的。

寺里供有在青藏高原仅次于西藏扎什伦布寺的第二大铜塑镀金佛——强巴佛,而且该寺是康巴地区唯一一座有资格授予相当于佛学博士学位“格西”资格的黄教寺庙。寺内珍藏有各种镀金佛像数万件,且各种经书不计其数,仅《甘珠尔》就有50余套。寺庙建筑极富民族、宗教特色。

神秘古迹——照阿拉姆石刻是石渠县洛须境内的名胜古迹,在丹达村和俄巴拉村之间,照阿拉姆石刻系藏语译音,意即仙女。相传是在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时,路过此地,在石壁上刻的三个菩萨像,中间大,两边小。中间的叫泽巴麦,意即长命,专司人间长命的菩萨。右边的叫啪巴先乃热,是念嘛呢的菩萨。左边的叫香郎多吉,是防止灾害保佑平安的菩萨,两边刻有藏汉古经文,但不解其意。至今已一千三百余年,但石像线条依然清楚,文字醒目,当地群众都喜欢到此地祈祷。

巴格嘛呢距石渠县城50公里左右,远看仿佛是草原上筑起的一道长堤,近看是一座绵延起伏的古城墙。墙身最高处有3米左右,厚2-3米,长约1.6公里,堪称目前藏区最长的嘛呢墙。墙体全用嘛呢石片垒砌而成,每隔一段距离就有几座佛塔相连。有意思的是墙的两面还留有大大小小的许多“窗口”,“窗口”里摆放着一个或几个石刻彩绘的佛像。如此浩繁宏伟的工程,都是人们一锤一凿刻出来,一块块垒上去的。关于巴格嘛呢墙的历史,有一段“善墙”与“恶墙”的故事。

松格嘛呢城是一座四四方方的石头城,高约10米,长百米见方,正面有一道城门可以进出,里面是一圈圈的嘛呢墙,中间有狭窄的通道。由于石头垒得太高,地面已不堪重负下沉。老乡说它地面上有多高,陷入地下就有多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石头城没有任何框架支撑,也没有使用粘合剂,完成是一块块随意堆砌而成,历经千年屹然不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当时为了替战死疆场的士兵超度灵魂,格萨尔的将士们在此堆了一个嘛呢堆,后来老百姓为了缅怀格萨尔的功绩,纷纷来此朝拜,嘛呢堆越堆越大,越堆越长,变成了嘛呢城。

石渠民间流行众多的山歌、劳动号子、弦子、歌庄、民间弹唱等,其内容涉及到群众生产、生活、情感等方面,曲调多样,有的如涓涓细流,微风抚面,有的似高山大川,气势恢宏,有的悠然风趣,有的情真意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已成为群众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民间艺术形式,充满着浓郁的草原气息。这里的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民间歌舞已深深植根于这片广袤草原。

草原是石渠人的生活舞台,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便成为多数石渠人的生活方式。石渠的游牧部落有18个,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查加部落。这样,石渠也成了游牧部落聚居区,草的原野、动物的天堂。你可以想象一个,茫茫雪山间,飘带般流淌的雅砻江,广袤的扎溪卡草原,纯净如水晶的蓝天,星星点点撒落草原的帐篷,无数的牛羊,自由自在的黑颈鹤……

踏进石渠,走进草原,你还有什么不舍得丢弃的。





  • 上一篇:小说连载|南山
  • 下一篇:康北粮仓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66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