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康定地名辨析

甘孜日报    2019年12月27日

     ◎扎西次仁

     康定地名的来源、传说及解释,藏汉文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邛崃《临邛镇志》附录中有一则《射箭打箭炉的传说》,说的是,蜀汉时期,夷人经常侵扰临邛一带,蜀汉丞相诸葛孔明不但谋略过人且懂天文历算,为了永安计,他与夷人首领商议,请夷人退一箭之地为今后汉、夷分界处。夷人首领允诺。在一大雾弥漫的早晨,诸葛孔明在临邛南桥向西方射去一箭,夷人首领循箭矢方向一路寻去,竟然追寻到千里外的康定才找到箭矢。耿直的夷人信守承诺,退守康定。从此,康定就成为了汉藏分界处。实际上,诸葛孔明早就派人预先将箭矢放置在康定了。

     清乾隆年间松筠撰写的《卫藏通志》“打箭炉”条中载:“自后汉诸葛武侯征孟获时,遣将郭达往彼处造箭,因名”。书中还提到:“郭达山,在炉东北一里,高七百余丈。时有青羊绕山而行,相传汉诸葛武侯七擒孟获时,命郭达至炉,于沙畦纳安炉造箭,故名”。后来的汉族文人学士大都沿袭此传说,以讹传讹,称此地为“打箭炉”。实际上,这完全是牵强附会,杜撰出来的。清降以来,不少文人学士也持反对意见,指出诸葛武侯七擒七纵孟获的孟获根本不是地处西蜀的藏人,而是西南的南蛮王,跟康定这边八竿子打不着。只不过这则杜撰的传说后来成了文人学士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有些文人将“打箭炉”误写成“打煎炉”于是一些文人,望文生义,将川人谓旅途中临时就餐称之为“打尖”或“打煎”,解读为为当地牧人游牧途中临时歇息加餐地。所以又出现了 “打煎炉”之称谓了。其实这也没多少道理。

      康定,藏语称“达折渚”,多数人根据康定所处地理环境,一直这样解释:康定所处地形为“三山夹二水”,“达”为雅拉河;“折”为“折多河”,二水交汇在郭达山脚下,成为康定河汇入大渡河。“渚”为二水交汇之地,所以称为“达折渚”。

      藏族学者得荣·泽仁顿珠撰写的《藏族历史宝瓶》(汉文)这样解释“达折渚”:“‘达’为经幡,‘折’为顶点,‘渚’为二水相汇之处,在山顶悬挂经幡之下二水相汇,故称之为‘达折渚’”。这是将经幡与河流联系作如此解释。

      十九世纪藏族学者释迦格隆·格桑堆堆撰写的“自相”则这样解释:“达折渚,其名为宝洲集市之意。对此地名稍作说明,其真实释名是,此地为汉、藏二者间政教两种制度、规则十分兴盛之地,故谓‘达’。(‘达’藏语作“旗子、绢帛、绫罗、发展、兴盛”解释)这也是汉藏间相互经济文化交流,达到顶峰样,其顶峰称为‘折’,而二水相汇之处称为‘渚’。蒙藏汉等各族商人都汇聚此地,形成集市,由此得名‘达折渚’。由于汉藏政教需求,相互产生凡百希求,如同宝洲(集市)插翅腾飞。”这是将政教和河流联系起来作如此解释。

     二十世纪藏族学者木雅·贡布撰写的《贡噶活佛喜牡丹园之传记》载:“达折渚系木雅土语,‘达’为‘格达’,是‘绸缎’的意思。‘折’或‘子’是草药的意思。汉藏间用绸缎和草药进行贸易的交汇之地,木雅语称之为‘达折渚’”。这是有集市贸易联系作如此解释。

     上述不同的解释中,释迦格隆·格桑堆堆先生和木雅·贡噶先生的解释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从康定所处的特殊人文地理出发,彰显了汉藏在空间、时间的人流、物流、人文交汇、交流、交融的历史特性,符合历史发展逻辑。

     事实上,康定地处“三山夹二水”的自然地理环境,自古以来就是川藏线上的一处重要商埠,是入藏的重要门户。因此,二水交汇之地自然演变成汉藏间人流、物流、人文交汇、交流、交融的汇聚之地是水到渠成的事,由此称为集市宝洲的“达折渚”,我认为是靠谱的。再者,康定自古就是木雅人繁衍生息的乐土,由此,以木雅土语解读“达折渚”为汉藏间在“三山夹二水”之地用丝绸、药材进行贸易交换形成兴盛的集市而称之为“达折渚”是自然而然的。因此,木雅·贡布先生的解读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 上一篇:郭岗顶上友谊花开
  • 下一篇:我们的康定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