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2年12月06日
◎楚江舒
“云开看树色,江静听潮声”是世人对G318线芜湖段的由衷赞美。通过这句唯美诗句,可见滨江山水园林城市芜湖“半山半水”秀美之境。
芜湖别称江城,素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美誉,地处长三角西南部,是安徽省双核城市、创客之城,长江水运第五大港、安徽省最大的货运、外贸、集装箱中转港,国家一类口岸,也是华东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芜湖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代中后期是著名的浆染业中心,近代为“江南四大米市”之首,因“长江巨埠、皖之中坚”名誉华夏。芜湖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景点众多。自然景观、娱乐休闲、建筑人文应有尽有,其中以赭塔晴岚、镜湖细柳、赤铸青锋、玩鞭春色、双江塔影、天门烟浪、西山灵石、马仁云壁、陶辛水韵、褐山揽胜构成的“芜湖十景”尤其让人神往。
芜湖历史悠久,春秋时代为吴国的鸠鹚邑,作为县名始于公元前109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历史上芜湖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均颇为发达。南唐时即“楼台森列”“烟火万家”。南宋以后,特别是到了元朝,芜湖已是一个相当繁荣的市镇。从明代开始,逐渐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浆染等手工业闻名遐迩,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就有“织造尚淞江(上海),浆染尚芜湖”之说,形成号称“芜湖巨店”的大型浆染工场。
芜湖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繁昌“人字洞”,是古人类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发现的远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种多样的哺乳动物化石、时间断代约在距今200万——250万年之间,把人类在亚洲活动的历史上溯了四五十万年。繁昌柯家村古窑址,繁昌平铺乡“万牛墩”和南陵吴越土墩墓,境内大工山古铜矿遗址是春秋和汉唐时期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基地,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芜湖因为有中江古道,所以便有了由太湖而上海,由太湖而浙北水系而宁波两大出海口,这是水运时代最好的通江达海,使芜湖具备了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为“天下冲要”的交通枢纽的城市品质,这自然就使芜湖在历史上成为物流中心货物集散地,成为中央政府榷关税的重要来源地。雍正元年,芜湖关税银已经达到十三万八千四百九十六万两,居长江诸关前列,赢得了“独以榷赋最天下”美誉。清末著名文人《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到广州贩卖丝绸走的就是中江古道,他下太湖过中江由芜湖入长江然后入赣江到大庾岭而至广州。
芜湖物流集散主要体现在竹木、粮食、钢铁等。
明清时代,长江中上游及皖南的竹木在芜湖集散,数量之巨,以致于停在榷关等着完税的木排把澛港一带的江堤都挤破了。芜湖因圩田耕作技术发达、水稻品种先进、政策优势明显等因素,粮食集散市场规模较大,特别是形成“四大米市”之首后,大米“堆则如山,销则如江”。中国当时的十大商帮都积极参与了米市的经营,其中尤以鲁商中的烟台商人、粤商中的广肇商人、潮汕商人和宁波商帮为甚。他们不但转运大米在国内销售,而且还将大米卖到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获得巨额利润,扩大了芜湖米市的影响,以至于当时长三角重要城市镇江的米醋广告词中特别强调是用芜湖大米酿造的。
芜湖炼钢技术是在西方炼钢技术传入之前,中国最为先进的炼钢技术,每年芜湖都有大量的钢铁及钢铁制品如铁锅、大炮、农具等销往湖北、湖南、福建及长三角城市群,以致于江苏的高淳出现了专门为运输芜湖钢材而成立的运输队——“铁行”。芜湖地方政府出台了《贩运钢筋章程》,这可能是世界钢材交易市场第一个管理办法。由于钢都的形成,长三角城市群里茅山、溧阳、苏州的炼钢工匠大批涌入芜湖,推动芜湖炼钢技术的不断提升。
除了以上大宗贸易以外,芜湖还是盐、茶、棉布、中西药品、百货、文具、烟草甚至肥料的集散地,赢得了“有聚无产”的美誉。明清至民国时期,长三角城市群人口急剧膨胀,耕地骤然减少,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逐年减少,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对建筑材料的需求日益膨胀,所以芜湖集散粮食建材的作用日显重要,长三角城市群对这一市场的依赖度越来越高。
明清时代,芜湖已经号称为“天下大码头”和“乐土”,是宜居宜业宜游的地方,这一点明清笔记小说中有大量的描述。中国十大商帮均抢滩芜湖,纷纷建立会馆,开办子弟学校,以联谊乡情、凝聚人气、开创事业。
特别是米市形成之后,芜湖市人口已达到13万之众,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外来商民,在当时的长三角城市群中人口密集度还是十分靠前的。孙中山先生1912年来芜湖巡视,就餐和休息都安排在广肇会馆。曾国藩、彭玉麟为芜湖湖南会馆开张剪彩等等,就足以说明外来商人在芜湖的影响之大。
