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寻根巴蜀的人文旨趣

甘孜日报    2021年04月28日

   ◎钟芳

   近年来,随着《国家宝藏》栏目在央视的持续热播,一大批国宝纷纷绽放荧屏,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大IP”,一些与文物相关的书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热捧。“考古热”中,青年学者萧易并没有忙着追逐热点,而是独辟蹊径写出了《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该书不是选取诸多大热的考古胜迹,而是以独特的视角,从微观层面钩沉出一个独具风味的蜀地史。

   作为《中国国家地理》《南方周末》知名专栏撰稿人的萧易,是位不折不扣的考古迷。但凡国内考古上有新的发现,他都会去现场一探究竟。本书就是他10年19次踏访巴蜀之地所凝成的史学结晶,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作者将四千余年的四川历史作了有序梳理,通过生动的考古发掘,具体而微地讲述历朝历代的故事。这其中,不仅有耳熟能详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也有诸多难得一见的现场见证,如蒲江船棺、江口沉银。还有大量文物出土和遗址留存,如汉阙、龙桥群。作者以文物串连历史,辅以文学性的细节补白,让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些鲜为 人知的典藏轶事,相继浮出水面,呈现出古朴厚重的蜀地文明样貌。而书中收录的300余幅高清配图,涵盖汉代的石阙、唐代的石窟、宋代的古城、明代的陵墓、清代的建筑……惊艳的图片,生动展现着中国文物之美,也补强了读者对众多古迹古物的传统认知。

   面对静寂无声的历史文物,全书力图让冰凉的遗址、遗物“立”起来,以期呈现出立体的多重景观。作为媒体从业者,萧易充分发挥其遣词造句上的特长,用灵动鲜活的语言,陈述着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飘逸的文字里,有对遗址遗存的人文概描,有对器皿器物所处时代的背景介绍,还有对人心世相的绵密剖析……在诠释考古知识的同时,作者借助花絮式的补白,一并将一些遗址遗迹的发现经历、重现天日的古物发掘过程,以及围绕着古器古物背后的沧桑流变,一路娓娓道来。他穿越历史与现实之间,思绪飞扬在文学与考古的每一处现场,笔走游龙,点化记忆,开启了一段别开生面的寻宝探藏之旅。随着他不疾不徐的叙写,一件件沉醒千年、百年的文物,次弟“活”了起来。跟着作者徜佯于三星堆祭祀大坑等遗址,去寻访巴蜀文物的生成之谜。那坑中出土的青铜大立人、纵目面具、青铜人头像等大量珍贵文物,堪称华夏民族冶金史上的“活化石”。从它们的浇铸成型观之,许多青铜重器的锻造工艺、制作范式,在巧妙融入中原殷商文明的风格后,又保持了自己鲜明的个性。而引人遐想的“西王”张自忠“江口沉银”,三百多年来一直牵引着人们探求的目光。最终,随着政府抢救性的发掘,3万多件金银等宝物被悉数打捞上岸,惊心动魄的盗掘与反盗掘之争,当年“西王”与明朝政府围绕着财富与权力的较量,同时也随着宝藏的出土,被一一揭晓。管窥着这些文物,追溯着悠悠往昔,斑驳的世相,幽微的人性,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书中,许多古物古迹都是第一次披露。作者在追怀历史的同时,对一些专业性的考古知识,也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释义。如讲解先秦时代的汉家陵阙,就对“阙”的概念进行了普及,指出所谓汉家陵阙,就是汉朝广泛流行的陵前树起高大石质建筑的意思,因具有“纪念碑”性的意义,后用于特指城市、官殿。再如,在全景式介绍巴蜀大佛景观时,就对判断佛像的类别,是弥勒佛还是释迦牟尼佛,给出了标准答案,告诉我们裁定的标准,依据的不是临江与否,而是佛的手印、坐姿等等。这种必要的科普,有助于强化读者对考古学的认识,使我们在面对专业性较强的人文话题时,在捋清基本概念的前提下,能很快进入正题,去领略作者精心构筑的考古世界。

   别有洞天的巴蜀史,是宏阔中华史的一个片断、一幅缩影,而众多的古迹古物,则完整地构成了光彩照人的国家宝藏。它们既是历史的遗存,更是中华民族向着文明之境奋勇迈进的鲜活例证,一器一物见精神,它们每一件都值得我们铭记珍藏。


  • 上一篇:人间至味故乡情
  • 下一篇:“片断”编织起一幅深邃而瑰丽的画卷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70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