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淌过石渠的青春岁月

甘孜日报    2023年04月11日

◎楚江舒

写下这个题名,往事如扎溪卡草原四季弥漫的飞雪在我的心底飞旋、升腾、翻滚、浮沉,那一顶顶温馨的帐篷、一张张亲切的脸庞、一座座熟悉的山峦、一条条或蜿蜒舒坦或湍急飞泻的河流、一个个或风雪交加或晴空万里的日子……同许许多多将青春挥洒在石渠和高原的人一样,我的青春记忆过山车般的闪现,犹如烙铁一样灼烧得我通体炙热。

那一年,康定师范圆满完成了国家教委检查后,我们也犹如康定城那成熟的杨絮,将纷飞全州教育战线。缘于一位师长给我的“希望你用聪明才智为民族教育事业做出贡献!”赠言,加之为照顾体弱多病的同学,我毅然替换同学,告别白发老母,踏上了北上石渠路,这一去就是整整13年多。

那年我第一次翻过折多山,到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的石渠县。一路北上,天高地阔,高原坦荡无垠,蓝天澄净空灵,车始终向天际进发,天地咫尺可见,可始终到不了点。那时我们凭“派遣单”(毕业分配凭证)报到,时任县教育局副局长达呷问我为啥“派遣单”改过?我将替换情况说了,他很惊愕。我又当场申请到东区很偏远的一个乡任教,他说,小伙子那个地方没有几个人很艰难。我接着说,那不行就让我到起坞乡吧!他说,海拔高过县城,又特别冷。我坚持只要是乡下就行,最终如愿以偿分到乡下,乡名怪怪的叫“虾扎”。

虾扎的日子,十分快乐。白天教书、家访,晚上读书、备课,早上跑步锻炼后又读书、练字,中午小憩。刚到乡下时,人多喜打麻将,我一点兴趣也没有。乡下没电,每到周末,我就着牌友们的烛光,陪坐看书到午夜,牌局不散自己不歇。那时,我订了许多书,有文学、艺术、书法、健美和思想类等十多种书刊,我现在记得的就有《毛泽东思想研究》、《健与美》、《演讲与口才》、《散文》、《星星诗刊》、《硬笔书法》等。爱书是我从小的爱好,也是我在石渠打发寂寞、抗击艰难、以苦为乐的法宝。

虾扎的太阳早早升起,很晚落下。自己坚持6点左右起床,发了钢炉,往炉子里塞几铲牛粪,用高压锅压上稀饭,就去跑步。回来,牛粪燃光,稀饭也香气四溢。哪怕大雪狂风,自己都着短裤背心跑到阿色沟下边。有时我还带着愿早起的学生,一边喊着“锻炼身体,保卫祖国”,一边跑步,就像我初次看见牦牛一样,乡亲们很觉新鲜。

当年自己有个梦想就是将来能够想法解决虾扎的电,修一座水电站。现今看来,虾扎周围是不可能修水电站的。地势平缓,没有落差;还有过了夏季,其他季节水源基本冻住了。另外还有个梦想是假如我是乡长就让附近的群众开垦点土地来种菜。“多靠干菜过,豆瓣下饭常。”那时,每年春节返岗,母亲总要满满装两大口袋,腊肉、干菜等。母亲是“临行狠狠装,意恐迟迟归”,外加还给我装上一些菜种子,有一年连油菜都装上了。短暂的夏季,我在友人税务所院坝里种了各色菜蔬,油菜苔发得尤好,有大拇指粗,油嫩可口。莴笋和萝卜有小饮料瓶粗,只是白菜开花得早。当年殊不知,高寒牧区的植被一旦破坏,最难恢复,在院坝里种点小菜还无所谓,如果过度了则会破坏生态。随着知识的丰富,暗自庆幸未去践行,不然真成了一罪人。

教书自然是我的最爱之一,我担任3个班的语文教师,一周课基本在20节左右,每个班的学生不多,但我都很卖力,用不很标准的普通话来讲课。记得同校的倪子荣老师(其时享受政府津贴的特级教师,全县仅2名)到起坞乡小学搞交接,我替他代课一周,讲得嗓子都受伤了,吐出的口痰都有血丝,其时不以为然,竟落下了慢性咽炎的病根。

