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德钦卡夏

甘孜日报    2018年09月30日

◎江初 文/图

卡夏”是康巴藏区一种特有的语言民俗活动,老少皆宜,在笑声中融洽了气氛,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在迪庆州德钦县,“卡夏”尤为盛行,依据地方的不同,话语也稍有不同,有些村落也叫“卡佳以”或“卡佳”,但是意思都一样,“卡”藏语意为嘴,“夏”意为调侃、说教、数落。

“卡夏”看似随意,却要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它可在逢年过节时,可在嫁娶喜庆时,也可在几个人的饭桌上,但凡几个人在一起都可以进行。通过“卡夏”反映问题也是一种常见的形式,一次,一位乡干部到村里开展工作,会后大家一起喝茶,平时对领导恭敬有礼的村民在“卡夏”时就可以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进行调侃。“早些年勘探村公路时,乡领导要我们村民手握木棍帮着做路标,测量记录,如今村民手里的那根木棍插在路边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公路却还不见踪影。”在场的村民扎西,当时就是帮着测量员在前面握木棍的,他这一握就是几年。他们正是通过这些夸张诙谐的语言,反映出老百姓的诉求,干部也在笑声中了解了存在的问题,公路也随后就修到了村里。

“卡夏”还有善意提醒的作用。“我们村主任这些天一直闹失踪,以后得给他栓个大铃铛,就算放到任何山头都不怕再丢了。”村民用诙谐的调侃告诫主任,村民办事找不到他,以后就该注意一下了。村主任意识到自己的散漫行为,从此也按时在岗了。

还有以貌取笑的“卡夏”。当时,笔者在村里过民俗节日,一个小伙子看着笔者的鼻头说:“我家屋顶的排水木槽时常掉落,老师这款鼻子大小形状刚好合适,早知道就借老师的鼻子安上,保准结结实实。”说完又对着边上的格玛说:“格玛今天人还在江对面行走,下巴却一早就伸到这节日里来喝酥油茶了。”意为格玛的下巴长。一阵笑声过后,又有人继续道:“今天早上我在村口就看见村里来了几个来自缅甸的玉石的商人,走进一看原来是吾堆大哥。”意为吾堆肤色很黝黑。当然,以貌取笑也有忌讳,对于身体有残疾的人决不能以此取笑。“卡夏”最为注重的是含蓄、幽默,如果有人像马蜂一样直戳别人的痛处,不仅不好笑,反而会成为众矢之的,大家就会针锋相对使他无力招架。

“卡夏”是一门艺术,人们从开怀大笑的声音中体会“卡夏”的内涵与愉悦,如果要真正感受那氛围,还得走进康巴藏区,在无处不在的笑声中体会“卡夏”这门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



  • 上一篇:居•让色,以漫画的形式表现唐卡技艺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