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1月08日
耳朵村新貌。高秀清摄
耳朵村新居。高秀清摄
华丘晨曦。 高秀清 摄
◎阿期的确
冬去春来,弹指一挥间,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70年来,沐浴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中,圣洁甘孜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巨变,全州3万多彝族兄弟姐妹在巨变中分享恩德福址!彝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扶贫和教育、科技、卫生、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得到了全面进步和发展,彝族人民都深有感触地说:“过去在人间地狱,现今在人间天堂!”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又到强起来,真切感受到了历史性巨变,亲眼见证了发展变迁,亲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甘孜彝族,根在云南,源于今凉山州的美姑、越西、喜德、冕宁等地区,自清康熙年间,先后迁入今甘孜州的九龙和泸定等县居住,现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与祖国川西甘孜这片热土水乳交融、血脉相连、荣辱与共。新中国成立前,甘孜彝族处于衣食无着、苦难深重、暗无天日的奴隶社会。新中国成立了,废除了奴隶制度,砸碎了套在身上的奴隶锁链,彝族人民得到了翻身解放,实现了一步跨千年,当家做了主人。
民主改革,不仅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住者有其屋,而且彝区县乡村都开始办起了医院和学校。注重培养民族干部,按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提拨彝族优秀干部,担任州、县党政领导干部。
党和政府关注彝族地区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省、州批准,九龙县彝族聚居的三垭、俄尔、小金、朵洛、踏卡、子耳、湾坝等七个乡,成立为彝族乡,然后每年倾斜资金和项目,让彝乡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彝族聚居的三垭地区,历史上是森林茂盛、气候优良,土地肥沃、物华天宝,生态环境绝佳,地名为“史乐纳达”(淌金流银之地)。后来因为大片毁林种罂粟,山上的森林几乎砍光,生态恶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州、县林业部门,在三垭地区实施工程造林,分30个小班,连片栽植云南松,兼栽北京杨和华山松等7000亩,山林又绿了。加之后来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三垭地区生态得以恢复,而今这里的人们又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说起生活变迁,激荡人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声雷响,把党的重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千里雷声万里闪。改革春风吹拂中国大地,吹拂彝家山寨,农村实行以户营生产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彝族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市场经济调动了彝族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在国家多重利好政策的叠加作用下,彝族群众一步一重天,改变了过去那种贫困落后的生活状态,谱写了彝乡历史新篇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作为党的重要使命,用绣花功夫做精准脱贫。古老的彝区焕发了蓬勃生机,家家户户增产增收。
而今,彝区处处旧貌换新颜,家家户户不愁吃穿。按彝族群众的话说:“党和国家扶贫攻坚政策瓦吉瓦(好啊)!贫困户都住上了新房、孤儿进了孤儿院、孤独老人进了敬老院、残疾人享有残疾人的补贴、贫困户还有政策扶持、老人有养老金,看病有医保、健康有保障、孩子上学是免费、村村通了公路,户与户间通了水泥路,户户通了自来水、家家通了电、家家有了广电、人人几乎有了手机、通信网络全覆盖了、店铺百货随时买,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实现了“五不愁”:“穿不愁”,现在彝区人家,每年收入不断增长,每人买几套自己喜欢的时尚服装穿,那是很平常的事。过去没钱买穿的,几年才买一套,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为的是暖和。现在告别了旧补衣装,讲究的是时尚、美新,连彝家老妈都穿健美裤了。“吃不愁”,彝区人家科学种地、科学养畜,获得了粮食、畜产双丰收。家里粮食满仓,猪肉满架,庭院鸡来鸭往,畜圈牛羊进出。过去只有每年火把节、彝族年、春节,才吃得上大米和猪肉,现在天天有大米和肉吃。就等于天天过火把节、天天过彝族年、天天过春节了。“住不愁”,新屋落成福临人间,农房重建春回大地。彝区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彝家新寨建设,住进了有客厅、有寝室、有厨房、有卫生间、有硬化院坝,环境优美、窗明几净的砖瓦房,告别了上不避雨、下不避风的竹笆房与阴暗潮湿的土坯房。家里用上了电视机、电饭锅,生活条件今非昔比。“行不愁”,彝区通过实施交通扶贫,党和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把公路修到了家门口,解决了“要得富先修路、要脱贫先有路”的交通问题,告别了寸步难行隔绝外界的历史。“娱不愁”,彝区物质生活上穿不愁、吃不愁、住不愁、行不愁了,精神生活上也因为有了光伏扶贫,广播电视进万家,光缆通讯网络全覆盖,大家通过广播电视,听党的声音,了解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家休闲唱卡拉OK,早晚跳广场舞,节庆观赏选美、摔跤、斗牛、赛马等节目。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彝区不仅通过农村夜校学习扫除文盲,学龄儿童都得以入校读书,培养出各类人才在全州各县工作,各行各业都有拔尖人才。发展农牧科技,科学种地、科学养畜、科学种植经济林木,彝族人民增产增收。现今彝区有医有药,不愁看病,不愁看不起病,也不愁当地看不好病,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环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新中国成立以来,彝族文化注入了生机,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发展,挖掘、收集、整理、继承和发扬光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80年代,九龙县“三套集成”办,专门抽调业内人士,到全县七个彝族乡,收集整理,彝族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克智等200多万珍贵资料,精选资料出版的《九龙县民间歌谣集》获得省评二等奖;近几年,州委、州政府专门发文,要求彝族聚居的九龙、泸定县,收集整理甘孜彝族谱系历史文化资料,成立了编著“甘孜彝族谱系历史文化”编委会,并聘请彝族谱系专家担任执行主编和副主编,负责指导县上收集资料工作;泸定、九龙两县,分别成立了强有力的“收集彝族谱系历史文化资料”工作领导小组,挑选指定行家,担任资料审查和主编,并负责业务指导。立即调动了两县50余个彝族家族、150多个家支、1400多人参与此项重大的谱系和历史文化资料收集项目。经过一年的工作,整理和主编成400余万字的资料,编著出版了《康巴彝族谱系文化》、《康巴彝族历史文化》等8部专著。
世上有一种情怀,叫感恩。感恩,就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致恩者,甘孜彝族是一个知恩、识恩、感恩的民族。感恩祖国,感恩党,感恩我们共同生活的甘孜这片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