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九龙彝族丧葬习俗

甘孜日报    2020年08月06日

   ◎阿期的确

   吊唁报丧后,亲戚家门群集丧家哀悼。一个村寨亲戚家门,组成一个吊丧队,到丧家附近,鸣枪表示吊唁,丧家听到鸣枪就知道外寨的亲戚家门来吊唁,立即鸣枪相应。来吊唁的亲人,排队各自叫着对死者应称的称呼,放声大哭着到死者灵前哀悼。哭丧的音调悲哀婉转,情调悲痛欲绝。哭丧的内容,是死者生前的功德和事迹。

   在丧礼中,与死者生前有不可调和矛盾的亲戚家门,同样前来吊唁,以表从此勾销过往之恨,让死者坦然而去。

   在哭丧中,按照习俗有一个人不能哭。这就是夫妻双方中,不论任何一方先死,另一方都不能哭丧,不能哭,有三种解释,首先是祖先留下的习惯就不能哭,哭了不好意思;其次是认为男人哭不是哭失去了妻子,而是哭怕今后再也娶不到老婆了。妻子哭,不是哭丈夫,而是哭怕嫁不出去。因此哭了就被人耻笑;其三是先死的一方对生者的一方有着希望的寄托。生者一方哭泣,表示无力承担死者留下的生活负担,会使死者的灵魂得不到安宁。据说有一个妇女把自己比作一只母鸡,用十分悲伤的语言哭道:“共同一起生活的人哪!你去了以后,我用脚爪刨地,不知能不能喂饱雏鸡?!我用翅膀覆盖,不知能不能温暖他们的身躯?!”哭得在场的人都伤心落泪。

   但不能哭也是相对的。彝族谚语说:“夫死妻不哭,见了孤儿就痛苦。”

   一到夜晚,为了不冷淡对死者的追思和死后顺利进天国,灵前,院坝里摆着酒坛,燃起松明,烧起几堆大火,人们一边喝酒,一边开始了通宵达旦的传统的唱丧歌,跳丧舞活动——“踩格”、“阿骨格”、“瓦扎勒”。

   跳丧舞、唱丧歌,是人们表示对死者的思念。彝族的丧舞、丧舞历史久远,据传是彝族先祖曲涅古合传世而来。

   丧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历史、地理、哲理、天文等。也有介绍九龙各种特产、风土要情、历史人物等。都以诗歌的语言,哀乐的曲词,兼以优美的舞姿表述出来。

   “踩格”是一种集体舞蹈,所有的男性青年都自愿参加。参加的人伸出双臂,共同握住一支长矛,随着歌唱的音韵前后冲刺,上下挥动。但绝大多数是由于场地狭窄等诸多原因,已演变为参加的人平伸双臂互相搭在肩上,排成一排或围成一圈由一人领唱,其余的人就跟着唱,唱腔略似哀乐的曲调,但音韵浑厚粗犷。每句都以“阿俄——阿俄—”开头。随着歌唱的节奏,人们就抬脚舞蹈。由于这种舞蹈是表现武士有旺盛的斗志,能保卫死者生息过的乡土,因此歌词也与一般的丧歌不同,有一段歌词,看似为了舞蹈动作的整齐,但内容颇耐人寻味。歌词道:弯腰啊/弯下腰/就像捡石打飞鸟/人多要团结啊/动作协调好/蓝天飞大雁/头雁向东转/群雁紧相随/羊群奔上山/一只带了头/一群齐踊跃/出产大米的淌金沟有人春米/碎米他不要/但是我们呢/碎米莫丢抛/占满竹林的山上有人削篾条/剥废就丢掉/但是我们呢/设法利用好/愚蠢的人不会听取好言/贤达的人不会拒绝忠告。

   “阿骨格”以“阿骨啊!阿骨啊!”开头,音韵深沉悲壮。是借对死者的祝愿,来隐喻,规劝世人的一种活动。男女都能参加,但不能混杂。参加的人排成一排,由一人领唱,大家就左右摇摆,齐唱送别之词,此舞意为引路。

   “瓦扎勒”在形式上是两个武士打扮的人,手持宝剑,把身上的披毡弄成左边长、右边短斜挂在肩上,犹如金鸡展翅一般。这便在哀愁与肃穆的气氛中增添了几分滑稽的成分。一个从这边,一个从那边,用潇洒的快步,在场子中间走来走去。同时用朗诵的声调、音韵铿锵的,一个说,一个学,这两人说完一段,另外两人又上场。一般是主客双方轮上场,互相较量。这种形式不但活泼有趣,内容也很丰富。其内容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头一部分叫做“克则”,属即兴说唱,语言多诙谐夸张;第二部分叫“马子”,属传统的实事,主要说历史叙事长诗《郎俄特依》和古训世诗《玛木特依》的内容。

  • 上一篇:话说高考
  • 下一篇:岭葱家族的衰落