虾扎4年一晃就过,其间快乐首数周末友人同去打鱼,用一小破烂网,随意撒下,顺水溜一段,收网,鱼活蹦乱跳的上岸了。也就那么一两网,一斤以下鱼儿放回水里,也不多取,够吃即可。还有就是每周一次邮车经过,都有我的书信,当然自己发出的就更多了。至今自己还保留着厚厚的一摞信件,有母亲的叮咛、老师的鼓励、同学的闲聊、亲友的关心等,不一而足,其中康定师范学校张素华老师爱人蒋忠荣所长的推荐信和报社白玛老师的信对我影响最大。当日我替换同学到石渠县,领了“派遣单”搭“招手停”下城返家,恰好在车上遇见教我们藏语的张素华老师,她问及我自愿替换到石渠县,很替我惋惜,深怕我到了艰难困苦的石渠县就一蹶不振,并用心良苦的让她爱人给当时石渠县的一位县领导写了推荐信,我至今犹记得信的内容大意,介绍了我是学校里很优秀的学生干部和团干部,家境贫寒等,并请求改行、留县上。其实,张素华老师每周只有1节课,只简单教自己日常藏语,自己不甚喜欢,也没用心,却没想到老师却如此关心。当年我年少无知,加上豪情冲天、壮志满怀,一心想为教育奉献终身,还暗自好笑张素华老师的好意,自然没去找人改行和留县上。多年后,经历了一些社会阅历,才始知张素华老师对学生的关切之情和良苦用心。

最快乐的是逢“五四”等节日,自己都要组织活动,之前无人组织大家都很积极。我到友人处、小卖部和相关单位凑集活动经费,不需太多,百把几十元就够了。提前张贴海报,发布捐款名单感谢信和活动内容、时间等。活动那日,白天举办小型运动会,个人赛有短跑、长跑、丢球、跳远、跳绳等,团队赛有拔河、篮球赛等,重在参与,资以毛巾、香皂等小奖品。划赛道没有石灰,我就用水壶提水在土路上沿线浇水即可,很是管用,赛事完了,临近中午其才蒸发完毕,很为此创意得意。晚上举办文娱晚会,提前组织好或歌喉好的唱首歌,或善舞的来段舞,或爱说的来段相声,中间来点有奖知识小提问,活跃气氛,一个小知识配以一个打火机或者一只小藏香。乡下文娱生活十分枯燥,大家均十分积极,不管干部群众、大人小孩、男女老幼,皆可参加,踊跃之情今日难忘,可谓皆大欢喜、其乐融融。

后在石渠县中学工作了3年,主要带一个初中班的语文课兼班主任,这是我将师范所学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时间。我是8月底到中学的,已经开学半月,之前的班主任叫仁真老师,是本地人,将这个班交给我时如释重负,连连庆幸。我自然信心十足,接手后确很吃力,对调皮我是辩证对待,只要不犯大的原则和纪律,活跃点我倒十分喜欢,关键是基础不牢,教学效果无法达到。为此,我想尽办法抓教育。小到利用新课补基础知识;每个学生建立档案,详细分析其现状,一周变化和问题,以供对症下药;午间开展活动,讲故事、学唱歌等,将班规校纪和做人等寓教于乐之中。同时,积极家访争取家长们的支持。记忆犹新的是当年的一位副县长的儿子很调皮,连校长都无可奈何。我就让家长来学校接受谈话“站旗杆”。中午时分,副县长来了,并问我“老师,我站在什么地方?”我说“就站在国旗杆下!”副县长老老实实地站在旗杆下很久。至今我都十分感激这位领导对我这个年轻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后来这位老领导成了我最好的朋友之一。调离石渠县后的5年里,每年我因工作都要上石渠几趟,呆上1—2个月。每次我都要抽空到他家看望、摆谈一下,可惜这位受人尊敬的领导去年因长期带病坚持高海拔工作不幸病逝,“斯人已逝,良风犹存”,想起当年情景就不由泪眼朦胧。

慢慢学生接受和喜欢我,自己也将所学,包括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全部倾注在教学里。我始终认为一位教师就是一个河床,学生就是一滴滴晶莹剔透的水珠,两者相融,汇聚成涓涓细流,慢慢渐成大江大河,流淌、滋润一方水土。当日我鼓励学生既要抓好当下学习,更要树立长远目标,立志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多年过去了,学生有陆续参加工作的,有从事其他职业的,还有一位在西北民大攻读博士。算来自己学生虽少,贫富皆有、强弱都具(学习底子)、藏汉兼备,但都做到了一视同仁、尽心竭力、无愧于心,也是对我们康定师范“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校训的身体力行吧!

