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身体原因,樊迎春倒在了稻城,不能和同伴们继续明天的远行。
樊迎春(左一)与队友合影。
■记者 唐闯
走向香格里拉意味着需要穿越大地走向远方,走向心灵的高处。当风尘仆仆的90一代离开都市,走向甘孜,他们触碰的大地将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怎样的冲击?那一行走向远方和梦想的足迹又将镌刻怎样的心灵轨迹?
抵达康巴高原
5月1日,记者搭乘中巴车前往稻城县亚丁机场,在广袤的原野上,古冰川时代遗留下来的巨石大片大片裸露着。许多蕨类植物成片扩展开来,鲜有牧人在此放牧。安静又凹凸不平的路面穿过旷野,来往车辆抛洒一路烟尘,天空随时可能落下雪和冰雹。
从4410米的亚丁机场出发,穿过这片旷野,一直前行,就能到达亚丁神山。六名来自首都的90后大学生将在苍凉原始的背景中,开启走向香格里拉的旅程。稻城的阿西村和亚丁风景区是他们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与80后不同,90后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前往亚丁机场的路上,记者脑海里不断浮现出90后的“常见”面孔:头发染色,穿着时尚又夸张。记者暗想:不知道,这些来自首都的90后大学生是否也是这副打扮?
5月1日早上9时许,一架银色的飞机从蓝天飘然降落,六名来自首都的大学生走出机舱。一名留着长发的女生,率先映入记者眼帘。她一脸书卷之气,透着南国女子的秀气和聪颖,高原上强烈的紫外线投射在她生气勃勃的面孔上,碰撞出别样的青春气息。记者发现眼前的“90”后有些不寻常:没有怪异的发型,没有夸张的服装,在灿烂的阳光下,六名大学生落落大方,和大家打着招呼。初次踏上康巴大地,他(她)们抬头凝望天空,深深呼吸,思绪被广阔无垠的蓝色吸引,眼神中流露着欣喜。随后,六名大学生用手机拍下了头顶的蓝天。
在机场,六名大学生集体合影,留下了他们在甘孜大地的第一张照片。随后,记者与他们同乘一辆中巴车向县城进发。
突如其来的高原反应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强健的体魄,走向心中的远方香格里拉,走向梦想只能是一句空话。在高原不久,六名大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出发前,六名大学生都做好了充分的身体和心理准备,但当他们站在4410米的机场上,他们的呼吸仍然有些不顺畅,心里感觉有些堵,一阵阵轻微的悸动撞击着心房。刚下飞机,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泽众和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赵丁略微感到腿有些颤抖;短暂停留后,他们和其它四人紧赶慢赶向机场外走去。赵丁练过排球,曾经是运动健将,刘泽众也爱运动,经常锻炼身体,但突入其来的“反应”,还是让他俩有些意外。
对他们而言,此刻,站在高原,平日里并不在意的身体突然异乎寻常的重要起来。“可不能有高原反应啊。旅程才开始呢。”中国传媒大学的施维,在心里默念着,谁也不愿意因为身体的原因退出这场刚刚开始的寻梦之旅,谁也不愿意梦想只是一个空中楼阁。
在颠簸中,刚下飞机的兴奋已经被不平的道路和对高原反应的紧张代替,一路上,大学生们不敢怠慢,尽量少说话,各自嘴里含着一片西洋参。
在县城,他们吃到了走上高原的第一次早餐:馒头、稀饭、泡菜。由于旅途劳顿,加之一路颠簸,六位大学生并没有吃多少东西,尽管稻城县的工作人员一再提醒他们,高原不比北京,接下来的路途比较远,一路上要找东西吃很不容易,工作人员希望他们多吃点,但大学生们仍然没有胃口。他们尚未适应高原上的饮食习惯和规律。
在前往阿西村的路上,身体上的些许风吹草动都会引发大学生们的一阵质疑,他们不时相互询问自己是否已经遭遇了高原反应。到达村子,就在大家都庆幸自己已经适应了高原的时候,在海拔3000多米的阿西村,一位女生却被“击倒”了。
第一个倒下的女孩
在机场,那位充满朝气的女生曾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路上,她精神很好,丝毫没有高原反应的任何症状,谁也没有想到,她竟然在走上高原的第一天,成为了一个看客。
在阿西村,就在大家兴致勃勃准备制作土陶时,这位女孩突感不适,一时间头晕脑胀,捂着胸部,整个人瘫软下去。在随队医生的帮助下,她不得不蜷缩在藏床上,吸着氧气,眼睁睁看着同伴们跟随师傅学习土陶制作。乒乒乓乓敲击泥土的声音在藏房里回响,女孩掖了掖盖在身上毯子,把脸埋了进去。
