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三上甘孜

甘孜日报    2018年07月06日

◎叶红梅

这是我第三次沿“最美国道”318线进甘孜,距离上一次已经10年了。

途经的地名熟悉而亲切:折多山、康定、新都桥、雅江、甲居藏寨、塔公草原、巴塘、理塘……但景物却多多少少有些陌生了,不只因季节不同,入目景色有别,便是这旅行车疾驰其上的道路,跟十年前比,可说是好走得太多了。318线穿越横断山脉这一段,以景色殊胜令人向往,也以危险难行而闻名。千百年来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一段正是由川入藏的“天路”。犹记2002年第一次走川藏线,已是特意挑选了5月底6月初雨季到来前的宜行季节,但偶尔几场大雨泼下,道路顿变溜滑泥泞,纵是老司机也不免几分紧张,小心慢行。初入贵境的我坐在车上,看着一面是陡峻的高山,时有落石塌方,一面是湍急的大河,把路基冲淘出一个个弯窝,走过十里八里就见到一架失事车辆的遗骸横躺在河谷山坡上,心中那个惴惴,十多年之后还挥之不去。

而这一次故道重行真是满满惊喜,不仅路面变宽变平整,靠向河谷一侧还修起牢靠的水泥护栏,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这十来年,建设者没有让光阴虚度。

这一路,堪称摄影家的天堂,高山、河谷、草甸、牛羊、藏寨……随手一按快门就是大片。被无数旅行爱好者视为一生中必走的一段。而这一段,也是艰难的一段,道路艰险不说,有司机应对,可悄然袭来剧烈爆发的高原反应却是要由每个人自己扛过去的,头痛、气喘、想吐、睡不好、吃不香,似乎下一秒都无法承受。可是一触目眼前壮阔美景,身体的不适就又不那么难耐了。

一位曾多次漫游青川藏高原的诗人画家姐姐跟我讲过,每次被高原反应折磨得欲生欲死,都以为这是最后一次来了,可回到平原没两年,感觉身体状况还不错,就又背起行囊再上高原。

为何要这般自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于我可能是,久处热带的深圳,天天人挤人,容易躁郁,太需要到天高云低地广人稀的高原来吸一口冰寒的风,静静。

前两次行经甘孜,2002年为进拉萨、2004年是奔稻城,两次都是私人自由行,侧重观光自然,而今秋这一次,则是随“中国报纸文化记者甘孜行”采风团到甘孜各地采访,对当地经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看到了“精准扶贫”的成果,更为当地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的民族艺术所惊艳。

高原的生存环境无疑远不如平原优越,农作物和畜牧生长期长,产量却低很多。物质上的艰难似乎更成全了当地人民的艺术敏感,藏族人的艺术天赋呈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民居建筑艺术,门窗和外墙样式讲究,绘画是一绝,歌、舞、诗则是百姓生活的日常。在巴塘,我们见识了被称为藏族民间音乐“活化石”的巴塘弦子舞,领舞者头戴缀着红色流苏的帽子“梭哈”,手拉通体彩绘的藏式弦胡“毕旺”,带领众人转着圈子挥舞彩袖边唱边跳,表达对远方客人的欢迎。

巴塘弦子的省级传承人洛松达瓦告诉我们:“巴塘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弦子。巴塘弦子流传下来的曲目有3000多种,有祭歌、团聚歌、欢歌、悲歌、情歌、风土人情歌等等,不同场合唱不同的歌。”巴塘弦子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熟悉的《洗衣歌》等众多藏族风情的歌曲,便是取材于巴塘弦子的旋律。

弦子集歌、舞、音、诗于一体,是综合性很高的艺术。29岁的巴塘青年吉村学了弦子两年,目前只学会“甩袖子”,他下一步准备学拉弦胡。弦子跳得好,谈女朋友都容易些。他略带羞涩地说,笑容憨憨的。

有歌舞的抚慰是幸福的。走在巴塘街头,轻易就被当地居民从容的气度、淡静的面容所打动。安坐长椅晒太阳的老人,路边守着菜摊的阿姨,都让小伙伴们频频按动快门。“我想,他们内心是何等充实,才有这般优雅舒徐的容色。”同伴在朋友圈感叹。

也许,仅看表面皮毛,并不能直抵实质。生活总归各有各不为人知的难处。旅途中,你来我往,互为过客。能从他者身上汲取一点美与善的滋养,总是幸事。


  • 上一篇:敬猫
  • 下一篇:九龙糌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