芜湖自古教育发达,科技昌明,历史上在20多个方面有30多项世界和国内科技领先的原始科技创新项目,这些成果向长三角城市群传播后,形成了芜湖的技术流。比如芜湖的圩田深刻影响了苏州的围田水利耕作方法,并对长三角城市产生重大影响;芜湖首先大面积引种成功越南占城稻,深刻影响了无锡、扬州大面积种植越南占城稻;芜湖繁昌窑二元配方的制瓷技术也深刻影响了长三角城市内各大窑口;芜钢技术和苏钢技术互为影响,共同提高;芜湖的浆染技术又深刻影响了苏州的踹布技术发展;芜湖的“三刀”技术,特别是嵌钢技术深刻影响了扬州的剃刀,并直接催生了张小泉剪刀;芜湖市的碾米技术领先于并直接影响到长三角城市群,芜湖人创建的机器面粉厂属于中国最早的一批,其技术在长三角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芜湖人陈翥撰写的《桐谱》和种植桐树的技术引领了长三角城市桐树种植的新方向,促进了长三角地区桐油产量的大幅度提高,进而促进这一地区造船业的迅猛发展。
由于芜湖制药、碾米、浆染、造船、制钢等先进制造业发达,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量资金,形成了资金流。如山西商帮围绕钢铁、粮食设置了大量的“票号”,回笼资金。同时,芜湖十大商帮在芜湖金融业均有建树,福建商人尤为突出,在芜湖建立了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民营商业银行——协和银行。到民国初年,芜湖已成为长江中下游除上海、武汉以外的第一个商业资本城市。
历史上芜湖之所以能够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发挥这么大的作用,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交通枢纽城市、营商环境优良和徽商的参与。
近现代以来,芜湖由中外商人修建了大量的沿江码头和标准化仓储设施,中外各轮船公司在芜湖开办了大量的客货轮公司,这让芜湖在水运经济时代成为中国交通的枢纽中心。
芜湖开通了通往南京的铁路和公路,这对芜湖对外辐射效应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来芜湖又修通了到淮南煤矿的铁路,形成了长江下游裕溪口这一最大的煤炭集散地,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持。芜湖的煤铁资源优势使得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对芜湖寄予了殷切希望。
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芜湖就修建了民航机场,直飞上海和武汉。被称为“航空之父”的美国飞行员白林1927年成为飞越大西洋第一人之后,又驾机来芜湖并在弋矶山机场降落,这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是极为罕见的。
芜湖营商环境优良,亲商和商传统悠久。芜湖在长三角经济城市群中第一个由官方出台了《保商章程》《芜关榷志》,记载了多种货物集散的收税规则,规范透明,使商人避免了蠧吏、地棍的盘剥,营造了很好的营商环境。这在当时长三角城市群中是较为突出的,比如历史上南京多次发生因赋税过重,商人纷纷逃入芜湖的事件。此外,芜湖经济中介组织比较发达,赋税相对合理,所以芜湖才赢得了“牙行诚实利心轻”“门摊不税”等美称。
“无徽不成镇”,明清以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徽商的力量。芜湖由于地近徽州,与徽州有人缘、地缘、文缘、亲缘,成为徽商经营最早最成功的城市。许多徽商在芜湖掘得第一桶金以后,转而将发展的目标放到了长三角城市群,最著名的就是浆染巨匠阮弼,他把总部放在芜湖,在长三角城市群开了很多分部。张小泉父子在芜湖创业后又转向杭州发展……等等,不一而足。
芜湖有“三刀三画”等艺术作品,芜湖铁画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艺人以锤代笔,锻织成画,风格独特。芜湖剪刀生产始于明末清初,做工精细讲究,为中国三大名牌剪刀。邓小平曾先后两次就芜湖“傻子瓜子”问题作了专述,为“傻子瓜子”和中国私营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舞台。
芜湖除了G318线之外,还有G205线、G329线、G347线等国道通过,其中G236线始发地就在芜湖。
坐落在芜湖的西河古镇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其坐落于青弋江西岸而得名,古镇脚下奔流青弋江水,远处矗立珩琅山,老街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青石板路面蜿蜒曲折,富有沧桑感和年代感的城墙、老屋,给这座小镇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古镇作为天然水运码头,古往今来商业极为发达,南来北往的商家络绎不绝。
清朝中期,人民生活安定,行商者渐多,集镇复于繁荣。竹木手工制作业盛行,街头巷尾遍及竹木器店铺。大户大家开设粮行,收购大家粮食运销沿江城市。河岸上还有竹、木商行,此时街道逐渐扩展向北延伸,镇上除山、杂、百货店外,还新开槽坊(酿酒)、糖坊、药铺、烟店、客栈、饭馆等,经商者多为江北巢县、无为、江南泾、旌、太等县人,商业兴旺,已成为宁国府宣城县西乡要镇;咸丰年间,由于四年战乱,百姓蒙受其难,店铺多为倒闭,居民背井离乡,街镇再度衰败。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