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炉城往事——茶路 (一)

甘孜日报    2017年06月16日

    ■肖宵

    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原产于我国。据记载,早在周代我国已产茶。由于生息于这一得天独厚的茶的故乡中,我国各民族人民绝大多数都有饮茶的习惯。近三千年以来的饮茶历史让茶叶这一俗物演绎出了一幕幕雄壮激烈、婉转动人的历史活剧,也造就出中国独特的茶道文化。而对于川边重镇打箭炉,由茶叶产生的交易可说是其形成和兴盛的根本,本期栏目开始,我们将在茶马古道的时光轮回中追寻炉城的根本。

   将整块酥油切上几片,放入茶桶中,再倒入预先熬制好的热茶水,加上食盐,然后上下搅拌均匀后倒入茶壶之类,便可烹制出藏民族每日必不可少的饮品——酥油茶。

   对于藏族来说,饮茶如同吃饭一样重要,不分男女、老幼、僧俗、贵贱,“无人不饮,无时不饮”。大凡一种饮食习惯的形成,总依赖于所处客观环境提供的物质,然而藏族居住地素不产茶,人们养成如此强烈嗜好的饮茶习惯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关。明朝《严茶议》中记载:“茶之为物,西域吐蕃,古今皆仰信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也。

   据传,在一千多年前的盛世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将皇室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国王松赞干布,这一年的正月十五,由官员、军队、医师、工匠、商人组成的上万人庞大的队伍在京城长安集结,马匹和骆驼以及载重车辆,满载着各地货物直奔西南。而其中大量的川茶,被人们压成饼状在路途中冲泡饮用,不料进藏旅途漫长艰险,日晒雨淋使得原为绿色的茶叶渐渐发酵,抵达之时已尽数变黑。原本将为弃物的黑茶与酥油一同冲泡之后竟然美味可口,从此喝茶之风在藏地渐渐流传,而黑茶也成为制作酥油茶的主要原料。

   蒙顶山,又叫蒙山,位于雅安市名山县境内,山上一望无际的茶田昭示着这里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山上大小茶庄中往往要对过往的游人展示顶级绿茶的冲泡过程,满山的嫩绿和甘甜让人很难想象,占到藏区一半份额以上的“黑茶”即藏茶,最初也是在这座温热湿润,多雨多雾的山上生长。黑茶和绿茶竟是同宗同源,只是选材和制作工艺有所不同。

   蒙顶山所在的名山县,便是距离藏区最近的茶叶产地。如今便利的交通,让这里的茶叶只需几日便可通过货车运载至藏区的中心拉萨,而后源源不断的到达西藏各个普通家庭之中。然而倘若时光倒流回到几百年前,这一过程将被拉伸至接近一年,途中艰险更是曾让无数往来运茶之人付出生命!

   茶叶对于藏民族不可或缺,奈何居住地不产此物,交易便成为了人们获取茶叶的主要途径。据说,古时西藏有个叫诺布桑波的人,被后人尊称为藏商鼻祖。他曾走遍全藏,最后到了木雅贡嘎东边的打箭炉。回到拉萨不久后,他就带着一支500多人的商队,用骡子驮着麝香、鹿茸和牛羊皮到打箭炉出售,换回宝贵的茶叶,还有丝绸、瓷器、烟草这些藏区希罕的物品。在打箭炉,藏汉之间的贸易就这样开始了。

   对于雅安地区的茶商们而言,当时能够将茶叶运至打箭炉已是极限。如今看来区区280公里的距离在唐代人眼中显得不可逾越,当时中原人进藏,都是由天水、暖泉、河源、通天河进入拉萨。据记载,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走的也是这条青藏道。而茶叶大量由川入藏,已是几百年后的北宋熙宁年间。

   位于名山新店镇的茶马司是如今唯一保存的宋代茶马司遗址,透过红褐色的围墙我们依稀可以寻找到这处古建斑驳的痕迹,北宋熙宁年间,经略安抚使王韶在甘肃一带作战,需要大量战马,朝廷即令在四川征集,并在四川四路设立“提兴茶马司”,负责从事收购和以茶易马,茶马互市开始兴盛。据记载,当时仅四川每年运往青海西藏的茶叶达到3000万斤,而买卖马匹在15000匹以上。然而随着宋王朝对外作战不利土崩瓦解,战马已不是中原不可或缺,藏汉交易集散地逐渐南移,川藏茶马道由此形成。

   虽是沿用古道,但在元末明初,川藏茶马道开始被官方和民间频繁使用,然而此道崎岖难行,开拓无比艰巨,由雅安运至藏区的茶叶,几乎全部靠人力搬运,在这样的条件下,商人们竭尽全力也只能将藏茶送至今日的康定地区。

   就这样,位于藏区腹地和茶叶产地雅安之间的打箭炉渐渐成为茶叶交易之地,藏区各地商人运土产至此交换茶叶布匹,搭起帐篷投宿锅庄,汉地商人亦涌至此地交易。为保商家安全,朝廷又设兵戍守其地,此后打箭炉蕃汉成集,成为闹市。

   此后,由名山经天全过二郎山而来的“小路茶”;而和从雅安至荥经、汉源,翻阅大相岭、飞越岭而来的“大路茶”便源源不断的在打箭炉汇集。

   在漫漫古道上,运送茶叶的人们最初休息补给之地在今日雅安市以西十公里处的一个小镇上,古时,这里便是被称作茶马古道第一站的新开店。运茶和制茶将这个小镇紧紧的与藏区联系在一起,如今这里仍然拥有雅安市规模最大的“藏茶”生产企业,友谊茶厂。在这里,工人们把从蒙顶山运来的褐色粗大茶树叶子进行多次鞣制加工,晾晒发酵,烘干后处压制后形成黑色的砖茶块,便制成了当年远销藏区的“康砖”和“金尖”。每10块再用竹篾包裹成长条形,便成了在康定看到的条茶。如今这些茶叶用货车运往康定,只需半日。而在古时,制作工艺近乎相同的条茶靠俗称背夫的人们人力运送,到达打箭炉竟要半月之久。

   正是背夫们旷日持久的坚持,才使得荒凉的古道渐渐兴盛,藏汉贸易得以持续。艰险道上为何不见骡马队伍,背夫们如何翻越崇山峻岭,度过大江大河到达康定呢?下期栏目中,这些谜团将会一一揭晓。


  • 上一篇:图话康定
  • 下一篇:花马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