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9月27日
◎谢真元
藏、汉戏曲同属于中国戏曲体系,“中国戏曲是我国全国性戏曲剧种京剧与众多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和地方戏曲剧种的总称,即也是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戏剧艺术的简称。”[朱文相主编《中国戏曲学概论》第308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因此,藏、汉戏曲必然有许多同一性。然而,每个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是各民族在自己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是各民族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民俗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因此,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区别于其它民族的特征。本章从表演艺术特征、时空艺术特征、化妆艺术特征、审美类型特征、审美理想特征等方面对藏、汉戏曲进行比较,以便较为明确地展现出藏、汉戏曲艺术特征的共性与个性。
1、表演艺术特征。藏、汉戏曲同为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艺术,但是,当我们对这两个民族的戏曲加以考察,便会发现它们综合的程度大不一样。汉族戏曲早已形成以歌舞演故事的高度综合艺术阶段,而藏戏则是初以歌舞演故事阶段。而且,藏戏的某些表演特征与汉族戏曲初期的表演形态十分相似,从这个角度而言,藏戏的确可以视为我国戏曲的活化石。就体制形态而言,藏、汉戏曲都是由三个部分构成。其中的开场戏,大都包含颂祝观众、说明主旨、概述剧情等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戏剧艺术的观众意识、功利目的和结构形式的多样性、整一性、灵活性原则,充分说明藏、汉戏曲具有共同的民族特色。不同之处在于,汉族戏曲的三部分构成都是戏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藏戏的一、三部分却往往游离于正剧内容之外,尤其是“温巴顿”开场戏,可以单独表演;“温巴顿”和“尾声”可以用于任何一部戏曲的开头和结尾。藏戏属于广场戏,而汉族戏曲属于舞台戏,这是藏、汉戏曲表演艺术的最大区别。
2、时空艺术特征之比较。藏、汉戏曲的时空艺术特征,使得藏、汉戏曲摆脱了直接再现角色物质环境的桎梏,在有限的舞台上扩大了自由表现的天地。同时,易于调动观众主动参与创作的积极性。藏、汉戏曲场景的虚拟性,促使观众根据各人的生活体验去想象补充,把虚拟的表演转换为头脑中的实有,实际也就参与了整个戏剧的创作活动。藏、汉戏剧时空艺术的特征,其精神实质都在于不断追求舞台时空的开放性、灵活性、无限性乃至永恒性。藏、汉戏曲时空艺术的相同特点,说明了中国戏剧不同于西方戏剧的艺术特征,也说明了在中华民族艺术史上,藏汉民族之间的关系是血肉相连的。
3、化妆艺术特征。面具与脸谱,是藏、汉戏曲化妆艺术的重要特征。本论著从藏、汉戏曲与面具,藏戏面具的类型、特征、造型等审美功用,汉族戏曲的软性面具——脸谱,以及藏戏面具经久不衰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4、审美类型的相似性。在戏剧美学的王国中,悲剧、喜剧和悲喜剧,是三座并峙而立的雄峰峻岭。考察藏、汉戏曲的审美形态,我们发现它们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即是绝大多数的戏剧都属于悲喜剧类型。八大藏戏中仅《文成公主》属于喜剧,《朗萨雯蚌》属于悲剧,其余六部均属于悲喜剧。同样,汉族戏曲中也存在大量的既非悲剧、亦非喜剧,而是属于悲喜剧范畴的作品。
5、审美理想的相似性。汉族戏曲的审美观念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纵观古代戏曲,无论是元杂剧还是明清传奇,其主要的思想显然是对儒家伦理精神的张扬。藏族文化是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观念文化,藏戏的主要思想倾向是受佛教文学影响而形成的。佛教全部教义的内在道德含义是博爱与怜悯。佛教提出的“忍受苦难,广行善业”为中心的道德规范,成为藏区人民普遍奉行的民族道德观念。尽管藏、汉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戏曲艺术的审美标准呈现出不同的特质。但是,以善为美、对人格美的追求,始终是藏、汉戏曲共同的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