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3月01日
◎益邛
现代意义上的格萨尔藏戏缘起于北派藏戏。故名思义,格萨尔藏戏就是把英雄史诗《格萨尔》中的某一分部本所叙述的故事改变成戏剧搬上舞台,用另一种艺术形态呈现格萨尔王及其三十大将感天动地的英雄形象。格萨尔藏戏分四大类,一是历史较长的寺院格萨尔乐舞;二是具有传统藏戏特征的格萨尔藏戏;三是马背格萨尔藏戏;四是现代格萨尔藏戏。
自十八世纪以后,藏戏进入了成熟期和稳态化时代。然而就在这一时期,在安多甘南草原上诞生了风格独特、颇具创意、独放异彩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藏戏——这就是甘南拉卜楞寺的北派藏戏。北派藏戏又称安多藏戏。拉卜楞寺始建于公元1709年,是格鲁派六大寺庙之一。寺内丰富的佛教艺术及该地区独特的民间歌舞,奠定了北派藏戏产生的客观文化基础。
早在寺主二世嘉木样久美旺波(1762-1823)的授意下,由三世贡唐仓、贡确丹比仲美(1762-1823)编写了《至尊米拉日巴语考释成就者密意庄严》一书,并将其中“语考释”部分改编为跳神剧,综合了歌舞和民间艺术形式,构成有说有唱、有歌有舞、又有较完整故事情节的戏剧形式,表演上同跳神舞蹈有较大的区别。该跳神剧共分六场,表现了尊者米拉日巴传奇而动人的弘法事迹。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拉卜楞寺第一部“南塔”藏戏《松赞干布》,在本寺内首演。这个藏戏是在《米拉日巴跳神剧》的基础上吸收民间歌舞元素发展起来的。以后该寺庙陆续创排了传统藏戏《智美更登》、《卓瓦桑母》、《赤松德赞》、《诺桑王子》、《罗摩衍那》、《阿达拉姆》等九种剧目。其演出单位在本区域内发展到十多个,还流传青海、四川等地区。
与此同时,北派藏戏的表演艺术、唱腔、音乐、道具也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成为人们尊崇和喜爱的藏戏。北派藏戏所演剧目大多为传统藏戏,但其艺术风格不同于西藏、康巴等地的藏戏。首先它是舞台戏,就是在草原上演出,把帐篷作为幕布,面向观众演出。北派藏戏的传承和倡行者,拉卜楞寺五世嘉木样活佛是一位喜爱藏族文学艺术的人,他为了振兴北派藏戏,利用赴内地的机会,学习汉地戏剧的表演技艺。
北派藏戏表演风格、唱腔、歌舞等不同于南派藏戏。同时,北派藏戏还配有布景、灯光、舞美等。在音乐伴奏上,除寺庙传统乐器外,北派藏戏伴奏乐器还有笛子、扬琴、笙、胡琴、三弦等。本区域之外学习北派藏戏第一人为原色达县多智钦寺(现系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管辖)仁真丹比坚赞活佛。一九四九年,他带二十五名僧人赴拉卜楞寺学习北派藏戏,学习结束后他们一行人返回智钦寺,为本寺创建藏戏,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活佛亲自编写剧本,排练节目,并对原形藏戏作了进一步的改进。
不久,多智钦寺藏戏团演出了《志美更登》等藏戏,仁真丹比坚赞活佛成为北派藏戏的重要传承人,并为该流派藏戏的继承、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自改革开放以后,濒临绝迹的北派藏戏,率先在甘孜州色达县得到恢复。一九八零年,经色达县委、县府同意批准成立色达县业余藏戏团。第一任团长为色达县原政协副主席塔洛活佛,他是原多智钦寺藏戏团的一名小演员。
他先后编排了《智美更登》、《松赞干部》、《朗萨雯崩》、《卓玛桑姆》、《苏吉尼玛》等北派藏戏,受到相关专家学者和广大受众一致好评,塔洛活佛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安多藏戏的第三代传承人。不久,他又花费大量精力,写剧本,作编导、设计服装,首次用北派藏戏的表演风格,把英雄史诗《格萨尔》搬上了舞台,获得了成功,受到各地群众热烈欢迎。塔洛活佛是以藏戏的形式,把格萨尔搬上舞台的第一人,被人们誊为格萨尔藏戏之父。
格萨尔藏戏在整个藏区各地得到快速发展,其普及率之高,受众之多,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色达藏戏团更名为“色达县格萨尔藏剧团”。建团不久,果洛龙恩寺率先派二十名学员到色达学习格萨尔藏戏。此后,色达又派多名教员到藏区各地,传授格萨尔藏戏。到目前为止,整个藏区共有五十多个格萨尔藏戏团,均系色达格萨尔藏戏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