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我们的康定情歌

甘孜日报    2019年12月27日

     ◎郭昌平

     当我站在吴文季先生的坟头时,可以说是百感交集。回来后,我便写了一篇文章,真实记叙了我当实的心情,我把这篇文章取名为《一次迟到的对话》。

      我在文中这样写到:“《康定情歌》出名了,康定的父老乡亲别提有多么的高兴,不论走到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说是康定人,人们都会向你翘起大姆指,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个产生情歌的地方。一个‘情’字,连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心。

     《康定情歌》出名了,那谁是这首歌的作者呢?从1996年开始,康定人民就踏上了漫长的找寻《康定情歌》作者的路。从康定到内地,从大西南到全中国,我们找得好苦啊。终于,我们在北京找到了线索,我们找到了第一个在正式舞台上演唱《康定情歌》的伍正谦,找到了为  《康定情歌》编配伴奏的江定仙,找到了将《康定情歌》唱响世界的喻宜萱,找到了将这首歌第一次收编入《中国民歌》(第一集)的原山歌社的成员王震亚、郭乃安等等。

      就是从他们那里我们知道了你,是你当年在四川省泸县青年远征军中当音乐教官时,从一群来自康巴地区的年青人中收集到的这首歌,是你将这首歌提供给你的老师伍正谦的。正因为这次收集,才有了《康定情歌》后来的命运。你当是《康定情歌》走出大山的第一功臣。

      《康定情歌》出山了,你却因为泸县的这段经历,在后来的日子里,蒙受了多少不白之冤,你被从总政歌舞团独唱演员和音乐指导的职上下放回了故乡泉州,曾经在全军文艺汇演的舞台上领唱《英雄战胜大渡河》的嗓子被扼杀了,但却封不住你为光明而歌唱的心。在故乡的日子里,不论生活是多么的不公,道路是多么的坎坷,你却从末放下你手中高歌的笔,没有了演唱的舞台,你却为自己开辟出了一方创作的天地。

      就是这段时间,你创作出了一大批音乐舞蹈作品,舞剧《阿兰》、舞蹈《漁蚌嬉舞》、戏曲《红色护士》、歌曲《八唱崇武好漁村》等等。时至今日,我虽然没有办法来证明就是你整理改编了《康定情歌》的歌词,但从你创作的这些作品中可以推测出你是有这个能力的。真的,我相信。

     《康定情歌》歌词的第四段添加得是何等的精彩,“世间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的爱,世间溜溜的男子任我溜溜的求”,这哪里是歌的吟唱,分明就是对爱的呼唤,这不是个人的冲动,这是人类的共有,这是全球的心声,这是何等的气魄。如果说这首歌唤起了人类的共鸣,那么这段词就是最好的注脚。当你在领唱《英雄战胜大渡河》,大声喊出‘开船了……’这句高亢的号子时,我就相信了,你是有这个魄力的。你没有来过康巴,但你却神交着这片山水,你知道吗,大渡河就是源于甘孜州,康定跑马山下的折多河就是汇入大渡河的,你收集过《康定情歌》,你歌唱过大渡河,你与甘孜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

      实在对不起,直到2002年我们才第一次来看你,确实来得太迟了,那时你已经离开这个世界36年,36年来,你就这样默默躺在你故乡的凰窝山上。我知道,你一定早就期盼着这一天,你相信这一天一定会有的。那天我们谈了很久,我告诉你我见到了你当年在重庆读书时的同学和老师了,他们都很怀念你,他们说《康定情歌》就是你收集回来的;我还说现在康定的人民也都知道了你,他们委托我们专程来看望你;我还告诉你我去看望了你当年在总政文工团时的领导和战友,时乐濛老师还记得你的音容笑貌,他称赞你是‘人民的歌手’。魏风政委还为你出具了证明,澄清了你的不白之冤。当年你们一起演唱《英雄战胜大渡河》时的战友们还夸你呢,说:‘文季当年那一声号子,至今还回响在耳畔’。

     我仰望着蓝天,苍穹是那样的碧透,没有一丝云彩,也看不见你的身影。先生,你可听见了我的诉说。没有回音,只有微风在轻轻地吹,山上的树木已经成林,能够听见风在林子中的声音,我们猜想这一定是你创作的音符。你是用歌声在回答。”

在这篇文章中,我提到了《康定情歌》第四段歌词是后人添加上去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关于《康定情歌》,我始终有两个基本观点:第一,这首歌最精彩之处是第四段,正是因为第四段道出了人类对爱情追求的共同心声,才让这首歌的境界得以提升,成为了全世界人民都喜爱的歌曲;第二,第四段歌词不是康定当地的老百姓唱出来的,而是后来的文人添加上去的,据我们在康定城乡的采访探寻,那些唱得来老“溜溜调”的人都只唱前三段,还从来没听见这些老康定人唱过第四段歌词,说明《康定情歌》从一开始就是只有前三段。

      不过仔细寻思,也能发现《康定情歌》前三段与第四段也确实有矛盾之处。前三段说的是一夫一妻,张大哥爱上了李大姐,而且很口语化,就是康定人摆“龙门阵”的口气,怎么第四段就突然冒出一个“任你爱,任你求”了,而且语气也完全不一样,显得文人气十足,这可不是康定当地老百姓说得出来的。

  • 上一篇:康定地名辨析
  • 下一篇:为印经院选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