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鄂伦春族的『雪屋』

甘孜日报    2022年01月14日

   ◎钱国宏

   居住在北极地区的爱基斯摩人以猎杀海豹、雪砖垒屋而闻名。在我国境内,也有这样一个擅长构筑雪屋的少数民族,他们在北风呼啸、积雪如山的林海雪原之中,以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彰显了本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对自然的和谐依存。他们就是居住在大兴安岭山林地带的鄂伦春族人。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山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这首当地小调,唱出了鄂伦春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鄂伦春族自称为“山岭上的人”,也有“使用驯鹿的人”之意。他们大都生活在黑龙江、内蒙古地区的大兴安岭山林地带,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鄂伦春人威武健壮、身手敏捷、精骑善射,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世代在大兴安岭的森林里狩猎为生,直到50年代初期才走出山林,由“四海为家”游走的狩猎生活逐渐转向定居游猎的生活。尽管如此,他们捕鱼狩猎的传统却没有丢失。每到寒冬腊月大雪封山的时候,依然有鄂伦春人去林海雪原中狩猎。在狩猎过程中,他们因地制宜,发明了本民族独特的“雪屋”。

   大兴安岭地区入冬较早,从阳历9月份——南方正值金秋时节,大兴安岭地区即开始入冬,寒风呼啸,雪花飞舞,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在大兴安岭的森林中,长年不化的积雪厚达一两米深,背风的地方,积雪堆得像山岭一样高耸,至少有四五米厚。鄂伦春人进入森林狩猎,经常要在森林中过夜,森林中夜间温度低至零下四十多度,可谓滴水成冰。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无论穿多厚的皮衣都会被冻伤、甚至被冻死。聪明而坚韧的鄂伦春人面对皑皑积雪,发明了独特的御寒方法——造“雪屋”。他们晚间林中“下榻”时,选一处背风之地——积雪厚达三四米,便开始建造“雪屋”。鄂伦春人建造的“雪屋”有多种构造形式,完全是根据地势和积雪的厚度来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竖挖”。他们在厚厚的积雪处竖着下锹,挖出一个直立的、直径2米的方形雪坑,然后从林间找来几根结实的木杆,搭在雪坑的上面,再覆以厚厚的树枝、熊皮和积雪,这就等于为雪坑加盖了一个坚实的房顶;再在背风的一面留出一个换气口——一个简易的“雪屋”就这样建成了。鄂伦春人在坑底铺上厚厚的兽皮,再在雪屋里燃着一堆篝火,人就可以美美地在雪屋里过夜了。尽管外面北风呼啸,雪粒子抽得枝条狼一般地嚎叫,而雪屋内,却是温暖如春。养精蓄锐一夜后,天明时分,鄂伦春人走出雪屋,继续开始狩猎行程。另一种是“侧挖”。即建造窑洞式雪屋,选一个背风处的雪岭,在背风面用锹削出一个断崖面来,然后在断崖面中下部往里面挖,挖出一个像陕北窑洞一样的硕大雪坑来。在雪坑里用木杆支上房架,以确保雪屋的屋顶不至坍塌;在切口处用树枝挡上——即可通气,又可防猛兽夜间偷袭。再把带来的熊皮、野猪皮往地上一铺,笼上一堆篝火,就可以安心地睡个温暖觉了。用熊皮、野猪皮作地铺,既隔潮又保暖。

   鄂伦春人在林海中造的“雪屋”基本不用担心坍塌。因为林海雪原中的积雪,长年累积,连冻带吹,早已坚实如冰,直立性极强,加之鄂伦春人在建造过程中,还在“雪屋”屋顶和四周放上“支杆”“柱脚”,因此“雪屋”断无坍塌之理。而“雪屋”中篝火在燃烧中所需的氧气和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包括人在雪屋中过夜所需的氧气等,均通过“雪屋”的换气孔来完成。因此,“雪屋”虽然简易,却是经济、实惠、保暖、科学又安全,真正体现了鄂伦春人就地取材、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理念。


  • 上一篇:禁忌
  • 下一篇:锔瓷的暗香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77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