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穿越时空的法治意境

本站原创    2021年05月19日

一、丰收安康之境

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词的前两句写了树梢上的明月,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还有远处的蝉鸣声。树梢、明月、略带娇羞和惊意的喜鹊,还有盛夏的微风吹来的阵阵蝉鸣声。这是一幅多么和谐曼妙的画面,沁人心脾,让人陶醉,令人心驰神往......还没完,这仅仅是一个动人的序曲,壮美华章接踵而至。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在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这还不算,就连青蛙也在提劲打靶、呐喊助威,也在为这美好的丰收年景拍手称快、欢歌不断。它们发自内心地歌唱,似乎比人们还要高兴。作者也手舞足蹈、思绪飞扬,士气高涨、噌噌向上……把目光抛向了远方,浮云掠过天空,几颗稀疏的星星时隐时现,淅淅沥沥的小雨宛若轻轻的脚步如约而至......

此刻的词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小惊喜显得有些举足无措、手忙脚乱。为了逃避毛毛细雨的光顾,躬身低头,一路小跑。平常再熟悉不过的茅屋小店,慌乱中费了一番周折终于出现在作者面前。与其说这是一幅丰收图景,还不如说是盛世祥和、五谷丰登的一个缩影。就连喜鹊、鸣蝉、青蛙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对身边大自然的欣赏意犹未尽、流连忘返,面对这祥和宁静、美丽无限的自然风光,再加之累累硕果、丰收在望的成熟季节,人们也更加按捺不住由衷喜悦之情。言辞之间、神色之外,对未来有着种种无限憧憬......面对这样一个宁静祥和的夜晚,面对这样一个五谷丰登的年景,我们情不自禁也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安宁环境中的人们振臂欢呼,衷心为他们祈祷,给予他们最美好的祝愿,愿他们年年岁岁皆盛世、岁岁年年更安康。

二、美丽生态之境

南宋著名诗人朱熹的《春日》,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清新美丽、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阳光灿烂、晴空万里,视线所到之处,风光无边无际、焕然一新。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灿烂万象,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春天已全方位呈现。当时虽然此地被南宋侵占,但春天的脚步依然如期而至。祖国大好河山是如此绚丽多娇,畅享这温暖阳光,呼吸这新鲜自由空气。面对此情此景,更加激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和眷恋,唤醒了华夏儿女的爱国热忱,更加坚定了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统一的信心和决心。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在今天对我们依然有重大启示和教化作用,建设好国家,建设好家乡,给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的美丽生态世界,这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三、祥和欢乐之境

同样是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其中两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写出了两位老人互敬互爱、相处融洽的幸福晚年生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写出了一家人过着闲适恬淡、悠然自得,又各得其所、充满无限情趣的家庭生活。人民群众需要的是什么,向往的是什么,我们在这首词中找到了很好的答案。那就是和谐稳定、安居乐业、住有所居、幼有所教、老有所养。这一直是人类社会为之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看来作者当时所追求的生活意境在今天仍然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四、文明友善之境

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描写了农家恬淡闲适的生活场景,通过对美好田园风光及日常生活的呈现,反映了朋友之间真挚深厚、文明友善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对这种闲适恬淡、祥和宁静的农村生活的依恋向往。面对场院菜圃,高举酒杯谈论庄稼收成,亲切自然,生活氛围浓厚,很快叩开了读者的心扉,引起了强烈共鸣。将作者读者的共同感受融入其中,拉近了彼此距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末尾这两句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言虽尽而意无穷,让人的思绪穿越到了新的时空,产生了无限联想。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作者还要和老朋友开怀畅饮,一边无拘无束、海阔天空地闲聊,一边观赏美丽的菊花,共同打发闲暇时光,共享人生的闲情逸致,共同憧憬美好未来。真诚的朋友,充实的生活,美丽的田园风光,淡淡的菊花香味,令人回味悠长的山谷酒香味,随意而富有深刻哲理的谈吐......这一切仿佛就是天上人间,最美的天伦之乐也莫过于此。此地虽无音乐但甚是音乐之功效,让人情不自禁陶醉其中。正如杜甫在《赠花卿》中描述的那样:“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五、幸福和谐之境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作品《饮酒.其五》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一出,即刻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把读者的思绪带入了一个全新境界,看到了不一样的气象,有了不一样的心境,突然变得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全诗追求的一个最高境界就是“静”。为此,与之相匹配的就是“高”、“远”、“阔”、“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作者向往的安静生活。此前在官场上的甚嚣尘上、尔虞我诈,已经让作者身心俱疲、无暇顾及了。作者十分渴望一个天高地远、无人打扰的安静环境,那样“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能让他日理万机的心找到一块栖息之地,这样的景象在诗人笔下被勾勒出来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那远处的南山忽然间映入了眼帘。“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作者日思梦想的境界不期而至,给作者增添了一份力量和惊喜,真是“踏烂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作者在失落的低谷中收获了一份淡定从容,让读者在希望的视野中看到了作者的自信与成长。

最后几句,让作者的内心得到了超越与解脱,实现了质的飞跃,思想得到了大气磅礴的升华和伟大美丽的蜕变。底蕴十足,让人浮想翩翩、回味无穷。这高低冥迷、一起一落的思想律动,这先抑后扬、错落有致的巧妙安排,让人回肠荡气、感叹不已。作者思绪由原来的低迷走向了高潮,读者心情也由原来的阴天转为晴天,实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作者与读者的心情得到了高度吻合,所追求的人生志趣实现了完全统一。让读者和作者一样,增加了思想的高度、生命的厚度,看到了希望和广阔前景。

千百年后,我们穿越时空,通过文学作品这面镜子依然能清晰看到作者的执着梦想和有趣灵魂,依然能感受到作者思想所迸发出的万道光芒。作者的预见和思考与我们对未来的期望殊途同归、不谋而合,给我们开创幸福美好未来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 上一篇:雪域的哀吟与自然的隐秘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71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