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以少年视角捕捉乡村之变

甘孜日报    2022年12月28日

◎任蓉华

在徐徐铺展的乡村振兴画卷上,那些用智慧和汗水为乡村筑梦的人,那些焕然一新的乡村之变、之美,日益受到越来越多作家的关注。陈伟军的长篇小说《少年奔跑在田间》正是这样一部反映乡村变化的作品,透过少年的视角,呈现出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奋斗图景,以及孩子们在不同的成长体验中,所寻找到的关于幸福的答案。整部作品兼具现实性和艺术性,笔触细腻,语言生动,情感真挚,读来亲切、自然,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小说中的顾小森是一个城里孩子,在他的认知中,“花生一定是挂在高高的树上,成串成串地垂下来,就像学校连廊处四五月间的紫藤萝瀑布。”除了缺乏最基本的农作物常识,他对农村生活的印象,也还停留在“泥泞坑洼的小路,刺鼻气味的厕所,闹腾的鸡鸣狗吠”。所以,当大学毕业的姐姐下定决心留在农村开民宿,帮村民们的土特产找销路时,顾小森跟爸爸***态度一样,都觉得姐姐不可理喻,那个村里除了有慈爱的奶奶,到底还能有什么其他值得留恋的事物呢?

为了让姐姐回心转意,顾小森趁暑假来到乡村,骗取姐姐的手机向收购商撒谎,破坏村民们期待已久的“卖瓜计划”,给大家的致富路泼了一盆冷水。得知顾小森的真实目的后,姐姐逐渐平息怒火,并提出只要他能够完成五件事,就考虑回城。由此,顾小森先后接受了“想办法把村里的西瓜卖出去”“一周内分辨清楚田里的农作物”“帮阿宽伯伯的田地守夜及收割水稻”“跟祥根叫卖爷爷种的瓜果蔬菜”“学做一道家常菜”等五项任务。经过好朋友皮克的帮助,以及自己参与录制短视频,3万多斤西瓜销售一空,顾小森完成了第一项任务。

随着时间推移,顾小森越来越了解农村,内心发生了微妙变化,从被动接受任务,变得积极主动,也更有参与感和获得感。在帮阿宽伯伯收割水稻时,“粗糙的稻杆、稻叶不停地摩擦着手心、手背和手臂,布满了深深浅浅的划痕,有几道已泛起微红的血丝。”顾小森和同为城里孩子的皮克,终于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真实意味。而在与留守儿童祥根一起叫卖瓜果蔬菜的过程中,他们不仅第一次见识了长长的杆秤,也感受到了淳朴的民风,鼓起勇气跟着吆喝:“自家种的花生玉米茄子卖啰!最最新鲜的丝瓜蒲瓜卖啰!”

调皮捣蛋的林图图、勤劳质朴的阿秀、随和善良的阿宽伯伯……奔跑于田间,顾小森遇到了一位位性情迥异却同样热情的村民,亲身体会的劳动,互帮互助的快乐,让他收获了不曾有过的情谊和成长体验。而香樟树、瓦松、野猪……从未在城里见过的乡野动植物,也让他与大自然有了亲密接触。这是城市少年的乡村“变形记”。如果说,“花生”曾一度被顾小森“挂在了树上”,那么此刻已经深埋泥土,孕育着乡村美好未来。

乡亲们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欢声笑语更多了,村容村貌更美了。孩子们见证着乡村的变化:脆甜的西瓜不愁销路,外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林图图、祥根的爸爸妈妈回乡不走了,大家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脚踏实地,笃定前行。

离开温室,经历风雨,少年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小说结尾,一辆满载学生的大巴车停在了村口,写有“奔跑田间的少年团”字样的绿色旗帜迎风招展。诚如小说中“姐姐”所想:“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单凭几个人的力量,唯有更多的人支持与参与,才能将点点微光汇聚成璀璨的星河,从而照亮乡村的天地。”


  • 上一篇:我对蔬菜的认知距离被拉近了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85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