再后因工作更迭,自己在县委宣传部、政法委、组织部、县委办、县政协等单位都分别呆过一段时间。算来石渠13年,教书用去一半时间,其他工作一半时间,其间历时7年多自考获得了四川大学法律专科和新闻本科。当年为了自考,自己每天坚持5点过点着蜡烛,半盖半坐在床上看书,直至天破晓,上半身尤其是双臂基本冻僵了。加上中午、下午和晚上,自己每天要看近6个多小时的书。自考也算了了自己的大学梦。

河山极处城更高。很喜欢一位前辈写的以此为名关于石渠的文章。我以此为上联,作了下联:生命禁区人最好,横批:唯我石渠。今日想来,当年就是凭着同学们对我说的“坚强的精神和强健的体魄”,在石渠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特别是在办公室工作期间,早到晚归,基本都是凌晨时分才回家,身着厚厚的衣服走在石渠街头,那种犹如赤身露体在冷水里浸泡的感觉现在犹存。“5+2”、“白加黑”,为了工作,自己两次拖延已经准备妥当的婚礼,后来也没有举办,内心很是亏欠爱人。忘我的工作让自己脸部被紫外线灼伤,体力透支导致身体部分器官受损……苦乐相伴,青春飞逝,石渠在我的人生已烙下深深的印痕。忘不了乡下中秋节,学生格勒曲批送来自己舍不得吃的月饼;忘不了,长须贡马远牧点下乡,那位3岁多赤身露体,只穿了一双棉靴,孤身坐在破羊皮垫子上小男孩天真无邪的双眼;忘不了,真达乡普玛村参加虫草资源纠纷调解,那星罗棋布的采挖大军帐篷;忘不了,首次到瓦须乡一路的艰险;忘不了,调离石渠后,因工作关系,每年数次赴石渠参与维稳等工作,驻守2个月左右的情景;忘不了,启动牧民定居后,参与石渠建设的场景;忘不了,玉树地震后,第一时间随同时任副州长毕世祥12个小时,人车不歇,从康定奔赴石渠的风驰电掣;忘不了,参与玉树地震抗震救灾,在玉树结古镇震后废墟里开展工作的一幕幕……

石渠23个乡镇(场)均留下了我的足迹,牛场上的炊烟缭缭、奶茶飘香,农寨里的青稞拔节、糌粑呈祥,无不让我魂牵梦萦。现在虽远隔千山万水,但石渠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在我的心里是那么的清晰,尤其是刚调出来的头两年,经常梦回石渠,也许这就是青春难以忘怀的原因吧?

我时常想,人不管走多远,可始终走不出缘定的圈子。对我来说,石渠就是我命定的一笔,不论浓淡。细数,人生短暂,穷其终生不过6、7个13年。单论青春岁月,不过2个13年。自己亲身参与了石渠的建设,亲眼见证了石渠的变迁。可喜的是,当年自己在石渠时的许多梦想都随着国力强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逐一得到解决。千百年逐水草而居的牧民群众住上了宽敞明亮,充满现代气息的定居房;乡村沿用千年的酥油灯被“新甘石”电网输送的电力点亮的电灯取代;四季时蔬、鲜果伴着物流方便出现在寻常石渠百姓家里……

细想当年在石渠不管任何岗位,自己都快乐的奔跑着。因为我知道,石渠很艰苦,对人是一种磨砺,但这种磨砺很可怕,要么你战胜艰难困苦,要么艰难困苦战胜你。正如我在石渠总结当地生产生活的一段话“白雪黑牦,牛毛帐篷;牛粪火暗,寒色割面;糌粑为主,肉食为辅;边茶呷之,其乐融融!”宛若流淌在这片土地上的金沙江和雅砻江,或激扬飞越,或绵延舒缓,拥抱着扎溪卡这片神奇而广袤的高原,不管四季变换、枯荣淡浓,唯有面对现实,直面困苦,以苦为乐,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为此,我不敢丝毫懈怠,努力的践行着在书本、学校和社会中的道理,谦虚谨慎,大度乐观,努力奋斗,不停向前。我撰写了近2万字的调研报告《石渠县等海拔4200米以上干部职工生存状况令人堪忧》、《石渠县等牧区包虫病现状和对策思考》得到温家宝总理、国家政协副主席、时任省委书记杜青林和省长蒋巨峰,时任卫生部长陈竺、高强等的高度关注,也算不枉石渠13年多。

青春渐逝,记忆犹新,激情仍存。历经磨难,艰难困苦的石渠教会了我许多,让我收获了许多。引以为傲的是在“生命禁区”石渠呆过13年多,并将这片土地视作自己的故土,燃烧了青春,播种了希望。引以为贵的是自己始终保持着母亲所教导的执着、快乐和感恩,这将激励着我奋勇向前,不管何时何地。


  • 上一篇:又至清明
  • 下一篇:越走越荒凉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87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