谁也不知道她是否流下眼泪。
大家时不时轻轻走到床边,关切地询问,女孩已无力多说什么,随队前来的医生嘱咐过,要她尽量少说话,特别是不能入睡。在阿西村感受土陶制作的技艺后,另外五名大学生跟随17岁的少年次真去村子里放马,女孩仍没有彻底恢复。
她只能和随队的医生呆在车上,车窗外,天空湛蓝,一片葱郁的森林铺向远方,但现在,这一切都与她无关,陪伴她的还有一个胀鼓鼓的氧气袋。
当车子驶向香格里拉镇,经过一路颠簸,到达下榻的酒店,女孩早已脸色苍白,全身无力,在吸氧后,她被送到了镇上的卫生院。看过了她的症状,医生告诉她,她的胃炎发作了,加之轻微的高原反应,身体变得虚弱,需要马上输液。
当针扎入血管,这位女孩只能看着液体一点点输入自己的身体。在另一边,医生正在和随队的工作人员交换意见,医生说,高原上医疗条件有限,他建议在身体没有恢复之前,这个女孩不要去亚丁,那里的海拔在4000米以上。听到医生说的话,女孩把头埋了下去。
明天,按计划,大家将前往亚丁神山。女孩曾听人说起过,那里的雪山姿态绝美,世间罕见……
樊迎春 无奈离开亚丁
生病的女孩叫樊迎春,就读中国人民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是该校的硕士研究生。她完全没有想到,刚来到高原,自己就遭遇了身体上的不适。高原上,夜晚无比安静,樊迎春浑身无力,睡在卫生院冰冷的床上,除了聆听自己的心跳,她似乎再也不能做什么了。
在前往甘孜之前,樊迎春曾立下心愿:她要分享自己的香格里拉之旅,让梦想的力量感染更多的人;她渴望为某种文化和人文遗产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现在,因为身体的原因,甘孜之行就要折戟沉沙,她的心愿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樊迎春心里一阵懊恼:什么都考虑到了,单单忽略了身体的重要性。
然而,樊迎春不想放弃。这次甘孜之行来之不易。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樊迎春的心情并没有好转。
同行的五位队友得知樊迎春住院后,通过微信,问候她的病情,并鼓励她坚持下去,一起走完剩下的路程。在卫生院,那位上了年纪的藏族医生一直陪着樊迎春,直到液体输完才离开。一点一滴在樊迎春心里涤荡着一丝一丝的暖意。“我要坚持下去。”她鼓励自己。
事实上,樊迎春从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她热爱文学,然而,高中毕业时,父母之命曾经让她一度违背自己的心愿,去攻读并不喜欢的财经专业。进入大学,樊迎春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她担任了南京财经大学唯一的校级文学社《扬子》文学社社长,组织社团的各种活动,还发行了间断了好几年的社团刊物《遇见》,并在社联当年的社团评比中获得五星级社团的荣誉,让《扬子》文学社走到官方评定的至高点。正是这段经历让她确定了自己考研的方向。通过文学活动的开展,与文学爱好者交流,让她逐渐明白什么是自己想要的,自己想过怎么样的生活,明白了一些关于梦想的东西。为了圆自己的文学梦,本科毕业后,樊迎春放弃银行高薪安逸的工作,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北京,于2012年走进中国人民大学,追寻自己的文学梦想,并在2013年第四届“信风杯”全国高校征文大赛中获十佳作品奖。
第二天,樊迎春的脸色依然苍白,但她却倔强地前往亚丁,走向4000多海拔高地的旅程。一路上,尽管身体虚弱,她依然努力打着节拍,应和着大家的歌声;在景区,尽管喘气都很困难,她却在同伴的帮助下和大家一起走向亚丁神山;当樊迎春最终站在亚丁神山面前,虚弱的她久久凝望着,仿佛看到了世间最美的风景。
5月2日,终因为身体原因,樊迎春不得不放弃自己追寻远方香格里拉的旅程,在稻城搭乘飞机回到北京。那一天,樊迎春在白塔边与其它五位同伴告别,大家都没说话,当中巴车缓缓启动,樊迎春的身影渐渐消失不见,车里的气氛一下跌落到了最低点。剩下的五位大学生将前往未知的远方,但不知前方又有什么在等待着他们?谁会是下一个离开的人?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他们是否能找到自己?前路茫茫,一切都是未知数。(本文图片由《新京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