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1月29日
◎潘敏
十多年前,将军桥附近还是一片低矮的木板房子,我跟向东哥跨进桥头的一家卤菜店买了一些排骨,拎在手上,出了卤菜店,我们前前后后地走着,他要领我去见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当时《甘孜日报》“康巴周末”版的主编杨丹叔先生。这是我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去和一个陌生人见面,一路上我都忐忑不安。
在杨丹叔先生的家中,我很局促地坐着。现实中的我,远不如文字中的我那样轻快活泼。面对他的提问,我的语序都是混乱的,连我自己都不清楚要表达什么。我是敏感的,也是自卑的,时常为别人不会产生同样的想法而自责,但是在那一次交谈之后,我开始慢慢学着坦然面地这样的自己。如果善用自己敏锐的一面,或许能够去触动事物的另一面。那次采访式的见面结束以后,我感觉自己有一些不一样了。
很快,“康巴周末”便有计划地推出了“雪花新人号”,我作为第一期的新人,连同我的文字,用了一整版来展现。报纸出刊时,我去大礼堂的报亭买了一份,当时的兴奋和激动显然已经压倒了其他感受,我将报纸读了一遍又一遍,仿佛那是对我过去二十多年谨小慎微的人生最大的一次鼓动。现在想起来,我的那些文字都能够上报,这样的策划应该是很大胆的,在之前办报的报人们当中应该是没有过的经验。所幸,人们接受了。当时,还有读者给我打来电话,鼓励我要一直这样写下去。十多年过去了,再回过头来看那些文字时,表达随意自由,却也很肤浅稚嫩。那时候,才二十多岁,面对发生过的事情,只是需要一个表达的出口,那些文字里充斥着各种情绪的宣泄。
我们的人生在一场庞大的行进过程中,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没有这样的机缘巧合,我的思想,我的人生,可能会是浑浑噩噩的,或者停滞,或者是缓慢向前。但所幸人生有所执着和热爱,从此便没有停止关注。好在,一期一期的“新人号”如约而至,新人们在这个平台上初露尖尖角。“雪花新人号”一期一期地推出,迥异的文字,不同的风格,展现记录着他们人生各自不同的轨迹。当年,虽然还没有微信、微博等媒体工具,但文学发展欣欣向荣着,老中青三代经常有机会坐在一起探讨文学、写作。
喜欢文字的年轻人也因此而集结,开始有了交集。偶尔会邀上几个要好的文友去拜访杨丹叔先生,他常常列出长串长串的书单,叮嘱我们不但要写,也要多读,还要勤思考。有幸我们都能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他说,我们是幸运的,生活在一片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土地上,这也恰恰是我们写作的源泉。
栏目的编辑之于作者,就像一盏明灯,只为你投下一束光。在我人生的某一阶段,我一度离开了写作,沉浮于世间之时,又总是放不下写字的执念,总觉得有和别人不一样的灵魂,备受煎熬。“康巴周末”再度约稿,这次是王朝书老师。叫我写一篇与宫崎峻相关的文章,宫崎峻是日本国人,是这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人,翻开报纸,打开电脑,与他相关的影评、采访太多太多了。而我生活在地球上偏隅角落当中,最最不起眼的角落,我这么微弱渺小的人,能写宫崎峻的什么呢?虽然一切都与他的耀眼的光环无关,但宫崎峻的光芒却能照射到我这平凡的生活当中,是一种无微不至的关照,一想到他,我就像跌进无边的童年,躺在最为柔软的角落,舒适安定,一切又充满希望起来。当时文章写完后,交给朝书老师,她把这篇稿子转交给杨丹叔先生后,杨丹叔先生又一次很郑重地邀请我去谈了一场话。距离第一次这样正式的谈话,已是十年。
彼时,我已初为人母。但那又怎样,同样也有深陷于生活的琐碎困惑当中,不能自拔的时候。杨丹叔先生是认真读过我的这篇文章的,感恩于他对作者的尊重。他从这篇文章中,看到了一个欲言又止,认为自己永远无法长大的童年中的我。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我,却让杨丹叔先生投来了更多的关注。
陆陆续续地,《甘孜日报》的一小块一小块空间总能看到自己的文字,这给我注入了无穷的力量。很多时候,我会把文章交给现在的编辑南泽仁,因为泽仁在文学上有更好的建树,所以我非常喜欢听她给我分享写作时的细节。我相信,这样的相聚总是有缘由的。这个时候的我,无论和泽仁谈什么,都会觉得很快乐。我们俩在一起的另一部分时间,就是讨论杨丹叔先生给我们讲过的诗歌、书籍还有一些能激发我们思考的零散话语。有一段时间,我们约着一同去泸定板杨村,因为杨丹叔先生就住在那个小村子里。路途上会倒几趟车,泽仁跟我在路上慢慢地聊天,聊到她都忘记了晕车。有时我们会捎点牛奶、咖啡过去,总觉得小村子里不比城市,生活没那么方便。即便如此,每次见到杨丹叔先生却是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进村是一条浅浅的水泥路,从主干道一分路,缓慢的坡度一直往前,修到了村里。这条路的两边都是农田,有农人在地里劳作,去的时候心情总是放松的,山风吹在耳旁,栗子树下有成熟的栗子散落了一地,我的女儿从爆裂开的刺里拨拉出一粒一粒板栗,非常有成就感。这是我和她人生中一次短暂的不同于以往的旅程。我们的眼睛和心一样明亮,世界变得有所不同,天空辽远。她不时地张望,有太多值得她兴奋、激动的地方了,因为听说是我的老师,在快到目的地时,她变得很庄重的样子。远远地我们看到了他们,在拥满鲜花的路旁等着我们。这是我们第一次过去,一路从村口打听杨丹叔先生家的院子,费了不少时间,好在村里的人都认得他,一路都热情地给我们指点。后来,再提起去他家,孩子会啧啧称赞,觉得杨丹叔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因为全村的人都认得他。我永远记得那条快要抵达他家的路,仿佛在梦里去过很多遍,房前院后拥满了鲜花,门口那一树红艳艳的海棠开得正好……
我和泽仁期待着下一次与他的见面,最终却等来了最后告别。内心的墙,轰然坍塌。在他小小的身体面前,我意识到这是我们之间最为沉默的一次见面,或许他早已去了更远的远方。杨丹叔先生帮我推开了另一扇窗,窗外人生的风景,不论冷暖、好坏,都要徐徐展开品尝,感恩这一场相遇,人生的路上好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