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7月21日
◎刘昌宇
从《文化苦旅》到《中国文脉》再到《中国文化课》,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以磅礴的写作激情,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可谓硕果累累。文以载道,例来是他的创作主旨,特别是他的新近之作《大美可追:余秋雨的文化美学》,在纵论文化的同时,更是创见性地融入了系列美学思考,相得益彰中,无疑提升了他文化布道的思想品味和精神价值。
在《大美可追》的序言中,余秋雨讲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师生缘——江学恭等三位学生多舛的人生际遇,让他体悟到了文化对个人、对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在书中感慨地写道“人世间能挽救生命的,除了药,还有美。除了医学,还有美学。”在他看来,文化之美,不但美在能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还能以暖彻心扉的正义力量,推动社会昂然前行。
余秋雨告诉我们,文化一旦与美结缘,便会呈现出丰饶的面向。在《美:人间尊严的关键形态》一章里,他详解了文化之美的不同内涵。对个体的人来说,文化之美主要体现在生命教化的层极上,它能使人们“集中了自信、教养、风度、见识,最终凝结成一种外化形态,使人举手投足便气象非凡。”而对社会而言,文化之美则更多注重的是一种价值引领。它将世间的真与善兼收并蓄,最终以美的思想和美的表现形式,让整个社会变得斑斓多姿。余秋雨在解读完两种文化之美之后,急切吁求“人类的文明需要不断前进,人类在审美领域所取得的自由需要不断开拓。”他同时寄希望于“在美的领域里,应该流荡着生命的绿色、青春的气息。”这种美的彻悟,无疑强化了人们对文化的相关认识,也使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命题,变得越发显要。
《大美可追》用意高深,视域开阔。它不但聚焦文学、书画这一高雅的文艺品类,还寄情于昆曲、茶饮这些闲适的生活现场,并勾连于灵动脱俗的山水和人生,阐明着对宏大艺术的深刻理解。在《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一章里,余秋雨就开门见山地指出,“艺术不是歌颂的手段,也不是批判的对象。”它来源于生活,又以其高蹈的思想蕴涵,各类繁复的表现形式,显现出普遍高于生活的旨趣。究竟应该如何把握艺术的核心要义,并更好地表现火热的现实生活?在书中,余秋雨给出了答案:“紧紧地贴住人生,让大家感悟人生的美好、苦涩和全部味道。”换言之,艺术只有做到以人为本,表现真实的人性、人情,展现出人们惯常的喜怒哀乐,才有可能展现出跌宕的人生,继儿展露出现实生活的多彩样貌。书中,对于艺术的创造话题,余秋雨也没有止于泛泛而谈,而是前瞻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他认为艺术的不竭动力,来源于持续不断的创新、创造。而在社会的多重创造当中,艺术创造却是最自由的。“它应该走在前面”,他把艺术创造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以论证,既显示了对各类艺术的由衷喜爱,又从艺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方面,彰显出他强烈的文化自信。
有意思的是,余秋雨还在书中别有见地指出,“书法、昆曲、普洱茶是中国举世独有的三项文化”它们之所以独特,是因为书法代表着国人的一种文化品格,通过它可以修炼自己的精神境界。而昆曲,则堪称东方美学格局的标本。至于普洱茶,传递却是一种文化趋势,即从当前到未来,文化的重心正从“文本文化”转向“生态文化”。这样的论断,充分体现出他深厚的“大文化”观,并代表了他贯穿古今式的文化思考。平心而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实远非只有书法、昆曲、普洱茶这三种,但独具慧眼的余秋雨,却能从它们的精神陶冶、美学格局、文化重心等不同维度,别出心裁地对中国文化的生命质地和丰赡思想,予以全新的诠释,令人耳目一新中,不觉又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觉。这样的文化求道,难道不是很美吗?
余秋雨以厚重的《大美可追》,传递着他热切的文化思索:更进一步的挖掘中华文化的内在意蕴,在传承中创新,就能让中华文明的薪火烛照星空,照亮我们奋勇前行的文化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