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十二个幻影

甘孜日报    2024年03月15日

◎商臻

看过几十年里诸多翻拍版本后回头重温1957年的美国原版黑白电影《十二怒汉》,愈发感到一种几何公式般的简洁:

全剧主场景只是一个封闭的房间,十二个人围着一张桌子。

故事的中心是一个完成了庭审,只待陪审员讨论后做出“有罪”或“无罪”判定的杀人案。

人命关天,因此这判定必须是十二个人统一意见做出的选择。

电影开始时房间里的气氛是轻松的,大部分人都打算赶紧交差尽快回家。

当然,故事要讲下去,必须要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做出了与其它十一个人相反的决定。

经过漫长的讨论,对案件细节的模拟重演,对每一个“合理疑点”的追根究底,十二个人终于达成了新的共识。

这部曾获第七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的经典老片在1957年首映后曾被几度翻拍,其中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一部是俄罗斯在2007翻拍的《十二怒汉大审判》,分别被提名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威尼斯金狮奖。我国也在2014年翻拍了《十二公民》。

因为这个故事框架实在经典,看似极简的场景和剧情,却足以跨越悠长的时代。

在经典而简洁的原版前,之后的翻拍版本所做的主要工作都是添枝加叶。或者,虽然不太准确,但还是可以说:是把本格派翻拍成了社会派。

杀人案的设定就极有各国特色:美版的疑犯是贫民窟小混混,中国版的疑犯是不学好的富二代,俄罗斯版的疑犯是被指控杀了俄罗斯养父的车臣少年。

中国翻拍的《十二公民》里,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同,陪审员变为法学院的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的英美法补考设定的模拟法庭上充当模拟陪审员。

1957年的原版中,绝大部分陪审员的私人生活都没有明确提及,只是用衣着谈吐随身物品等进行暗示,但中俄两部翻拍都安排了一位位陪审员痛说革命家史。

俄罗斯版本陪审员的讨论中,囊括了民族、偏见、战争、对前苏联岁月立场迥异的回忆、对当下社会的种种不满……

当然我们看起来更加贴心贴肺的,是本土自家的《十二公民》,至少,片中表现北京人对河南人的歧视时,会比俄版中说起高加索人怎样怎样、车臣人如何如何时明白得多。

十二个人中有富豪、公务员、出租车司机、收房租的北京土著、经历过共和国历史上种种波折的老人、坐过牢的顽主、还有为了生计不得不配合学校来凑数的学校保安和小卖部老板。基本算是包含了社会各个阶层。

只是,当《十二公民》里的各位拍桌怒吼时,一想到这其实是一次模拟的讨论就难免出戏。没有人会真的因此被判刑或无罪释放,一切执拗和较真都缺乏足够可信的动机。因此这一百多分钟的激烈争论,不能细想,何堪一问。

俄罗斯翻拍的《十二怒汉大审判》中也有一处原创情节,那是电影快结束时,大家已经形成了无罪的共识,却有一位陪审员提出:判这个孩子无罪只怕不是个好主意,他被释放的话当初陷害他的势力有可能杀掉他,不如判他有罪,监狱还能保护他的生命安全。而其余十一个人都未曾反对他的这个论断,只是在具体操作上有所分歧。

这个情节同样消解了整部电影的前提:这十二个俄罗斯陪审员,其实都不相信法律可以守护正义。

法律没有得到社会和国民信任的话,无论有没有真正的陪审员,桌边的十二个人,其实不过是十二个幻影。

但什么不是幻影呢?电影就是一种幻影。而最大的幻影难道不是这个故事本身?一群来自不同阶层的陌生人,克服了彼此的偏见,最后竟然在短短几小时里达成了一致的共识。


  • 上一篇:走过千年东坡泉井
  • 下一篇:写作的初心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98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