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德格土司的弘佛壮举

甘孜日报    2019年08月16日

      ◎张春文

      来到有“雪域敦煌”之誉的德格印经院,面对赭红色黏土筑起的高墙,我心中有过久久一阵惊颤。这座坐落于金沙江畔深谷里的雄伟建筑,是清朝德格土司历经四代人的相继努力才得以建成的,整个工程在130年时间里分期逐步实施,累计耗时27年。对于急于功利的现代人来说,这种忍劲和耐性是难以想象的。

      印经院位于德格县城的欧普隆河畔,占地8000多平方米,赭色墙体,顶部装饰有八瑞相铜牌、风铃、镏金孔雀、金顶宝幢等,整个建筑属藏族传统风格,庄严肃穆,气势宏大,弥漫着浓郁的宗教气氛。印经院内部,多楼组拼,中有天井,廊道曲折,梯阶棋布,层次错落复杂。各处檐、梁、柱、门窗、顶棚、墙壁,布满了彩绘、壁画和雕刻,无不显示出康藏实用美术的精工。

      据史料记载,印经院始建于德格十二世土司兼六世法王却吉·登巴泽仁时期,动工时间为1927年,一期工程以护法圣堂为主,历时10年,仅彩绘雕塑等装饰工程,就有45名画工和136名技工干了三年。1738年,登巴泽仁去逝,第十三代土司四朗贡波、第十四代土司彭措登巴、第十五代土司洛珠降措继承先辈遗志,前赴后继,历时百年完成全部工程。当然,最摄人心魄的还不是建筑本身,而是里面珍藏的数十万块被视为藏文化瑰宝的古籍刻板。许多中外游人、学者专家慕名来到印经院后,都会对这些古籍刻板惊叹不已。

      印经院建起后,登巴泽仁十分重视其经营发展,不仅委派了巴班(院长)、巴涅(总务管家)和巴仲(秘书)三人对其直接管理,还定期听取典籍收藏、刻板印刷、销售经营等方面的汇报,并赋予印经院下辖5个小头人数百农牧户可使用象征土司家族的蝎子图章的权力。此后历代土司,也都一如既往地支持印经院,使其能够数百年而不衰。至今,印经院的印刷经营活动依然在进行,依然在传统工艺流程的匡范中造纸、刻版、兑墨、印刷、装订……一切都是手工操作,显得古朴而沉重。

      然而,正是这种古朴和沉重,才更符合藏传佛教的精神。因为在佛界人士和藏民众看来,那种千篇一律的、效率低下的、劳身劳心的印刷工艺,就像磕长头、转经筒一样更能体现人的真与善,更能表达人的约己和虔诚。所以,世界各地的图书馆、佛学院和寺庙,都愿购买德格印经院印刷的典籍,并将其视为收藏的珍品。

      很难想象,登巴泽仁这位康北土酋在经济落后的清代,在闭塞的横断山深谷里,他怎会做出如此不同凡响的举动而为后世留下一座文化的宝库?他怎会有如此高瞻远瞩的目光和如此博大的胸怀?又怎么要把印经院建在此地?对此,民间和佛界有多种说法。

      传说某一天黄昏,他走出官寨来欧曲隆河边散步,忽然听到冥冥中有小孩的颂经声,他觉得此处有些异样。后来,西藏江达县一差民刻了一部《长寿经》经版,驮来德格准备献给土司,当他经过此地时,驮牛突然受惊,经板散落于地。不久,八邦寺高僧司徒曲吉久勒做出预言:欧曲隆河畔将是佛法兴盛之地。于是登巴泽仁便决定于此处修建印经院。学者们则认为,当时的登巴泽仁已52岁,执掌政权已有多年,统治区域已扩大到纵横千里,政治制度日趋完善,政局日益稳固,传播民族文化、弘扬藏传佛教,已是水到渠成的事,是政治经济大局的需要。

      当然,我们还应该做出这样的补充:登巴泽仁倾其财力构建典籍宝库,与他个人的文化气质有直接的关系。他的一生,诸多方面都很优秀,自幼就在多名高僧大德的指导下苦读经典多年,少年时就显示出超乎常人的博学。他精通佛学、医学,擅长文学、历史,熟悉天文、建筑、绘画等多门知识,很受清王朝的赏识。37岁时(1710年),雍正王朝册封他为宣慰使司,御赐金印一颗、金银千两、锦缎百匹。他的文化修养和领导能力,在土司中堪称一流。如此卓越的人物,必定会做出如此卓越的事。

      德格印经院以其宏大的规模和浩瀚的典籍,在海内外赢得了显赫的声名。在高僧大德眼里,它是智慧的海洋,是知识的宝库;在广大民众心目中,它是超越世俗的圣迹。所以,每天,都有很多佛教信徒、僧人和远道而来的藏文化学者,围绕印经院一圈圈地转经。他们深信:如此神圣的殿堂,定能寄托期愿,定能给人们带来吉祥。


  • 上一篇:我们的康定情歌
  • 下一篇:猎人和修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